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勢謀些什麽

上兵伐謀。謀勢的實質是謀求於已有利的態勢。什麽樣的態勢於已有利呢?

在《荀子·王霸篇》中,荀子認為謀勢需:“(農夫)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而和荀子處於同一個時代的孟子,對於天時、地利與人和也極為注意,他曾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說。荀子所議之事是農事,其“天時”是指農時,“地利”是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認為農夫能依照農事安排耕作、適應土地肥沃種植加以科學的農業分工,便能使農事順暢,豐衣足食。孟子所議之事是戰爭,其“天時”指的是作戰的時機、氣候,“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人和”則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具體到人生的謀勢,“天時”我們可以理解為社會的時勢、潮流以及社會變遷的趨向,“地利”可以理解為身處有利的環境,“人和”則可以理解為人際關係和諧、人心所向。

“天時”並非指看不到摸不著的神秘東西,時勢、潮流是可以辨別的,而社會變遷的趨向是可以預測的。因此,謀勢要建立在辨勢與預勢的基礎上。隻有看清了當下的形勢,才能順應形勢。也隻有預測了將來的形勢,才能做到未雨綢繆。

有一句老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地利”——樹挪死,人挪活。人如何挪?從廣州到北京是挪,從甲單位到乙公司也是挪,從A職業到B工種還是挪。人為什麽一挪就“活”了?那是因為他挪到了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發揮與發展的環境。當然,不是人人都挪上一挪就能活,隻有挪到了適合自己的地方才能“活”。

人心齊,泰山移。在中國傳統的世界觀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孔子曰:“和為貴”,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何以人和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是從人力的角度,來強調人和的重要性。《荀子·王製》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合,合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分義也。”就是說個人的力量比不過牲畜,可牲畜卻被人所利用,原因就在於人和(即眾人的全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個人的力量(體力和智力)是有限的,隻有將有限的個人力量聯合起來力量才是無限的。

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古往今來都是被人們所關注的。爭論誰最重要似乎很難有一個讓所有人滿意的答案,折中的看法是三者並重,謀求最佳的綜合優勢應該為上上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