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在交際能力這方麵,西方素質教育的效果非常明顯。因為,西方的教育人士強調培養孩子從小就具有“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謙讓、互助、協作和共享的有益行為。通俗地說,就是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它並不企圖得到任何的報酬或獎賞,目的隻是在於為他人或大多數人謀利益,是一種高度社會化了的行為。我們的社會要發展和進步,就需要這些高度社會化了的人們來推動,成功的社會化可以使我們個人與我們所屬的群體之間協調一致,遵守社會規範,維持社會秩序,恪守道德標準,承擔公民義務,發揮社會積極性。反之,缺少“親社會行為”的人難以自覺地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念,甚至會一味追求個人利益而違背道德、違反法律,出現反社會行為。

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長們對孩子都是百般嗬護,生怕孩子吃虧,更別提去教育他們關心、幫助別人了,從而讓孩子變得自私,無法麵對以後的人際交往。這樣的教育肯定是失敗的。因此培養孩子從小就具有“親社會行為”,對於孩子的一生是有很大幫助的。

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按照皮亞傑認知學派的觀點,幼兒是不可能有一心為公的“親社會行為”的。他們的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隻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周圍的事物。

情景一:在幼兒園裏,老師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給班上一半的孩子一些食物和玩具,然後要他們把這些食物和玩具分給坐在自己旁邊的小朋友。這時老師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最好玩的玩具留給自己,而把自己不喜歡吃的、不喜歡玩的給別的小朋友。盡管別的小朋友投以渴望的目光,他們也視而不見。

情景二:媽媽給了露露好多巧克力,露露非常高興。這時,鄰居家的娜娜來到露露家玩,看到露露在吃巧克力,就向她要,但是露露不給,說:“巧克力是我媽媽給我的,你想吃也向你媽媽要去。”娜娜不依,一定要吃,見露露不給她,就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露露的媽媽聽見哭聲趕緊跑了過來,拿了一些巧克力給娜娜,這時露露表現出非常的不樂意。

孩子在幼兒時期,還沒有形成利他的觀念,他們看到什麽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比如當鄰居家的小孩來家裏玩時,他們會隨手拿東西玩,如果你要從他手裏把東西拿掉,他肯定不會依的,因為他已經把這視為自己的東西了,就像上麵所說的兩個情景。由此可見,孩子小的時候確實沒有“親社會行為”,隻有在後天才能加以培養。

兒童的個體社會化發展貫穿於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而“親社會行為”則是一種極其良好的品質,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指標。那如何來培養孩子的這一品質呢?下麵一些方法,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參考。

1.移情訓練法

移情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我們對另~個人在某一種特殊情景中的情緒體驗的理解和分享。通俗地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的感情並產生共鳴。移情訓練,就是要培養孩子善於體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感,從而與之達到共鳴,這其實也是一種培養孩子愛心的訓練。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跟孩子做遊戲時,或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體會別人的情感,這樣才可以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關心別人,發展自己的“親社會行為”。

2.行為練習法

孩子有了移情之後,是否能夠產生真正的行動還不一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移情能力提高後,他們的利他行為,如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別的小朋友的謙讓行為卻沒有完全養成。這就提醒父母們,從有同情心到有社會行為,也就是從理解別人的困難、同情他人的處境,到幫助別人解脫困難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飛躍,有一個轉化過程。或許你的孩子在遊戲中,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但一旦回到真實情境中,別的小朋友要他的玩具玩時,他卻不願給。所以,要真正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還必須在現實生活加強對孩子行為的訓練。

3.精神獎勵法

在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過程中,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不能用物質獎勵來強化孩子的結果。為什麽要強調這一點呢?這與“親社會行為”的定義有關,因為“親社會行為”是一種利他行為,必定是以厚人薄己的結果而告終。如果我們在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後麵,緊跟著進行物質獎勵,很容易使孩子“親社會行為”的動機變得不純正,其結果也不穩固。一旦沒有獎勵,他們的“親社會行為”也許馬上就會消失。但是,要孩子從隻想到自己,到完全為了別人,轉變這麽大,沒有外力的推動也是難以做到的。因此家長們可以用精神獎勵法來鞏固孩子的“親社會行為”,給孩子一些口頭表揚,在幼兒園裏則可以獎勵孩子一朵大紅花,或者在光榮榜上給孩子貼一顆紅星。

社會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人們卻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有人在大街上被歹徒毆打,圍觀者數百人竟無一人去相救,去報警;有個小孩落水了,救人者竟然先要談好價錢才肯下去救人;小偷在車上偷錢包,有人看見了也是視若無睹……這樣的事實著實讓人寒心。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隻為自己著想,那我們的社會還能進步嗎?孩子是我們的希望、社會的未來,為了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心,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不再發生令人齒寒的事情,親愛的家長們,好好地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