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謙讓,禮讓三分

忍耐體現聰慧,寬厚才是光榮。

——所羅門王

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說來,社交過程中產生什麽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分”,從自己方麵找原因。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在社交中取忍讓的態度可以讓很多事情“冷處理”,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期望愛情甜蜜者,難免有失戀的苦惱;一向和諧的家庭,也少不了“碗勺碰鍋沿”的爭吵;被認為可信賴的朋友,偶爾的誤會也會產生隔膜;為事業而奮鬥拚搏,也許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這些個“不如意”,常常檢驗著一個人的修養水平:有的泰然處之,從容對待,以真誠化幹戈為玉帛;有的則怒形於色,耿耿於懷,因褊狹積小怨為仇端。學會忍讓,這看似極簡單的事兒,卻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樣煩惱的神力,而使人生路上充滿信心、愉快和陽光。

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朋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當此時,生氣無助雲消霧散,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複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眾的評價和讚美。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因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張書明理,立即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朋友之間處理小是小非,應該比封建時代更高一籌。

忍讓不是懦弱可欺。相反,它更需要的是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古人講“忍”字,至少有如下兩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之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晉書·朱伺傳》)。這裏的忍,正是頑強精神的體現。其二是抑製。《荀子·儒效》:“誌忍私,然後能公;行忍惰性,然後能修。”被譽為“亙古男兒”的宋代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寫下過“忍字常須作座右銘”。這種忍耐,不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韌的可貴品格麽?有誰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

忍讓是一種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讓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一個“忍”字,自古至今一直散發著神奇的光芒。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大大地沾了“忍”字的光。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他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為首的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不吭一聲,任憑他聲嘶力竭罵著,最後才極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來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大怒。”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等馬爾辛利解釋,那位議員已被他折服。他心裏懊悔,不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匯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沒想到,向來為人們所輕視的“忍氣吞聲”有其極大妙處,不發怒不但使馬爾辛利的解釋獲得效果,而且使那位議員從此悔悟,以後永遠不再做出如此衝動而又令人難堪的舉動。別人故意用種種計謀,使你大發脾氣,而你一氣之下,就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這樣無疑是不理智的。

幾多痛苦,幾多折磨,幾多困難,幾多險境……幾乎每個人在生命的旅途上,都要受到命運之神的捉弄。當你不甘心做命運的奴仆而又未能扼住命運的咽喉之時,必須學會忍耐——讓所有的痛苦都在忍耐中得到淡化,所有的眼淚都在忍耐中化作輕煙。

忍耐並不是逆來順受,屈服於命運之神的**與調遣。生活的滄桑使生命的深淵埋下難言的隱痛,忍耐卻可以使人相信,隱痛必然消失,暴風雨過後的天空更加明麗。

忍耐更不是消極頹廢,它是在沉默中悄然降下信念的帆篷。顛沛的人生使人感到迷離恍惚,忍耐卻把難熬的寂寞、憂忿、艱辛強壓在心底,不使它偷偷鑽出來、浸開去,甚至傾斜心靈的天平。

忍耐是意誌的磨煉、爆發力的積蓄;是用無聲的奮鬥衝破羅網,用無形的烈焰融化堅冰。在忍耐中發憤、在忍耐中拚搏,倔強的心靈在忍耐中受苦,人生才能煥發出奇光異彩。生命的負累往往也正是生命的光榮。

學會忍耐,學會在忍耐中鍥而不舍地追求,在忍耐中更深刻地感受人生。“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莫泊桑實踐了福樓拜的這句贈言,最終才成為世界文壇的一顆星。

那麽如何才能達到“忍”的境界?

(1)經常明確地意識到目標的存在,使自己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斷提高運用頭腦思考的能力。

(2)嚐試著去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意義所在。一旦能夠理解了以後,對工作抱持的態度,就會從“應該做”進入“必須做”這種積極性的意識形態。如此一來,必能減少工作時的緊張感和壓迫感,而愉快地完成工作。否則,一味的強迫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不但會增加不少的麻煩和痛苦,精神上也很容易疲勞而變得毫無效率可言。

(3)培養安於困境的習慣。一個人在麵對困難的情境時,常常會表現出逃避的傾向。但是為了能夠作自我控製,就必須忍耐這種困境所帶來的痛苦。那麽時間一久,自然會在不知不覺間,培養出一種安於困境的耐力,而能夠全神貫注在自己的工作上。

(4)學習抑製衝動的情緒。這件事乍看之下,似乎很難。但是,隻要我們稍微冷靜地加以分析,很容易便可以發現,要抑製衝動的情緒,事實上是很簡單的。不過,對於比較強烈的衝動或欲望,還是應該選擇一個適當的時機,使他們有機會盡量地發泄出去,比較妥當。

按照上麵所敘述的方法,經常作自我訓練,能夠幫助你很快地在潛意識之中,很自然地進入“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