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勢還是謀事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常常麵臨諸如“形勢喜人”或“大勢已去”之類的局麵。形勢喜人時,順風順水,百事易成;大勢已去時,舉步維艱,處處掣肘。“勢”對於事情的成敗乃至人生的得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勢”作為一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中。在《孫子.勢篇》中對“勢”的闡述有:“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這段話的意思是:湍急的流水迅猛地奔流,以致能把巨石衝走,這是因為它的流速飛快形成的勢。又雲:“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孫子認為,就像將圓石從萬丈高山上推滾下來那樣,就是所謂的“勢”。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孫子所謂的“勢”,是指形勢、態勢、氣勢等,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也——這是睿智的孫子給我們留下的諄諄教誨。勢成則乘勢而上,勢不可擋,事半功倍;勢敗勢如山倒,大勢已去,事倍功半。總之,勢是一個立體的環境,而事是處於這個環境中的某一個點而已。

古人雲: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下棋如此,經營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有些人看著不顯山露水,數年之後卻好運連連、功成名就;而更多的人雖忙忙碌碌、東奔西跑,卻一直沒有出頭的日子。這其中的差別無非在於:前者重“謀勢”,而後者謀的隻是“事”。謀勢者,善於明勢、造勢、乘勢、因勢、借勢、蓄勢,力之所至,勢如破竹;謀事者則拘泥於瑣事,難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得到的眼前的微利,卻可能損失了將來的厚報。

孟子在《孟子·公孫醜上·第一章》引齊人之言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天下潮流,浩浩****,順勢者昌,逆勢者亡,唯有謀勢者才能站得高,看得遠,高屋建瓴,縱橫捭闔。不謀勢或不善謀勢,必然招致衰落和滅亡。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個人,都適用這一規則。晚清的統治者,因為陶醉在“我大清”的虛幻驕傲與無知中,無視國外的先進製度以及科學技術,對外閉關自守,對內愚弄百姓,不知順應局勢自我變革,在逆勢而行的曆史潮流中塗抹了中華民族最為慘痛的一頁曆史,教訓十分慘重。今天我們做工作、辦事情也是這樣,正確把握“勢”就能夠事半功倍,達到預期的目的;與“勢”不符,輕則事倍功半,重則貽誤時機。武侯祠中有一楹聯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就是這個意思。認清形勢、總攬全局,說到底就是要有一種謀勢的意識、謀勢的眼光、謀勢的水平。

謀劃局勢,把握大勢,順應趨勢,是為了乘勢,這樣才能搶占先機,謀出新局麵,創出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