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方就圓,無為而治

船體為什麽要設計成圓弧形而不是方形呢?那是為了減少航行時所遇到的阻力,以更快、更省力、更穩定地到達目的地。人生之旅也如舟行大海,處處有風險、時時有阻力。要前進就一定有阻力,我們能做的隻有盡量減少阻力。怎麽減少?向船學習,學習它的“形圓”。

《菜根譚》中說:“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建大功立大業的人,大多是能謙虛圓活的人。而事業失敗、錯失良機者,必然是頑固褊狹的人。“虛圓”就是不囿於既有的價值觀與固定觀念,能接受任何事物的能力,這麽一來,不論情勢如何變化,都能靈活應對。而固執自己狹隘見解的執拗者,卻做不到這一點,若是思考與行動皆生硬僵化,是很難在人生的舞台上遊刃有餘的。

我們老祖宗曆來推崇“方圓之道”,認為“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所謂“方”,指的是一個人內心要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所謂“圓”,指的是一個人外在應該圓滑世故,融通老成。

東晉元老重臣王導,晚年縱情玩樂不理政事,令朝廷官員怨聲迭起,都說他年邁糊塗,百無一用。但王導自言自語:“人言我憒憒,後人當思此憒憒。”意思是說:現在有人說我昏聵無能,但後人將會因我現在的昏聵無能而感激我。此話怎講?

原來,自五胡亂世之後,大批北方人遷居南方,在給南方帶來先進的生產力的同時,也因為文化衝突等因素帶來了秩序上的混亂。不僅是下麵局勢亂,朝廷也好不到哪裏去。東晉立國之初,皇帝被權臣們如走馬燈似的換上換下。權臣之間互相傾軋,士族與庶族矛盾重重。如此多的矛盾糾葛在一起,王導剪不斷、理更亂。他隻要宣布任何有偏袒性的政策或做一絲有偏袒性的舉動,都有可能引起矛盾的激化。而矛盾一激化,遠非根基不牢的東晉新政權所能掌控。王導隻好穩坐釣魚台,無為而治。等各種矛盾在鬥爭中達成平衡後,東晉的政權也就穩定了。王導死後,東晉果然有了中興之氣象。難怪後代史學家都評論王導是一個明白的官員。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無為”。在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經》中,就有十二處提到“無為”。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謂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妄為的意思。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認為:“無為者,非謂引而不來,推而不去,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誌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老子曾經讚美水說:上善若水。他認為水有七種美德(七善),其中有兩種分別為“事善能”、“動善時”。前者的意思是:處事像水一樣隨物成形,善於發揮才能。後者的意思是:行動像水一樣涸溢隨時,順應天時。由此可見,道家的無為,實質上是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即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

隨便一點,隨和一些,水自漂流雲自閑,花自零落樹自眠。世間熱鬧紛擾,你抽身而出,不為利急,不為名躁,不激動,不衝動,進退有據,左右逢源。這樣貌似糊塗的人生,何嚐不是一種幸福人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出自無門慧開禪師。大自然非人力所能為,卻一年四季各應其時,各有其美。與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相比,其他種種不過是閑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