漢文帝善的法寶

道家在中國曆史上,最初發生最大影響的,是在漢朝漢高祖劉邦的創業之初,所用建立功業最大的人才,便是張良、陳平這些人,而他們都是應用道家的人物。

在曆史上標榜漢初的盛世“文景之治”,漢文帝與漢景帝父子兩代的思想領導,都是用“黃老”的道家學說。另一方麵也可以說,和母教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漢文帝與漢景帝的母親,都喜歡研究《老子》,而受其影響很大。在如此的家庭教育和時代潮流中,在周圍環境的巨大影響下,政治哲學的最高領導學說,表現得最深刻的便是漢文帝。

大漢一代的開基皇帝高祖劉邦死了,政權則落到他妻子呂雉的手中,天下最**人的權勢,極少有人擺脫得開,因此呂後便想因勢乘便,要把帝位轉給娘家的人。但是,當年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袍澤情深,都不以為然,所以等呂後一死,便起來削清呂家的權力。在這一段時間中,政治、經濟、社會等等,都非常混亂。

呂家的權力雖然削平,大臣們就要找出劉邦的兒子來接皇帝位,可是劉邦的兒子已被呂後殺得差不多了,隻有一個小兒子劉恒,被分封在西北邊塞為代王,毗鄰匈奴——內蒙的荒漠貧瘠地帶。因為他母親薄氏,喜歡走道家“清淨無為”的路線,無欲無爭,呂後沒有把她放在眼裏,才保全了性命。這時大臣們商議,就找到了這位遠在邊塞、性情樸實、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把他迎請到首都長安來,繼承漢祚,他便是後來的漢文帝。

劉恒,頂了一個代王的頭銜,被冷落在邊塞,突然傳說長安有人來,請他回宮當皇帝,真是福從天降,人世間沒有更好的事了。可是,他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去請示母親,該不該應邀。這時劉恒的兩個重要幹部,一個是郎中令——相近現代的秘書長——張武,一個是中尉——類似現代的參謀長——宋昌。張武認為,此時正是宮中最混亂的時候,而且朝中的一班大臣,都是跟劉邦一起打天下的人物,是劉恒的父執輩,很難駕禦,所以不能去,必須打聽清楚。而宋昌則反對此說,他分析情勢,認為可以去。他說,自秦始皇暴虐以來,天下大亂,各地英雄紛起抗暴,而最後統一天下的,是你的父親劉邦。天下的老百姓都認為天下是你劉家的,雖然有呂後這一次奪權,但為時很短,天下人心仍然歸劉。現在大臣們把政權動亂的局麵安定下來以後,如果不是看清楚民心歸趨所在,也不會到遙遠的邊塞來迎請你回去當皇帝。既然天下歸心,那麽大勢已在掌握,為什麽不去?兩人的意見恰恰相反,很難下一決定,最後請示母親時,這位深通《老子》的老太太,運用了無為之道、用而不用的原理說:“先派舅舅薄昭到長安去看看吧!”意思是先派一位大使前往觀察一下形勢,收集些情報資料。這位大使舅爺自長安回來,報告情況說,可以去接位,於是劉恒才帶領張武、宋昌等一些幹部,前往長安,準備承接皇位。

這時劉恒的身份,還是代王,不算是皇帝,不過是劉邦幾個兒子中的一個,連太子的名分也很勉強,最多隻能說他同等於一位太子而已。在另一方麵,這時漢朝中央政府的權力,實際上早已掌握在周勃一人手中。當劉恒從邊塞來到了首都長安城外的渭橋地方,周勃早率領了文武百官,跪下來接駕,劉恒也立即跪下來還禮。這就是劉恒之成為漢文帝,他深知此時的局勢非常微妙,進退應對之間很難處理,何況自己還沒有即位,所以立即下跪回拜,這也就是老子的精神——“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