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壞情緒的來源

黑龍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哈爾濱醫科大學聯合進行了一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在被調查的885名中學生中,心理問題總檢出率為21.9%,男生比例略高於女生。其中,父親嗜好多、父母情緒急躁是引發子女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據研究人員介紹,多嗜好的父親經常會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個人愛好上,無暇照顧和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更沒有精力與其進行感情溝通,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父愛不足,致使父愛、母愛不均衡。這樣的孩子容易產生恐怖、焦慮和偏執等心理問題。研究發現,父親嗜好多的學生發生這幾類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分別是父親無嗜好的4. 14倍、2.68倍和2. 66倍。

情緒急躁的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調節和控製能力差,容易將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隨意發泄在孩子身上,使其受到精神痛苦和心理壓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招募了一批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人到前線打仗,當局請來心理學家幫助管理這些人。心理學家要求這些人每個月都給家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擬好,告訴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勇敢,如何聽指揮和立戰功等。半年之後,這些人竟都變了樣,變得像信中所說的那樣勇敢和守紀律。是什麽力量使他們變“好”了呢?就是那些希望做個勇敢的父親等良好願望的暗示作用。

有位母親經常當著孩子的麵,對別人講孩子的不足之處。比如“這孩子隻愛聽故事,不愛講故事;愛亂畫,不愛寫字;膽子大得誰都不怕……”結果,孩子上學後,不願回答老師的提問,愛自己亂畫不願寫字,並常常不顧老師的勸阻和批評不遵守課堂紀律。

不管老師和家長怎麽教都無濟於事,都以為他是個弱智兒童,可智力測驗的結果卻是“智力正常”,隻好請專家鑒定,才知道孩子患了“誘導性智愚症”。其病因就來自他母親那經常性的批評。在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天生就該是聽話的,因而對他們的好行為總是視而不見,而對他們的一些不良行為卻格外注意,將孩子的“壞處”到處傳講,讓孩子自己都沒有信心,認定自己是不討人喜歡的人,所以就“消沉”地對待任何事情,使孩子的不良行為更加根深蒂固。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看到孩子的好行為,看到他們的長處和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鼓勵,然後再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是信任中含有期待。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要明確告訴他這是不對的,不要嘮嘮叨叨。孩子常會有逆反心理,你說不好他偏要做。再則,要讓孩子學習自我競賽、自我比較,認識到自己的進步。比如在客人麵前,父母不妨誇誇孩子的優點和進步之處,這樣強化了好行為,也就淡化了壞行為。

研究表明:父母離異或父母將孩子長期寄養別處,易給孩子的心靈帶來缺憾,產生被遺忘的失落感,造成性格孤僻古怪,甚至形成扭曲、變態的心理。

父母常鬧矛盾,或父母有一方性情暴躁,獨斷專行,家庭成員間氣氛緊張,使孩子缺乏和諧的歡樂感,逐漸就會變得膽小猥瑣,情感受壓抑表現得尤為突出。

孩子情緒不良是導致其產生心理問題、違法犯罪的心理基礎,父母應該多學習有關心理衛生知識、家庭教育知識,對孩子發生的問題做到有心理準備。父母應盡量避免在子女麵前發生衝突,教育方式和態度要科學、民主,符合孩子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