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從容的拜訪禮節

禮儀的目的和作用是使得本來的頑固變柔順,使人的氣質變溫和,使他尊重別人,和別人相處融洽。

——洛克

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到別人住處去拜訪是有許多好處的。

第一,是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敬意,也是表示自己想接近對方的誠意。因此,如果雙方的地位不是過於懸殊,被拜訪的人一定要“回訪”的,那就是說,如果晚輩去拜訪長輩,下屬去拜訪上司,那麽,長輩和上司都可以不必回訪晚輩和下屬。例外的情形也是有的,如果長輩去拜訪晚輩,上司去拜訪下屬,那常常被晚輩和下屬認為是一種特殊的光榮。

第二,到對方住所去拜訪,多少是為對方著想,因為對方在自己家裏,可以隨便很多,不必穿著整齊,也節省外出的時間。

第三,容易對對方有較深刻的認識,因為對方所住的地方、家人和對方家裏的布置裝飾等,都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對方、了解對方。譬如,對方家裏有一架鋼琴或高級音響,那多少可以知道他對音樂有興趣。從對方所有唱碟的種類,又可以看出對方喜歡哪一種音樂,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是中國音樂還是外國音樂等。此外從對方牆上所掛的圖畫、照片以及他所有的書籍、報刊雜誌、小擺設、紀念品等,都可以增加我們對他的了解。有時,對方向我們解說他的照相冊,那我們對他的過去也會得到更多的認識。

第四,在對方住處談話比在公共場所氣氛更容易融洽,使雙方都在一種無拘無束的環境裏暢所欲言,並且比較容易接觸到彼此的私生活,給大家的友誼發展做了良好的準備。如果能夠常被邀請到對方住處去拜訪,雙方的關係會很快地密切起來的。

第五,到對方住處去拜訪,還可以有和他的家人接近的機會。如果我們同時也結識了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兒女,或是和他同住的親戚朋友,那麽,和對方的友誼關係,就發展得更密切、更鞏固了。古語說:“愛屋及烏”,如果我們對某個人持有好感,那必定會對他的親人和摯友同樣發生興趣的。

◆拜訪的時間有奧妙

在拜訪之前,可以用口頭或電話約定一個時間,然後再去拜訪。

如果沒有和對方約定時間,拜訪的時間一定要非常短,因為對方沒有準備,如果拜訪的時間長了,就可能耽誤他的事情。在這種情形之下,對方為了禮貌,可能還是熱情地挽留你多坐一會兒,但是你千萬不要依依不舍,寧願下次約定一個方便的時間、場所,再作長談。

即使約定了時間,我們拜訪的時間,也以20分鍾到1小時為限。如果對方興致很好,不妨再多談半小時。最好不要拖下去。我們寧願和對方在興趣甚濃時分手,不要拖到沒有興趣的時候不歡而散。在興趣甚濃時分手,留給對方無窮的回味,這樣來日相會才有期待。如果在沒有興趣時不歡而散,那麽雙方的友誼就難以繼續發展。

如果看見對方心不在焉,或是不大說話,這時,他多半是有什麽事情等著要辦,或是心情不大好,這時應準備告辭為好。告辭的時候,我們還是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體現我們能夠和對方會麵,感到非常滿足,不要表露出失望或不滿足的情緒,以免使對方有歉疚感。

如果有什麽事情要和對方商討或請教,那麽,就“開門見山”,表明來意,千萬不要東拉西扯,浪費了許多時間。如果在說明來意之後,對方表示願意現在和你談談,那麽,應該問對方有多少時間可以讓你支配。如果時間到了,問題還沒有頭緒,或還沒有全部解決,除了對方表示可以繼續談下去之外,也要立即結束談話,把還沒有談完的事情,留到下次有機會再談。臨走時,不要忘記向對方表示謝意。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過於重視自己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圓滿的解決就無限製地拖延下去。結果耽誤了別人的事情,也妨礙了別人的生活秩序,容易使對方產生不良好的印象,也破壞了彼此剛建立起來的友誼。

在和對方談話的時間,還應該留心一下環境的變化,譬如也許對方的妻子或小孩,在催促他做什麽事情,即使對方本人興致很高,我們也應該立即告辭。如果遇見有另外的朋友來訪問對方,我們也應該告辭,以免妨礙他們的談話。

拜訪對方的時間,在一般情形之下,多半是在假期的下午,平日的晚飯後;避免在對方吃晚飯的時間去找他;如果對方有午睡的習慣,也不要在午飯後去找他;自然,更不要在對方臨睡的時候去找他,一般晚上9點半以後已經不適宜去訪問了。如果在晚上11點後還去找人,可能被認為你神經不正常了或讓對方反感。

◆攀親拉故加深彼此的關係

登門拜訪時,我們應運用各種方法拉近與對方的感情距離。如果你與對方是同鄉關係,用“攀親拉故”的方法加深彼此間的關係,會給你的拜訪抹上一層濃鬱而親切的鄉情。

俗話說,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故鄉,無論是富庶還是貧窮,都給人一種特有的情感。那裏有童年的夢幻、慈母的恩情、父老的希望、兄弟的純真……

大鋼琴家肖邦說,他出國時攜帶的唯一貴重物品是家鄉的泥土;炎黃海外遊子不遠萬裏,跋山涉水,也要歸國探親訪友,有的千古後還要落葉歸根……人們對故鄉懷有特殊的親切感。拜訪中的攀親拉故,就是用這種美好的情感,去創造有利於達到目的的心理環境。

科·阿基諾總統訪問中國時,首先抵達的不是北京,而是沿著有中國血統的菲律賓人當年曾經走過的足跡,直奔祖籍福建省龍海縣鴻漸村。在那裏,拜訪叔叔、祭祀祖宗,與鄉親攀談。她深情地說:“我來中國不僅是為了國事,也是為個人家事,因為我既是一國首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這個村莊的女兒。”女兒回娘家,娘家自然待以百倍的熱情。科·阿基諾的重訪故裏,為其成功訪問北京,拉近了感情距離。

拜訪對方時要懂得利用寒暄,它是人們之間、尤其陌生人見麵時的必要中介,似乎是上帝派來的隱身使者,能為人們搬走產生阻隔的山巒。寒暄,更為分秒力爭者贏得必要的準備時間、積聚進攻或防守的力量,為拜訪雙方驅走冬日的餘寒。因此,寒暄並不是使人“寒”,而是給人“暖”。

采訪陳景潤的湖北記者就深諳此理。他們與數學家的夫人由昆寒暄的第一句話是:“聽說你是我們湖北人,怎麽普通話說得這麽好啊?”(拉故中含讚揚,一舉兩得,更具魅力)由昆喜悅地說:“是嗎?我跟湖北人還是講湖北話呢!”於是,雙方都沉浸在“老鄉”相識的愉悅之中,話語自然多起來,氣氛也輕鬆了許多,這正是采訪者所需要的。倘若語言生硬,由昆女士保持緘默,采訪者怎麽可能了解科學家的家庭生活呢?

異域一相逢,便勝卻往日無數。在客地他鄉,遇到一位“本是同根生”的故人,很容易令人激動。“你是中國人?”“是啊!”熟悉的鄉音,將兩位素不相識的炎黃子孫聯在一起。

攀親拉故,在一定場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變得熟悉,疏遠變得親近,冷淡變得親熱,拒絕變成悅納,阻撓變成支持。善於攀親拉故的人,容易與人產生共鳴,找到共同語言,也更容易得到幫助,它與互話家常同樣起著縮短心理距離的作用。

親者,近也;故者,舊也。親與故,往往給人一種美好的回憶和情緒體驗。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對同一事物在不同地點很可能產生不同的情感,而環境影響往往是製約情感和情緒的重要因素。攀親拉故,正是在不同環境裏選擇了相同的“親”“故”之景,自然也就縮短了你和對方的心理距離。

◆切勿讓客氣話“生產過剩”

說話恭敬,對人客氣,是一種美德。但不分皂白的恭敬和過度的客氣,那就不大好了。

假如到一個朋友家裏拜訪,你的朋友對你異常客氣,你每說一句話,他隻有“是是”而答,唯恐你不高興。如此一來,你一定覺得如芒刺背,坐立不安,終於逃了出來,如釋重負。

這情形你大概經曆不少,同時你反過來想,自己曾如此對待過前來的拜訪對象嗎?

雖然是客氣,但是過度客氣顯然是給人痛苦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

開始會麵時的幾句客氣話倒不成問題,如果繼續說個不停就不太妥當了。談話的目的在於溝通雙方的情感,在於增加雙方的興趣,而客氣話則恰恰是橫擋在雙方中間的牆,如果不把這堵牆搬走,人們隻能隔著牆作極簡單的敷衍酬答而已。

朋友初次見麵略談客套後,第二、第三次的見麵就應竭力少用那些“閣下”,“府上”等名詞,如果一直用下去,不在相當時間以後舍去,則真摯的友誼必很難建立的。客氣話的“生產過剩”,必致損害快樂的氣氛。

客氣話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來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適可而止。多用就流於迂腐、流於浮滑、流於虛偽。有人替你做一點小小的事情,譬如說:遞過一杯茶吧。你說“謝謝”也就夠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那麽最多說“對不起,這事情要麻煩你”也就足夠了。但是有些人卻要說:“嗬,謝謝你,真對不起,我不該把這些小事情麻煩你,真使我覺得難過,實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你在旁邊聽見也會覺得不舒服的,可是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毛病呢?

說客氣話的時候要充滿了真誠,像背熟了的成語似的流水般瀉出來的客氣語,最易使人討厭。

說話時的態度更要溫文爾雅,不可現出急促緊張的狀態。還有,說話時要保持身體均衡,過度的打躬作揖,搖頭擺身作態來幫助你說客氣話的表情,並不是一個“雅觀”的動作。

把平常對朋友太客氣的說話略改為坦率一點,你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誼之樂。

◆把握主客體間的空間距離

在拜訪中,對主客體間空間距離的把握,要考慮到雙方彼此間的關係、客觀環境的因素。

在澳大利亞,一對年輕的丹麥夫婦剛移居到悉尼不久,就被邀請加入當地的一個青年俱樂部。但是,幾個星期的接觸之後,該俱樂部的女成員開始討厭這個丹麥男子,原因是他太**,對女人顯得過分殷勤。同時,該俱樂部的大多數男成員認為那位丹麥女子是水性楊花,覺得她正在不斷地向男人暗示“愛情”信號,似乎想和任何男人“結交”。

其實,這是澳大利亞人的錯誤判斷。因為,歐洲人習慣於“近距離”交往,而澳大利亞人則喜歡“中距離”交往。當丹麥夫婦依照自己的習慣進行“正常”的交往時,澳洲人則依照自己的傳統對此做出反應,難怪澳洲女性感到丹麥男人“過分”,而澳洲男人卻“自作多情”了。

可見,把握與具體拜訪對象的空間距離,是拜訪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拜訪比自己級別高的人,或握有某種權力、某種優勢的人,不宜靠得太近,至於拍拍打打之舉更應避免。否則,對方就會認為你是與他“套近乎”,以至於引起對方心理戒備,或讓對方瞧不起你,或者引起旁人的嫉妒等,都會影響拜訪效果。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鏡頭:有些人與他們的上級交談時,往往湊得很近,而上級的反應卻步步後退,或靠在座椅背上,交叉雙臂於胸前等,上級之所以如此舉動,是因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侵犯了上級領導的個人空間區域,創造了一個不和諧的交際環境,即所謂的“交際場”。所以,他采取一些行動,一方麵暗示彼此之間的等級差別和疏密關係;另一方麵對不和諧的交際場進行“微調”,以便在一個較為舒適的心理及空間環境中進行交談。

人與人交際過程中,主客體間的“交距”過近不好,過遠也不好。這種極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拜訪對象是熟人、老朋友,彼此保持“過遠”的距離,就會使雙方都感到別扭、不舒服,甚至還可能導致相互猜疑,產生誤會。長此以往,還會影響你們之間正常的關係,甚至有可能演變到“視為路人”的地步。

總之,不論拜訪對象是陌生人初交,是朋友,還是上級,或者是自己不喜歡的人,都要注意調好交際的距離,既適應了社交環境,又便於傾心交談,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拜訪效果。

◆拜訪時應注意的事項

拜訪既有這麽多的好處,我們不妨在自己的生活計劃中,安排一定的時間,到朋友家裏拜訪。不過,為了保證拜訪的順利與成功,除了前麵已經提到的注意事項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下列幾方麵。

(1)既然到別人的住處拜訪,那麽就要對他的嗜好、風格、觀點以及生活習慣等等表示尊重,盡可能地去了解對方,盡可能地去欣賞對方所喜愛的事物。如果對方所處的環境使你非常不舒服,那麽,你可以及早離開,或是下次不再來拜訪。但在沒有離開之前,不要有任何不滿或厭煩的表示。因為這次拜訪完全是你出於自願,對方並沒有強迫你接受。但是如果能夠對於別人的趣味、風格等也都有欣賞的共同之處,或有接受的雅量,那倒是一種容易和別人相處的好條件。

(2)自己的儀容舉止始終都要加以檢點。即使來往頻繁,非常熟識的時候,也不要粗心大意。有許多人最初給人的印象很好,到熟了之後,就“不拘小節”起來。把自己的壞毛病、壞習慣、壞品格都展現出來,那實在很使人失望的。所以,周全的禮貌,整齊的儀表,文雅的舉止、和藹親切的表情,謙虛誠懇的態度等,並不是表麵的裝潢,也不是虛偽的做作,而應該把它們當作我們終身保持的修養,當作我們品格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在初次見麵的時候,使別人對我們留有好印象,以及和我們相處日久之後,對我們的印象更好,越來越好,而不是先好後壞或越來越壞。

(3)我們去拜訪對方,盡量避免使對方不便、給對方添麻煩,盡量做到對他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要多聽對方談話,做對方喜歡的事情,對對方的問題,遇有必要的時候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見,或是告訴他一些與他有關的消息。如果在我們拜訪的時候,遇見對方有困難,我們就要盡力地去幫助他,替他解決或減輕他的困難。如對方家裏有病人,我們就可以探問一下他的病狀,看看自己能否介紹一個很好的醫生,或是有效的藥品。如果對方需要旅行、運動或購買什麽物品,那麽我們就試想一下,自己有什麽知識或經驗可以提供出來給對方做參考。如果我們需要對方為我們解答問題,或是提供有益的意見,那麽我們除了向他真誠致謝以外,還要對他做相應報答,找機會為他服務。

(4)關於在拜訪的時候是否應該攜帶一些禮物,那要看各地的風俗習慣,有的地方,每次拜訪都要帶一些禮物,像新鮮水果或糖果餅幹之類。有的地方,並沒有這種習慣,但如果對方家裏有小孩,不妨帶一些糖果餅幹或玩具去給他們的小孩。如果自己從外地旅行回來,有時,帶一些各地的土產送給對方,這常常是很受歡迎的。不過,如果對方並不喜歡這一套習俗,那麽,就要尊重對方的看法,什麽東西也不必帶去了。但是,如果確知是對方非常喜歡的東西,那就不妨偶然買點送去,例如對方特別喜歡的食物、或是對方最喜歡搜集的郵票、標本等。如果你送去的物品是對方很難找到、求之不得的東西,那會給他帶來莫大的愉快。自然,友誼並不是專靠饋贈來維係的,但適當的饋贈,也不失為發展友誼的一種方式。

(5)拜訪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友誼和維係友誼,所以在言語態度上要特別小心,盡量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如果有什麽意見衝突之處,也要加以保留,有機會慢慢再談。更忌諱的是暴躁、粗魯、口出惡言,那就得到相反的效果了。

(6)友誼的發展需要相當的時日,所以不要心急,也不要對朋友要求太多。一切都要自然地發展,如果你單方麵的感情發展得太快,快到對方跟不上,那麽對方就可能對你產生疑懼和顧慮,反而不敢跟你太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