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珍惜生命裏的每一分鍾

星期四的下午,細雨蒙蒙,朝陽醫院裏的病人不多,稀稀拉拉的。一位相貌端莊的三十歲左右的少婦坐到了陳月麵前。還沒等陳月例行公式般地問她哪兒不舒服之類,她先開口了:"醫生,我有神經官能症,經常失眠多夢還頭痛,隻想開點藥!"

陳月是醫生,當然不能隻聽病人的一麵之詞就開藥。她仔細地為病人檢查了血壓,心髒、肺部,還做了心電圖,除了有股子林黛玉似的美和憔悴外,別無所獲。便細細問起了她的病史、個人史、家族史……

少婦淒楚地向陳月傾訴了她的一生:

她的丈夫是一個很優秀的人才。半年前走了,走得很急,所有他的熟人朋友都沒有思想準備。那天,是在一輛大卡車的車輪底下找到他的,從他身上發現了一張紙條——請不要再掛念我了。這就算是他自殺前留下的遺書。

對於他的死,所有人包括她的妻子都難以理解。因為幸運之神對他一直十分厚愛,厚愛得令人嫉妒。

他參加高考順利考入某名牌大學化學係,臨畢業那年,考取油酯專業研究生。之後又分到某研究所,擁有了一份十分理想的職業。從娶妻生子,到學業事業,可謂順風順水,一路鮮花。當然,他很刻苦,很要強,堅持自學日語、英語,勤奮使他的日語、英語都達到極深造詣,就像一隻飽食綠桑的蠶,隻需時間就能吐出更多更好的絲。可惜一帆風順並沒有成就他,反而毀了他。

少婦啜泣說:"正因為太順了,使他對生活的承受力極小,心也極脆弱。在他出事的一周前,就吐露過內心的困惑和迷茫。他覺得外麵的朋友紛紛‘下海’,活得瀟灑又自在。獨有自己的生活環境死水一樣,每天是辦公室、家裏兩點一線,想挪挪地方,又怕別人不要。事後家人才知道,引發他走入絕境的原因是公派日本的名單沒他。他

沒有把這件事作為一次特殊偶然事件,而是當作生活對他的完全拒絕。”

送走了少婦,陳月陷入了沉思。

陳月的丈夫可算是一個“奔奔族”,他有著高學曆,但是心理素質卻不堪一擊。有的人身患絕症,艱苦卓絕地與病魔抗爭,曆百難而堅強依舊,而有的人,不堪一擊,說離世就離世了。生命究竟是頑強還是脆弱呢?這個問題想必很多人都無法回答,其實,人的生命既頑強,又脆弱。雖然關於生命的道理如此簡單,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懂的。那位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優秀人才”,就因為不通此理,所以本該走向輝煌的他,卻走向了毀滅。

我常想這樣一個道理,即便給你強壯體魄,富貴身家,你又何嚐能夠長生不老呢?麵對浩瀚無涯而奔流不息的曆史長河,我們的生命因其短暫、渺小而備加珍貴,我們實在沒有任何理由不珍視生命甚至自我。不管生活中遇到何等重大打擊和挫折,比如疾病,比如喪偶,比如失業等等,比起生命本身,皆小事一樁!人之一生,"除死無大事”。可是社會上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選擇了放棄生命,走向死亡。

一所重點大學的名叫楓的女研究生跳樓自殺了,誰都無法把一個正值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和“死亡”這個殘酷的字眼聯係在一起。但事實讓我們不得不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年華正好的女孩已經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人生有那麽多條路,她為什麽偏偏選擇了死亡?其實隻要心胸開闊些,眼光再長遠些,她應該可以發現,她本已是我們中的佼佼者,她本該有個燦爛的前程,她本該可以更好地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曆史的長卷中留下重重的一筆,可她卻選擇了死亡!?

最心疼的莫過於死者的父母了。二十多年的含辛茹苦,二十多年的無私奉獻,結果卻換來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劇;不惜重金,不遠千裏,送女兒出來求學,本想把女兒培養得更出色,沒想到在她考上研究生後三個月,一切都變了。楓呀,楓,在你縱身一躍之時,可曾想到無時無刻都在牽掛你的父母?你太對不起他們了!

據說,楓當時是以相當優異的成績考上本校研究生的,但考上這裏的學生原本就都是各路“諸侯”中的佼佼者。楓自殺前成績不是太理想,有可能拿不到畢業證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她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自殺”成為奔奔族(1975—1985)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中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死亡人數為28.7萬人。在中國,自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占相應人群死亡總數的19%。中國自2000年以來,每年10萬人中有22.2人自殺,每2分種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自殺未遂者往往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殘疾。大學生自殺、青少年自殺等等現象屢見不鮮。

生命對於每一個人都隻有一次,生命的價值在於珍惜,孔子曾說過:"逝者如斯夫。”滄桑之感,躍然於情。時光無情地流逝著,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把握住現在的時光呢?

時間會刺破青春的華麗精致,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麽都逃不過它橫掃的鐮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愛因斯坦臨死時對家人說——"死"對於人來說是最平等的;"隻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臨死時對著眾人歎息道:"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戰勝不了我,但隻有死卻讓我無可奈何。”

許多人以為自己對死亡的看法很豁達,可是一旦麵臨死亡,仍不免充滿不安與恐懼。很少有人對“死”有心理準備,如同W·艾倫在其詩作中說的:“我害怕死,隻是不想在死亡的所在稍作停留。”

能夠順利過完大半生的人實在很幸福。我們知道人皆有死,卻從未考慮過自己所愛的人也會死、自己也會死。盡管一再告訴自己“死亡才能到達平靜的彼岸”,但其實心裏很害怕。

死亡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不能永遠存在於人世,因此,要掌握時間,盡情表現愛心、關懷與善意,該做事立刻著手去作。

不同年齡、社會地位、經濟水準的人,都會有向人間告別的時候。

看過這麽多生生死死,使我們明白了一個事實——死亡是不會等待我們的,我們與死亡的關係,永遠處於被動的地位。

揮淚訣別之後,哀傷未了,淚痕始幹,下一次的訣別又將到來。當然,親友之死會讓我們有失落感,因為找不到另一個相同的人代替他。然而,心中的空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填滿,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會逐漸淡化哀傷。釋迦牟尼曾言:“‘你好’是‘再見’的開始。"也許並非絕對如此,但一件事物的結束,往往會帶來一個全新的開始,互道一聲“再會”,是下一次"你好"的伏筆。死亡不足為懼,真正的悲劇並非死亡,而是未能充分掌握有意義的人生。能得到生命的喜悅,亦較易接受死亡,同時也會了解,存在的每一瞬間有多麽重要!

每年,在希爾的講座中所出的習題,或多或少都會引起學生的討論,產生非常複雜的情緒反應。但某些問題,學生們都會盡力回答。有的問題甚至非常詩情畫意,像“如果你的生命隻剩五天時間,你想做些什麽”即是一例。“我要在大自然星空下、情人的懷裏死去”、“我要繼續學習,一麵學習東方哲學,一麵過我的最後一瞬間”。也有人說喜歡冒險——乘坐滑翔翼到天空翱翔,躍入蔚藍的海洋,到人跡罕至的森林獨居;也有人決定要靜靜地回憶往事,向神祈禱,心中獲得平安。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回答

都很平凡:“我要在愛我的人陪伴下死去”,“我要告訴家人我愛他們”,“我要平靜的告訴孩子們,我即將離去的事實",“我要開個盛大的派對,仔細地看看我所認識的人”

每個人都想利用最後的時間,做使自己滿足的事,這是非常熱切而真實的期待。撇開他們的答案,我們不禁想問:“既然如此,你們為什麽不現在就做呢?而非得到最後五天才做?”

我們經常討論到死的問題,每個人都在電視上看過幾千次死亡及生離死別的苦狀,但關於死亡之謎,我們的了解依然有限,找不到肯定的答案。因此,“死亡”對於人類而言,蒙著一層神秘黑紗,令人又懼又怕。

英文中,沒有比“死亡”更婉拒的說法。“亡故”、“離開人世”、“到另一世界”、“長升天”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好多解釋。大家都避免講到“死”字,因為“死”實在太恐怖了,由於害怕死,即使提到都感覺不安。E·佛朗說:"人的一生,即是自己賜予自己生命的過程。當人麵臨死亡時,必須確定自己得到了完整的生命。”

我們刻意把死亡塑造為掠奪生命的黑影子,但我們也可以從中體會到生命有多寶貴,絕不可漫無目的的浪費,過一天算一天。必須充分利用上天賜給我們的所有時光,賦予其真實的意義及完整的生命。

但是,我們都把死亡視為悲劇,尤其是尚未長大成人的孩子的死更令人悲傷。我們並非悲傷那個孩子的死,而是同情,因為他未來的事還很多,尚有許多責任未了,可是現在一切都已來不及了。

的確,尚未充分掌握人生,生命之源即被切斷,真是最大的悲哀。既然如此,為什麽我們不在油盡燈枯之前就明白此道理呢?一麵哀傷逝者,一麵警惕自己,好好利用目前的光陰,把該做的事情盡量做好。然而,絕大多數的人總是到了最後,才發現自己有哪些該做的事沒有做,哪些該說的話忘了說,體悟到生命的寶貴,珍惜自我人生的重要。

我們都曉得關懷生命,卻很難了解不久以後,自己也將如此。不論你認為死亡是邁向天堂之門也好、冰冷的地獄也罷,最重要的是,必須明白死亡的真正意思是要我們對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加以珍惜。

T·N·威爾德的劇作《我的鄉鎮》中,女主角艾米麗回憶她沒有充分掌握的一生時說:“地球,再見吧!滴答滴答響著的時鍾再見吧!媽媽栽種的向日葵再見……再見吧!食物和咖啡、熨過的衣服與溫暖的洗澡水……睡眠和睡醒的時刻。啊,地球,你實在太美,可是人們卻無法看清你的真麵目。”

“奔奔族“生活在“社會”中,他們離不開“社會”,“社會”隻是個抽象的概念。

事實上根本沒有社會,有的隻是你自己。“奔奔族“活在世上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麽關係?你必須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無論代價多大,該做的事情必須做到。自立者,天助之。

“奔奔族”熱情、直率,他們努力認真過好每一天,珍惜生命裏的每一分鍾。他們明白生命是短暫的,把有限的生命用來做無聊的事情其實是一種浪費,所以他們認真渡過自己的每一分鍾,生命對他們而言是如此珍貴,人生真的很短暫,人生的每一瞬間都充滿生命,想做就盡力去做,掌握所能擁有的幸福與喜悅。如果“奔奔族”能做到這點,死亡便不足為懼了。

[雜談]

盤點奔奔族代表人物——他們的人生與眾不同

有人評價奔奔族是一群不安分的叛逆份子,狂放不羈的個性、追求時尚的他們過著與眾不同的生活,近年來,奔奔族們成為了一支活躍力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討論焦點。雖然褒貶不一,但身邊的這些奔奔族們卻讓人看到了他們真誠坦率的一麵。

劉翔

奧運冠軍劉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不斷刷新著中國田徑的曆史,在他奪冠的一刹那,帶給國人的不僅是一時的興奮,更是永遠的驕傲。同時,劉翔在2007年2月6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室內賽以7秒53破60米欄賽會紀錄奪冠,2007年2月11日的德國卡爾斯魯厄室內賽,他7秒42破亞洲60米欄室內紀錄奪冠,果然不負眾望。希望劉翔在08年依然會有不俗的表現。

韓寒

奔奔族新銳作家代表韓寒自“新概念”大賽中脫穎而出就以其叛逆的個性和天賦才情而備受關注,韓寒的作品文筆老練,言語犀利,觀點獨特,受到很多青少年的喜歡和追寵,頗有文學天賦的他在出版了多部作品後,又出乎意料的選擇當一名職業賽車手,成績也不錯。無論外界對他評價如何,韓寒依舊過著我行我素的生活。

ACOSTA

就是這樣一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用他的真誠與善良去幫助那些困境中的人們,ACOSTA作為中國第一草根博主,他唯美的文字吸引了眾多人,在他的倡導下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慈善的隊伍中來。同時,由他主演的《化學反應》也是一部描述“奔奔族”真實生活的影片,ACOSTA的本色出演也得到了導演組的一致好評。

徐本禹

他就是曾經感動中國的那個山村教師,徐本禹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在大學期間節衣縮食,用自己勤工助學的微薄收入和刻苦學習所得到的獎學金,先後資助多名經濟困難的同學,並積極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畢業後,徐本禹毅然決定回到生活條件艱苦的貧困學校,為貧困地區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已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李宇春

這是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熟悉的名字,因參加05年《超級女聲》而受到眾人關注,從成都賽區晉級到全國總決賽,李宇春以3528308票獲得了總冠軍,憑借其渾厚的嗓音和中性的裝扮在這樣一個個性化的時代脫穎而出,成為了無數草根的偶像,更令人震驚的是玉米們對她的癡迷程度已超出人們想象,持續走紅的李宇春首張個人專輯表現頗佳,希望她再接再厲,星路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