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腦袋”賺錢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但現代社會是個十分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巨大係統,縱橫交織在一起,加之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又使社會中的各個係統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麵對這樣複雜的不斷變化的社會,任何高明的領導者,單靠個人的能力都是不夠的,還必須借用他人的力量,即發揮智囊人物或團體的決策參謀作用。因為憑借許多智者的“一慮”,有時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誤。

現代決策的特點正是“斷”、“謀”分家。“斷”是領導者的決策,“謀”則是指專門智囊人物或團體為領導者決斷而出謀劃策,在你最終決策之前,智囊團積極地發揮作用,為決策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料,擬定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現代一個成功的決策離不開智囊團的參謀作用,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領導者的決策正是智囊團的“謀”的結晶。因此,任何一位高明的領導者都必須充分認識智囊團的功能,並積極發揮其作用。

智囊人物古已有之。我國古代就有所謂食客、謀士、軍師、諫臣之稱,這些人為當時的統治者出謀劃策,安天下、鎮國家、禦外侵。曆代統治者也都懂得,要鞏固自己的基業和擴大自己的統治,單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因而不少統治者廣納賢士、賢臣、諫臣,如秦始皇招納李斯、韓非等人才。劉邦重用張良、蕭何、韓信等賢士,劉備更是“三顧茅廬”,請求諸葛亮出山。這些曆史上著名的謀士都為當時的統治者貢獻了巨大的智慧。現代智囊團就是從這些古代的智囊人物發展而來的。

智囊製度在國外也有著悠久的曆史。17世紀30年代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他的軍隊中,以不正規的形式設置了谘詢助手,在國王需要時,助手便發揮作用。17世紀中葉,法國路易十四的軍隊中,就有了參謀長的職位,他為軍事首長出主意、想辦法。19世紀初,普魯士軍事改革家香霍斯特,在軍隊中建立了參謀本部製,用參謀的集體智慧協助軍事統帥進行決策。1829年上任的美國總統傑克遜,把一些傑出人士安插在他的周圍,這些人雖沒有官職,但對總統卻有很大的影響。傑克遜常和他們在白宮的廚房內討論國事,決定大政方針,被人們稱為“廚房內閣”。

智囊人物雖然古而有之,但智囊團卻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英國在1913年創立的谘詢工程師協會,是現代智囊組織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交戰的雙方在先進軍事技術的發展部署和運用方麵,展開了競爭。美國把一些科學家和工程師集中起來參與軍事機構,適應了軍事的需要,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陸軍航空隊與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簽署了一項合同,在道格拉斯飛機公司建立一個從事“洲際戰爭的廣泛題目”的研究部門,為陸軍航空隊推薦運用於戰爭的儀器。這就是所謂的“蘭德計劃”,進而又成立了一個綜合性的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蘭德公司被稱為西方世界"智囊團"的開創者,現已譽滿全球。隨後,世界各國都建立了相應的智囊機構。

現代智囊團是決策者決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機構。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種知識不斷更新,領導者個人根本無法迅速接受所有的新知識,因此,需要智囊團予以幫助。有人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發明和發現,超過以往2000年的總和。

18世紀知識的更新周期大約為80~90年,19世紀減少到30年,近50年又減少到15年,而當代某些領域內的知識更新周期隻有5~10年。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每年出版圖書50萬種,平均每分鍾出版1種圖書,而且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各種新學科、邊緣學科和新的理論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決策者進行決策,沒有智囊團的幫助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位有能力的領導者也難以做出合理的科學決策。正如前麵所說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作為決策者日理萬機,難免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在處理重大問題時,也不可能對事物的前因後果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任何高明的決策者都需要借助智囊人物的智慧。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人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隻有不拘一格,慧眼識英才,敢於借助外腦的智慧,你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心理學大師總結了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曆後,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才。事業成就的取得,無處不需要人才的聰明和智慧。人才更是創富者的珍寶。善用人才,善用外腦,當是創富者的成功智慧。

在當今世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已成為國際經濟活動中新的價值觀念。為爭奪這種“最重要的資本”,各國展開了激烈的人才競爭。例如,瑞士一名研究生研製成功一支電子筆和一套輔助設備,可用來修正遙感衛星拍攝的紅外照片。美國一個大企業和瑞士一些公司為了引進這位人才,就曾展開了一場提高薪水的人才爭奪戰。荷蘭菲利浦公司為了在美國挖走一個搞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工程師,提出年薪200萬美元的條件,但沒成功,最後競花3000萬美元把包括該工程師在內的整個公司全部買下。可見人才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

重視人才,重用人才,已成為中外商界的共識。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你如果沒有人才輔佐,沒有人才相幫,那你的事業就根本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