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才形成互補

在一個組織的人才結構中,每個人才因素之間最好形成相互補充的關係,包括才能互補、知識互補、性格互補、年齡互補和綜合互補。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研究、攻關項目是需要體現多邊互補原則的,這裏既需要有知識互補,又需要有能力、年齡等方麵的互補。這樣的人才結構,在科學上常需“通才”領導,使每個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從而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大型樂隊”之中。

近來國外的研究表明,一個經理班子中,最好有一個直覺型的人作為天才軍師,有一個思考型的人設計和監督管理工作,有一個情感型的人提供聯絡和培養職員的責任感,並且最好還有一名衝動型的人實施某些臨時性的任務。這種互補定律得到的標準和結果,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從而實現人才群體的最優化,用人時不能不明白此道理。

事實也反複證明了人才結構中的這種互補定律,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可以產生十分巨大的互補效應。

用人過程中,熟悉並掌握人才之中的互補定律是非常必要的。在一個人才結構中,每個人才因素之間最好有一種相互補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補、知識互補、性格互補等,形成這樣的結構關係,有利於提高整個人才結構的效能。

隻有了解了人才中的才能互補定律後,才能更好地用人。丹麥天文學家第穀有著傑出的觀察才能,經過日積月累,他得到了大量天文觀察資料。盡管如此,他的學說仍然沒有擺脫托勒密地心說的束縛。1600年,第穀請了一位助手,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開普勒雖然觀察能力不及第穀,但他的理論分析和數學計算才能卻非常突出。他們兩人合作不久,第穀就去世了。在第穀豐富的觀察資料的基礎上,開普勒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研究,大膽地提出了火星軌道為橢圓形的開普勒第一定律,接著又提出了第二定律(行星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麵積)和第三定律(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等於它與太陽距離的平方)。開普勒行星運行三大定律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它是第穀觀察才能與開普勒理論、計算才能互補效應的結晶。

用人還需要了解人才中的知識互補定律。眾所周知,席勒與歌德是德國18一19世紀兩位傑出的詩人。歌德聽說席勒要寫《威廉·退爾這個劇本,就慷慨地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素材全部交給他;當席勒知道歌德在寫《威廉,麥斯特》這部長篇巨著時,他也積極參加到寫作中去。這一對詩友之間,不僅有著共同的理想,而且在知識上也形成互補,正因如此,他們才雙雙功成名就。

用人除了要了解人才的才能互補定律、知識互補定律外,還應了解人才中的個性互補定律。無論在哪一個人才結構裏,人才因素之間都存在著個性差異,每個因素的氣質、性格都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脾氣急,有的脾氣緩;有的做事細致、耐心;有的辦事麻利、迅速。這些不同的個性特征,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工作產生積極作用。如果每個人才因素都是同一種性格、同一種氣質,工作反而無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格的人在一起,就容易發生爭吵、糾紛。這和物理學上的“同性相斥”現象極為相似。個性互補,有利於把工作做好,中國女排的崛起就是鮮明的例子。原女排教練袁偉民是這樣總結的:“一個隊十幾個隊員應該有各自的個性,這個隊打起比賽來才有聲有色。如果把他們的棱角都磨平了,那這個隊也就沒有希望了。”這話講得非常有道理。一般而論,人才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如果抹煞了他們的個性特征,就等於抹煞了人才,隻有把他們組織在一個具有互補作用的人才結構中,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巨大作用。

用人須知的各種互補定律,不要忘了其中的年齡互補,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特長和短處,青年人有青年人的特長與短處,中年人有中年人的特長和短處。這不管從人的生理特點,還是從成才有利因素來講,大都如此。因此,一個好的人才結構,需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人才年齡結構,從而使得這個人才結構保持創造性活力。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取得政權後的用人方針就是“老少參用”。他是這樣認為的:“十年之後,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於事。如此則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顯然,朱元璋的這一用人方針是從執政人才的連續性、後繼有人問題出發的。其實,它還有更高一層的理論意義,老少互補對做好工作,包括開拓思路、處事穩妥、提高效率等都意義深遠。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很多研究、攻關項目都離不開“多邊互補”原則的,這裏既有知識互補,又有能力、年齡等方麵的互補。這樣的人才結構,常需“通才”領導,使每個人才因素各得其位,各展其能,從而組織成一個和諧的“大型樂隊”。

曾經有五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力圖解決超導微觀理論的創立問題,卻都未能如願。而這項成果的最後奪魁者,竟然是巴丁、康柏和施裏弗3人。他們3個人組成了一個具有互補作用的人才結構:巴丁老馬識途,把握方向;唐柏年富力強,思維敏捷;施裏弗善於創新,方法靈活。這也是一個多邊綜合、多邊互補的典型。

綜合互補的用人之道在現代化建設中,地位卻越來越重要。工程規模越大,越需要在其人才結構中體現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