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

質疑,就是對現有事物持科學的懷疑態度,以促使自己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進和創新。質疑思維,是一種以審視的目光、科學的態度、求真的精神進行科學探索的科學思維方法。

質疑思維中孕育著創新和突破。質疑,是人類創新的出發點,創新常常從“問號”起步。一個個不平凡的問號,為人們畫出一條條創新成功的起跑線。

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不僅有著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傑出的科學貢獻,而且有著非凡的創新思維方法。他以懷疑和批判的眼光審視著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在他晚年時,他把質疑思維的矛頭指向了西方世界弊端叢生的社會製度及其經濟基礎。1949年,即在他70歲那年,愛因斯坦發表了《為什麽要社會主義》的著名文章,鮮明地表示了自己對資本主義製度的厭惡,公開聲明擁護社會主義。愛因斯坦這種非凡的質疑思維和科學的批判精神,以及他平凡而又高尚的偉大人格,在人類科學史上留下了不朽豐碑,也為我們開發創新思維留下了無窮的啟迪。

人們常說:“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而馬克思的座右銘恰恰就是:“懷疑一切”。

同樣,這句話也非常適合於創新思維的培育和鍛造:從“問號”開啟創新之門,創新始於質疑,創新成果誕生於一個個高水平的問號之後。

例如,有這樣一個提問:“您見過方形車輪嗎?”

許多人可能會說,這個提問本身有問題,車輪怎麽能是方形的呢?

其實,方和圓並沒絕對的界限,方形車輪已經有了:高速磁懸浮雙軌列車,其底部車輪就是方形的。

方形車輪啟示我們,一個人如果對事物總是人雲亦雲、毫不懷疑,那麽他就不可能有創造和創新。創新的出發點,就是首先對一切客觀事物持科學的懷疑態度,然後才有可能取得更先進的創新突破。

人們總是羨慕發明創造者,其實,許多創新就在我們身邊。捕捉創新的機遇,取得意想不到的創新成果,往往取決於我們有沒有捕捉問題的敏銳頭腦,有沒有善於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捕捉疑點的慧眼,有沒有敢於從權威下過“結論”、作過“論斷”的所謂“終極真理”麵前敢於質疑——敢於刨根問底進行探索創新的勇氣。

敢於質疑,是培育和開發創新思維的前提。

發明創造的實踐證明,誰敢於合理質疑、敢於率先提出問題,誰就能最先開辟一條全新的創造之路。敢於科學質疑,能使大腦處於一種探索求知的主動進取狀態,使大腦的創新思維處於朝氣蓬勃的旺盛活力狀態。疑處有奇跡,疑處出真知,疑處有突破,敢於質疑,才有奇跡般的創新成果。

亞裏士多德是古代歐洲一位威望極高的著名科學家。他曾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物體的下落速度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越重的物體下落速度越快。一個10磅重的鐵球與一個1磅重的鐵球,從同樣的高度落下,10磅的鐵球會先著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鐵球快10倍。他還舉例說,鐵球的落地速度總是比鳥類羽毛快,秋天的落葉總是緩緩飄落,而成熟的蘋果卻是迅速落地的。

基於亞裏士多德的“權威論斷”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實,自亞裏士多德以來的兩千多年間,幾乎沒有人懷疑過這個“真理”。

後來,年輕的伽利略勇敢地對此提出了質疑。伽利略心想:如果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連在一起,讓他們從高處落下,情況會怎樣呢?按照亞裏士多德的結論,就會得到兩個相反結論,一是兩個球連在一起,其總重量比100磅的球重1磅,因此,應當比100磅的球先落地;另一個結論是,兩個球在一起會因為那隻1磅的球而減慢速度,其落地速度應該比10磅的鐵球慢。顯然,這兩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

年輕的伽利略沒有在權威論斷前止步。因為他不止一次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兩塊從懸崖上跌落的石頭,盡管大小不一樣,卻總是以同樣的速度墜落地麵。從這現象得到啟發,伽利略認為物體的下降速度與物體本身的重量無關,重的物體與輕的物體下落速度相同。伽利略問自己:這到底是權威論斷錯了,還是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與分析推理有錯誤?

伽利略相信自己的推理是正確的,他懷疑亞裏士多德的結論錯了。為了弄清究竟誰對誰錯,他決定讓實驗來驗證,用事實來說話。

帶著對權威論斷的質疑,伽利略突破傳統習慣,勇敢地登上比薩斜塔,左手拿著一個10磅的鐵球,右手拿著一個1磅的鐵球,在大庭廣眾之下,他把兩個重量不同的鐵球同時推了下去,結果奇跡發生了,大家看到兩個球同時落地,人們頓時恍然大悟。實驗證實伽利略的推理是正確的,亞裏士多德的結論錯了。

一個由物理學權威所作的、影響世界長達兩千年之久的“神聖的定律”,頃刻之間被年輕人用事實推翻了。

伽利略由此得出物理學上自由落體定律:物體下落速度與物體本身的質量無關,而與物體的高度有關。

正是敢於質疑,伽利略才成為推翻亞裏士多德“權威論斷”的第一人,同時,也成為物理學中自由落體定律的發現者。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使伽利略一舉成為物理學發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無數發明創造告訴人們:質疑是創新思維的開端,疑問突破之後往往帶來創新成果,一個問號往往帶來一項甚至一係列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