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是正確的,世界就是正確的

一位牧師正在考慮明天如何布道,一時找不到好的題目,很著急。他6歲的兒子總是隔一會兒就來敲一次門,要這要那,弄得他心煩意亂。

情急之下,牧師把一本雜誌夾頁的世界地圖撕碎,遞給兒子說:“來,我們做個有趣的拚圖遊戲。你回房間裏去,把這張世界地圖拚還原,我就給你五美分去買糖吃。”

兒子出去後,牧師把門關上,得意地自言自語:“哈,這下可以清靜了。”

話音剛落,兒子又來敲門,並大聲地告訴牧師自己已經拚好地圖。牧師不相信,跑到兒子房間一看,果然那張撕碎的地圖完完整整地擺在地板上。

“怎麽這樣快?”牧師不解地問兒子。

“是這樣,”兒子說,“世界地圖的背麵有個人頭像,人對了,世界自然就對了。”

牧師愛撫著兒子的頭若有所悟地說:“說得真好啊,人對了,世界就對了——這就是明天布道的題目!”

當你感到整個世界都在辜負你的時候,當你感到不快樂的時候,當你感到世界都錯了的時候,你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是否是對的。如果整個世界都在辜負你,那麽錯的肯定是你,而不是這個世界。你要想改變這個局麵,唯一的辦法是改變自己。當你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也會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對待你。

每個人,不管是天賦異秉還是資質平平,不管是出身高貴還是出身貧賤,都應該學會改造自己。“大多數人想改造這個世界,卻極少有人想改造自己。”偉大睿智的列夫·托爾斯泰如是說。

你想擁有怎樣的世界?你想做怎樣的人?——一切主動權都在你的手裏。

失勢每因缺德起

當一個人處於眾叛親離、事事不順的境地時,十有八九是自己在德行上出了大問題。北宋名臣薛居正曾雲:“德有失而後勢無存也。”意思是德行一旦缺失,良好的局勢就不會存在。為什麽呢?因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語)。

一個人的德行,其實就是他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他用正確的態度(高尚的德行)去對待這個世界,那麽世界也將會以一種正確的態度回報他。反之,你若坑蒙拐騙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不會給你好果子吃。缺德與失勢存在因果關係和內在聯係。失勢者往往看不到“德”的力量和作用,他們有勢時不講操守,不養其德,失勢時怨天尤人,不深刻反省自己,這真是很可悲的。重勢不重德,是小人的行為;重德不重勢,是君子的行為。德在勢先,勢在德後,如果本末倒置,定會慘敗收場。

有這麽一個故事。

一個商人對一個男孩說:“你想找活幹嗎?”

“當然!”男孩回答。

“但是你必須向我證明你有良好的品德!”

“當然可以!”男孩回答:“我馬上就去找曾經雇用過我的老板。”

“那好,你去把他找來吧,我需要和他好好談談你的事情。”

但是男孩去了之後,再也沒有露麵。幾天後,商人又遇見了那個男孩,就問男孩怎麽沒有來找自己。

男孩回答說:“因為我以前的老板同我談了您的品德。”

人之所以成為人,與動物的很大區別就在於自己的社會性。社會性越強,對人的品德要求就越高。每個人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因為社會對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沒有品德的社會是不可想象的社會。品德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無形的約束,有時甚至比法律的約束還有意義。

商人出於自己經商的目的,自然要對自己的雇員提出品德上的要求,可是在別人提出品德要求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對自己的要求。難怪前麵故事中的男孩說:“我聽以前的老板說起了你的品德。”他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他的潛台詞是:這個商人的品德不好!最後的結局肯定是男孩不會去為商人工作。

品德是一個人立世的根基。這個根基深厚而紮實的人,就能在社會上站得更穩、走得更健。一個品德敗壞的人,即使權勢強盛,也如同秋後的螞蚱,蹦不了多久。麵臨失勢,人首先應該反省的是:是否是因為自己的品德出了問題而導致的惡果?如果原因出在品德上,要想挽回局勢決非一日之功。你唯有洗心革麵,痛改前非,方有東山再起之機會。然而,麵臨失勢,幾乎沒有人會懷疑自己的品德有什麽問題,就像我們前麵提到的那個商人一樣,他喜歡用品德的標尺去度量別人,卻不願度量自己。然而,社會對他們品德的認同程度卻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白璧無瑕和無可挑剔,這是為什麽呢?答案可能有兩個:一是他們對自己品德的要求也許並不很高,距離人們普遍認同的道德標準可能還差得較遠;二是他們可能缺乏個人品德的塑造和表現技巧。隻有讓自己優秀的品德內化為一種原本的動力,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言行充分表現出來,這樣的品德才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意義,才會為自己的形象加分升值,增光添彩。

美國加州的“克帕爾飲料開發有限公司”需要招聘員工,有一個叫莫布裏的年輕人到這個公司去麵試,他在一間空曠的會議室裏忐忑不安地等待著。不一會兒,有一個相貌平平、衣著樸素的老者進來了。莫布裏站了起來。那位老者盯著莫布裏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莫布裏不知所措的時候,這時老人一把抓住莫布裏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謝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女兒可能早就沒命了。”

“怎麽回事?”莫布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上次,在中央公園裏,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兒從湖裏救上來的!”

老人肯定地說道。莫布裏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他把莫布裏錯當成他女兒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認錯人了!不是我救了您的女兒!”

“是你,就是你,不會錯的!”老人又一次肯定地回答。

莫布裏麵對這個感激不已的老人隻能做些無謂的解釋:“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說的那個公園我至今還沒有去過呢!”

聽了這句話,老人鬆開了手,失望地望著莫布裏:“難道我認錯人了?”

莫布裏深情地安慰老先生說:“先生,別著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女兒的救命恩人的!”

後來,莫布裏在這個公司裏上班了。有一天,他又遇見了那個老人。莫布裏關切地與他打招呼,並詢問他:“您女兒的恩人找到了嗎?”“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開了。

莫布裏心裏很沉重,對旁邊的一位司機師傅說起了這件事。不料那司機哈哈大笑:“他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裁,他女兒落水的故事講了好多遍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女兒!”

“噢?”莫布裏大惑不解,那位司機接著說:“我們總裁就是通過這件事來選用人才的。他說過有德之人才是可塑之才!”

莫布裏被錄用後,兢兢業業,不久就脫穎而出,成為公司市場開發部經理,一年就為公司贏得了數千萬美元的利潤。當總裁退休的時候,莫布裏繼承了總裁的位置,成為美國的財富巨人,家喻戶曉。後來,他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一個一輩子做有德之人的人,絕對會贏得別人永久的信任!”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一方麵可以看到這位總裁對錄用人才在德行方麵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麵,我們也可以看到莫布裏是一位絕對信守“德”的人才。對那些另有圖謀的人來說,本來完全可以利用這位總裁的“稀裏糊塗”,給自己貼上“救人英雄”的標簽以增加被錄用的概率。但莫布裏卻不這樣做,他以德為做人之本,為自己打開人生局麵奠定了最穩固的基石,所以他是通過誠信的做人之道換來了成功之本。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像莫布裏一樣,把“德”字刻在心頭,做一、、個令人放心的人,在一個相互信任的環境中工作,才能敲開成功之門。但就是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總是為利益所驅,常常是見好事就貼上去,見壞事就躲開,把做人之本拋到九霄雲外,像老鼠一樣,令人生厭。這樣的人可以成功一時,但絕不可能永遠延續成功的腳步。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記住莫布裏的那句話,並把它刻在心頭,守住以“德”為準的做人之本,這樣你遲早有一天會成為另外一個莫布裏。

多從自身找原因

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似乎都充滿了抱怨和憤怒。

為什麽大家都不理解我?

為什麽好心沒有好報?

為什麽別人對我不友好?

為什麽我的機會那麽少?

為什麽一分耕耘換不回一分收獲?

為什麽,為什麽……問了太多的為什麽,卻很少有人找到真正的答案!

於是,怨天尤人、悲觀宿命之類的行為與思想甚上塵囂:不是我做得不好,而是人心太險惡;不是我付出太少,而是我命中注定劫難難逃。

可以說“埋怨別人”已成為中國人的弊病,“都是你的錯”也成了人們掩飾自己錯誤的習慣性借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埋怨別人,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仿佛所有的錯誤都與自己毫不相幹。

平庸的人總是喜歡找外在的種種理由,卻不願意審視自己的問題;他們隻看得見別人臉上的灰塵,卻看不見自己鼻子上的汙點。但強者們卻總是在調整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地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與外界和諧的人。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反省與提高,深知隻要自己對了,世界就對了。“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曾經告誡他人: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言辭犀利如手術刀的魯迅先生曾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時候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或許,隻有當“都是我的錯”成為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時,當我們學會反求諸己時,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加謙卑與平和,外界的很多事情很難讓我們衝動得失去理智。可以說,反求諸己是一種智慧,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美德。我相信,倘若每個人都學會了反求諸己,人與人之間的硝煙會少一些,愛心會多一些。

不平之事之所以纏上了自己,大部分的根源在於自己。比如說做生意遭了騙,根源在於自己的輕信;比如考研失利,根源在於自己學業不夠精進……治病要找到病源方能對症下藥,突破困局也需要通過自省找到導致困局的根源,方能找到突破的途徑。

自省也就是指自我反省,通過自我反省,人可以了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意識、情緒與態度。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願望。

從來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從來不犯過去曾犯過的錯誤的人也是不多見的。暫且不論是不是重複過去曾犯過的錯誤,就是這種經常反省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貴的。

宋朝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河豚魚說》,說的是河裏的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到橋柱上。它不責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繞過橋柱遊過去,反而生起氣來,惱怒橋柱撞了它。它氣得張開兩鰓,脹起肚子,漂浮在水麵,很長時間一動不動。後來,一隻老鷹發現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轉眼間,這條河豚就成了老鷹嘴裏的美餐。

這條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橋柱子,卻不知道反省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惱怒別人,一錯再錯,結果丟了自己的性命,實在是自尋死路。

那麽,人應該從什麽地方反省自己呢?

孔子的弟子曾子關於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論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告訴我們,每天要三省,從三個方麵去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謀事情況,即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是否忠於職守;

二是反省自己與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諾言;

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學到的知識身體力行。

總之,要通過自省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麵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

自省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它在任何人身上都會發生效用:因為自省所帶來的不隻是智慧,更是夜以繼日的精進態度和前所未有的幹勁。

有了自省,才能自己解剖自己,把身上的灰塵抖落在地,還一個幹淨、清潔的自我。

有了自省,就有了人生的柵欄。既不會被迷霧**,也不會被香風熏倒。

有了自省,才能去偽存真,化塹為路,並不斷使自己思想升華,情操淨化。

有了自省,我們才會自醒,繼而自立與自強!

朋友們,學會自省吧!它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