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

麵對一件危急的事,出於本能,許多人都會做出驚惶失措的反應。然而,仔細想來,驚惶失措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添出許多亂子來。試想,如果是兩方相爭的時候,第三方就會乘危而攻,那豈不是雪上加霜嗎?

所以,在緊急時刻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以高度的鎮定,冷靜地分析形勢,那才是明智之舉。

唐代憲宗時期,有個中書令叫裴度。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張張地跑來向他報告說,他的大印不見了。為官的丟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聽了報告之後一點也不驚慌,隻是點頭表示知道了。然後,他告誡左右的人千萬不要張揚這件事。

左右之人看裴中書並不是他們想象一般驚惶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透裴度心中是怎樣想的。而更使周圍的人吃驚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丟印的事,竟然當晚在府中大宴賓客,和眾人飲酒取樂,十分逍遙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時,有人發現大印又被放回原處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報告這一喜訊。裴度依然滿不在乎,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丟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飲十分暢快,直到盡興方才罷宴,然後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終不能揣測裴中書為什麽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後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丟印當時的處置情況。他教左右說:“丟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們發現了。這時如果嚷嚷開來,偷印的人擔心出事,驚慌之中必定會想到毀滅證據。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毀了,印又何從而找呢?而如今我們處之以緩,不表露出驚慌,這樣也不會讓偷印者感到驚慌,他就會在用過之後悄悄去放回原處,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複得,發生什麽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從人的心理上講,遇到突然事件,每個人都難免產生一種驚慌的情緒。問題是怎樣想辦法控製。

楚漢相爭的時候,有一次,劉邦和項羽在兩軍陣前對話,劉邦曆數項羽的罪過。項羽大怒,命令暗中潛伏的幾千弓弩手一齊向劉邦放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劉邦的胸口,傷勢沉重,痛得他伏下身。主將受傷,必將群龍無首,若楚軍乘人心浮動發起進攻,漢軍必然全軍潰敗。猛然間,劉邦突然鎮靜起來,他巧施妙計:在馬上用手按住自己的腳,大聲喊道:“碰巧被你們射中了!幸好傷在腳趾,沒有重傷。”軍士們聽了,頓時穩定下來,終於抵住了楚軍的進攻。

西晉時,河間王司馬顳、成都王司馬穎起兵討伐洛陽的齊王司馬同。司馬同看到二王的兵馬從東西兩麵夾攻京城,驚慌異常,趕緊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對策。

尚書令王戎說:“現在二王大軍有百萬之眾,來勢凶猛,恐怕難以抵擋,不如暫時讓出大權,以王的身份回到封地去,這是保全之計。”王戎的話剛說完,齊王的一個心腹怒氣衝衝地吼道:“身為尚書,理當共同誅伐,怎能讓大王回到封地去呢?從漢魏以來,王侯返國,有幾個能保全性命的?持這種主張的人就應該殺頭!”

王戎一看大禍臨頭,突然說:“老臣剛才服了點寒食散,現在藥性發作,要上廁所。”說罷便急匆匆走到廁所,故意一腳跌了下去,弄得滿身屎尿,臭不可聞。齊王和眾臣看後都捂住鼻子大笑不止。王戎便借機溜掉,免去了一場大禍。

王戎因此而免於一死。此事無疑給後人以啟示:遇事要沉著冷靜,靜中生計,以求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