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負責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們自己

對於不如意的現狀,不少人喜歡用“命運不濟”來安慰自己。如果僅僅隻是安慰自己還沒什麽,問題是他們不僅習慣用此安慰自己,還用此來麻痹自己、放任自己的潦倒與沉淪。命運不好不要緊,試看那些建功立業的成功人士,有幾個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有幾個不是靠自己後天的努力而一步步走向巔峰的?

現在說起“李嘉誠”三個字,大家都會露出一臉的羨慕之情。大家看到的是李嘉誠今日的風光,卻忽略了他少年時的苦難。李嘉誠在回憶自己十幾歲時的生活狀態時,曾說:“我13歲時父親得了肺病,我照顧他,後來發現我自己也得了肺病,早上咳血,晚上盜汗,我買來醫書,自己看,沒有人教我怎麽治這種病,我也不告訴任何人,連媽媽都不知道我得了肺病。那時我每天還要安慰父親,要他有信心,要活下去。父親去世,我14歲就挑起家庭重擔,我肯吃苦,17歲靠我去打工,家裏就有了盈餘,弟妹們可以念大學,我自己沒有機會,隻能請家庭教師。當年真的是很苦,一條毛巾又洗臉又洗澡,用上兩三年才能換,換的時候舊毛巾握在手裏,外麵都看不到,毛巾上麵隻有橫豎的纖維,沒有毛了。那個時候3個月才能理一次發,剃光頭。但是在那樣的情況下我也沒有向別人借過一毛錢,直到後來開始做生意時,才向人借了四五萬塊錢。我覺得吃過苦好啊……”

命運負責洗牌,但玩牌的是我們自己。一手好牌不一定就能贏牌,一手壞牌也不一定就輸了。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如果我們仔細梳理中國當下的成功人士,你會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是我們所想象中的命運寵兒。他們現在很風光,未來也很燦爛,但他們的曾經也如同你我一般,有過潦倒、痛苦、掙紮、失敗、困惑。他們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名校的文憑。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抓到一副好牌。

例如生於1938年的尹明善,他41歲前手裏的牌可謂糟糕透頂。他的父親是鄉下的一個小地主。因為所謂的成分問題,12歲的尹明善與50多歲的小腳母親,住在廢棄的破爛茅屋裏相依為命。13歲時,尹明善開始做行走鄉村的貨郎。23歲因“反革命”的罪名坐了9個半月牢,後被發配到塑料廠監督勞動。直到41歲,他才結束長達20多年的“牛鬼蛇神”生涯。再看“譚木匠”的創始人譚傳華,他的命運也很悲苦,出身農村的他在18歲時被雷管炸掉了右手手掌;20多歲時四處流浪,睡過橋洞,因為衣衫襤褸被人當成小偷抓進了收容所,甚至一度試圖以自殺來告別世界。類似抓了“一手壞牌”卻打出了水平的人,我們可以列舉一串長長的名單:出身貧民窟的“宋兵甲”周星馳、沒有讀過一天書的“老幹媽”陶華碧、踩著爛單車賣水果的張慶傑……

“一個年輕人要能夠繼承的最豐厚的遺產,莫過於他出生於貧賤之家。”這句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的話引人深思。

窮且不墜青雲之誌

“宋兵甲”是誰?“土匪乙”是誰?

這些在影視劇中根本就不重要的角色,以至於編劇在創作劇本時連個具體的名字也懶得為這些角色取。當然,這些不重要的角色由誰來演,也同樣不重要。在1983版的《射雕英雄傳》中,有一個一出場就死去的角色——宋兵甲,由當時默默無聞的周星馳扮演。

周星馳出生於香港一個貧寒的內地移民家庭,在九龍區的貧民窟長大。這個場景後來成為《功夫》中“豬籠城寨”的原型。周星馳七歲那年,他的父母離異。小周星馳和母親相依為命,其艱辛可想而知。1982年周星馳在兩次落選之後,終於考入TVB無線藝訓班,開始了長達七八年的跑龍套生涯,周星馳曾在接受采訪時追述昔日的辛酸:“當年混得的確很差勁,有時候不得不為了多賺幾十塊錢收入,而四處燒香拜佛等候差遣。那時候片場經常是幾組戲同時趕工,經常是口令一來馬上調換行頭轉場子。自己為了生計著想,不得不學著很油滑的樣子,跟人家插科打諢磨嘴皮,有時候為謀得扮演一個死屍的差事也要浪費一升的口水去爭取。這是很無奈的選擇,否則又怎麽樣,難道不成繼續受窮?”

出身貧寒、嚐遍辛酸與坎坷的“跑龍套”的周星馳,如今已被尊稱為中國影壇的喜劇之王。如果你看過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喜劇之王》,就明白一個窮小子要登上閃光的舞台“挑大梁”是何等艱辛。在《喜劇之王》中的周星馳扮演的尹天仇儼然就是成名前曆經辛酸的周星馳。尹天仇作為一個被所有人忽略與踐踏的跑龍套演員,卻成天捧著本《論演員的自我修養》來學習,經常以阿Q的精神重複著這一句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周星馳的自傳,周星馳也承認其中有很多是自己過去的寫照。對於自己的人生曆程,周星馳曾這樣總結:“我的奮鬥史,不是獨一無二的,社會上比比皆是……像我們這些普通大眾,如果不是靠著信念、鬥誌,怎能做出成績?”

對於演員來說,劇本就是命運,導演就是“上帝”,周星馳卻努力要做自己命運的編劇、自己人生的導演。周星馳曾回憶自己漫長的跑龍套生涯,說自己演的角色“就算一出場就死掉,也要研究死法。”這句話有一點傷感,但更多的是一種不甘心命運安排的呐喊。也許正是其中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在我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會觸痛心靈最柔軟的地方,引起震撼、沉思與共鳴。

窮且不墜青雲之誌。在香港的演藝圈,當今幾乎所有在青雲上翱翔的人物都有類似周星馳的經曆,如成龍、周潤發、劉德華等。他們的起點都很低,曾經都是混跡在街頭巷尾的無名小卒,隻因心中那希望之花永不凋謝,隻因那胸中的**之火從不熄滅,他們一步步爬上了事業的巔峰。

新東方的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也曾經是一個窮小子、土包子。考了三年大學才跳出“農門”。在北大讀書五年也是“不堪回首”(其中病休一年)。大學期間,他幾乎沒有在北大學生經典的“臥談會”上自信地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沒有參加過任何一種學生活動,沒有主動交往過女生……在大學師生眼裏,俞敏洪曾是北大裏“最不應該成功的人”。

2007年,作為成功企業家中的楷模,俞敏洪被央視“贏在中國”欄目組請去當評委。麵對那些朝氣十足、年輕的創業麵孔,俞敏洪作了一個**澎湃的即興演講,將“窮且不墜青雲之誌”用形象的語言、感性的詞匯進行了詮釋。我們摘錄他的演講片段,作為本節的結束語——

“……當你是地平線上的一棵小草的時候,你有什麽理由要求別人在遙遠的地方就看見你?即使走近你了,別人也可能會不看你,甚至會無意中一腳把你這棵草踩在腳底下。當你想要別人注意你的時候,你就必須變成地平線上的一棵大樹。人是可以由草變成樹的,因為人的心靈就是種子。你的心靈如果是草的種子,你就永遠是一棵被人踐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就算被人踩進了泥土裏,隻要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你早晚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失意時要像瘦鵝一樣

美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總統林肯,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在他的成長道路上,可謂曆經坎坷。有人曾為林肯做過統計,說他一生隻成功過3次,但失敗過35次,不過第3次成功使他當上了美國總統。事實也的確如此,最終使他得到命運的第三次垂青,或者說爭取到第三次成功的,完全是他的堅強。在他競選參議員落選的時候,他就說過:“此路艱辛而泥濘,我一隻腳滑了一下,另一隻腳因而站不穩。但我緩口氣,告訴自己,這不過是滑一跤,並不是死去而爬不起來。”

歲月的驚濤一浪推一浪,不堪重負的生命要接受多少次的失意與磨難?不停地超越苦難,在屢敗之後還能屢戰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談到“屢敗屢戰”這一句話,怎麽也繞不過晚清的曾國藩。這個進士出身的文人,於1852年奉命回湘辦團練,團練初具規模後的前幾年,他唯一做得成功的一件事就是隻打敗仗。從1854年練成水陸師出征,到1860年兵敗羊棧嶺,曾國藩可謂一敗再敗,小的敗仗不計其數,大的慘敗就有四場:1854年湘軍初征就在嶽州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1855年在江西鄱陽湖全軍覆滅,連自己的座船也被搶走;1858年,部將李續賓率部血戰三河鎮,6000兵勇無一生還,三湘大地處處縞素;1860年,李自成破羊棧嶺,曾國藩在60裏外的大營中寫好遺書、帳懸佩刀,以求一死,好在李自成主動退兵。

就像鳳凰從烈火中涅槃,這個被滿族大臣們譏笑為“屢戰屢敗”的常敗將軍曾國藩,最終用他“屢敗屢戰”的勇氣與決絕,打到南京,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強者。

倘若我們在失意時渾渾噩噩的、一蹶不振,隻會失意又失誌,最後終將失去自己的前程。而如果我們沉下心、挺直腰,像彈簧一樣收縮自己的高度但積蓄著能量,隻等機會出現就能再次崛起。因為有挫折才會奮起,不要因挫折而折斷人生奮進的脊梁。

2008年10月15日,在台灣享有“經營之神”盛譽的“台塑”董事長王永慶離開了人世,享年92周歲。王永慶年輕時先是在米店打工,後來靠經營一家米店起步。他一路走來,經曆了很多坎坷與挫折。他曾這樣說:“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能忍饑耐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等待機會到來。”在抗戰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王永慶隻得讓自家的鵝到野外去覓食。一般說來,鵝養了4個月後,就有五六斤重了。可是,當時養的鵝,由於隻吃野草,4個月下來仍隻有兩斤重。等到抗戰勝利,糧食危機緩解,瘦鵝有了充足的飼料,居然能在兩個月裏從兩斤重迅速增加到七八斤!究其原因,是因為瘦鵝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極強,所以隻要有東西吃,它們立刻就能肥起來。

有一句意大利諺語:“即使水果成熟前,味道也是苦的。”苦澀的感覺是成長與內心掙紮必然的一部分。我們可能常常這樣自語:“為什麽是我呢?我已經夠努力了,但命運總是與我作對,這太不公平了。”有誰不會有這種感覺呢?然而,如果你任由自己陷於怨恨與絕望,你就永遠無法在人格上成熟起來,成長亦無從發生。痛苦的境遇就像是撒落在自我田野上的肥料一樣,可以促進自我的成長,自我田野中的禾苗會因為受到耕耘、施肥而能夠更茁壯健康地生長。

我們的人性並非一開始就發展得很完善。相反的,它是經過日常生活的競爭和挑戰之後才日臻完善的,就像一塊鐵在鐵匠的爐火中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形。麵對失意,不能失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