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悄悄話

現在的獨生子女普遍存在依賴性比較強的弱點,這不僅表現在生活方麵,也表現在學習方麵,他們僅僅滿足於別人怎麽講,給他什麽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然後得到答案。教育專家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幾個方麵:

1.跟孩子的生活作風有關係,懶惰是他們不愛動腦的誘因

有些孩子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上學以後,習慣於家長陪讀,學習時懶得思考,遇到問題總希望父母給自己解出答案。如此懶散的態度,怎麽可能激發動腦思考的欲望呢?

2.知識缺乏

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孩子並不懂得該如何下手思考問題,於是腦中就有很多的“未知”但沒有“求解”的習慣和願望。久了,就養成了一種思維慣性。

3.家長“幫扶”過度,造成孩子不愛思考

孩子在學校遇到一點點小問題,就想求助於別人,這時候,很多家長往往怕讓孩子思考太費事,就索性替代孩子思考了。更有甚者,一些家長在孩子遇到問題不會的時候,索性就幫孩子自己把答案寫了。

4.孩子自身貪玩,怕思考

思考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有一些貪玩的孩子,心裏老想著精彩的動畫片、激動人心的遊戲,他是沒有心情花時間思考的。遇到問題,不是丟在那裏不管,就是叫父母代勞。

針對孩子的這些問題,專家們提出了相關的辦法,對待那些不愛動腦的孩子,家長需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熱情。其中,“激將”法最管用,培養孩子動腦思考的能力,需要有個“激”的過程。那麽,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激發孩子動腦的熱情呢?這裏有個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袁帥是四川成都人,2007年7月10日,他被耶魯大學以每年51000美元的全額獎學金提前錄取。袁帥能有如此突出的成績,與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

袁帥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爸爸袁光明曾帶著他去和老同學吃飯。席間,爸爸有心鍛煉兒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對兒子說:“今天爸爸請叔叔們吃飯,叔叔們喜歡喝啤酒,可爸爸把飯錢付完以後,隻有10元錢了,啤酒1元錢一瓶,你覺得爸爸可以給叔叔們買幾瓶?”袁帥不假思索地回答道:“10瓶唄!”喝完10瓶啤酒,爸爸裝出為難的樣子:“唉,叔叔們還沒喝夠,還想要2瓶,怎麽辦?”袁帥搖搖頭:“沒錢就別喝了唄,沒辦法!”

看到兒子懶於動腦的樣子,袁光明來了個現場激將:“不動腦筋的人永遠都沒有辦法,我就有辦法。你看,櫃台上寫著,回收啤酒瓶,每個2毛。我把這10個酒瓶賣了,不就又可以買2瓶啤酒了?”一起吃飯的叔叔們聽了都笑了起來。

一番話“激”得袁帥直搖頭:“這種算術題,我也會算嘛。”爸爸便趁機教育兒子:“其實比這更難的你都會算,但你沒用心去思考。”

就這樣,在爸爸的“激將教育”下,袁帥漸漸養成了凡事勤於動腦、敢於競爭的習慣。

那麽,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勤於動腦的習慣呢?

(1)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低年級的孩子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而且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有些家長為了省事,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這樣的確能馬上“打發”他們,但從長遠來說,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沒有好處。因為家長經常這樣做,孩子必然依賴家長,而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不可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當孩子提出問題時,應該啟發孩子,提醒他們運用學過的知識、看過的書、查找到的資料等去尋找答案。當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時,他們會充滿成就感,也會更加願意自己動腦。

(2)讓孩子經常處在問題情境之中。如果孩子不愛提問題,家長應該主動“創造”一些問題去考他,或者放下架子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還可以在家庭遇到一些疑難問題時去和孩子商量。這些做法,可以促使孩子主動思考。

(3)跟孩子一起收集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動腦筋的故事和資料很多,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家裏。空閑時間,大家可以翻閱這些資料,討論感興趣的問題。

(4)搞家庭智力競賽。利用節假日進行,家長和孩子輪流做主持人,設立小獎品或其他獎勵措施。為了增強氣氛,可以請親友或其他小夥伴參加,這樣既可以令家庭充滿溫馨,也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體會到勤於動腦的樂趣。

總之,為了培養孩子勤於動腦的習慣,家長要經常創造動腦筋的氛圍,鼓勵孩子多想、多問、多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開發孩子的智力。

教子加油站

讓孩子了解愛動腦筋的好處

由於孩子年齡所限,對動腦筋的好處還不能從道理上完全搞懂,因此要通過故事,從感性材料入手,通過對故事的分析讓孩子提高認識。

要注意結合孩子的思想實際和行為實際,通過孩子的親身感受和正反事例的比較,讓孩子認識到勤於動腦的好處和學習時不動腦筋的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