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隨機應變

中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叫“泥魚”的動物。每當天旱,池塘裏的水逐漸幹涸時,其他魚類都因失水而喪失了生命,泥魚卻依然悠閑自得,它找到一塊足以容身的泥地,便把整個身體藏迸泥中不動。由於它躲藏在泥中動也不動,處於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所以可以呆在泥中半年、一年之久而不死。

等到天下了雨,池塘中又積滿了水,泥魚便慢慢從泥中鑽出來,重新活躍在池塘中。其他死去魚類的屍體成了它最好的食物。這時它很快繁殖,成為池塘中的統治者。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由於泥魚有這種適應天道的能力,所以成為有不死之身的奇魚。

看來,泥魚比前麵所說的盲人要聰明得多,其聰明之處就是懂得應變之術。

能不能隨著外界的變化及時調整主體行為,以維護主體自身的利益,這是聰明和愚蠢的分野之一。不管具體情況如何,抱著既定的條條框框,不思修正變革,“一條道兒跑到黑”,這是蠢人的作法;以主體利益為核心,以外界環境的變化為參數,本著靈活機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進退自如,取舍隨機,這是聰明之舉。

孔子離開陳國到衛國去。這時正好公叔氏在蒲國叛亂,蒲人擋住孔子,對他說道:“你如果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把你送出去。”於是,孔子就和蒲人盟誓,絕不到衛國去,蒲人便把孔子送出東門。可是,出了東門,孔子就向衛國走去。子貢不理解地問道: “盟約也可以違背嗎?”孔子答道: “這是被迫訂的盟約,神靈是不會承認的。”

可以看出,對孔子說來,隻要能夠到達衛國,你提出什麽條件我都可以答應,說假話也在所不辭!這就叫不能死心眼兒!

張轂做同州觀察判官,當時朝廷命他製兵器以供邊關作戰用。一次,朝廷急令征箭十萬支,並限定必須用雕雁的羽毛做箭羽。這種鳥羽價格昂貴,很難購得。張轂說:“箭是射出去的東西,什麽羽毛不行?”節度使是個老實人,他提醒說:“改變箭羽應該向朝廷報告,請求批示。”張轂說:“我們這裏離京城二千多裏路,而邊關又急需用箭,這怎麽來得及呢?如果朝廷怪罪下來,本官承擔一切責任!”於是便按新的標準造箭,一日之間,降低了幾倍購羽的開支,按時完成了造箭的任務。

後來,尚書省同意了張轂的作法。

張轂和孔子的行為特點,都可稱之為隨機應變。但他們所麵對的外界環境,並不是白駒過隙,稍縱即逝,相對而言,還有一點兒時間用來觀察和思考,為此,隻要善於進行理性分析判斷並且不“死心眼”,就可以做到。

有些時候,外界環境的變化,極其迅速,特別突然,令人猝不及防,究竟做出什麽樣的反應才是合適的,幾乎來不及思考。這時的舉措言行,大多依賴直覺和靈感。

春秋時期,有這樣一段故事。齊國國君的大公子糾在魯國,二公子小白在莒國。後來聽說國君死了,齊國無君,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齊歸返齊國,碰巧同時趕到,爭先而入。輔佐公子糾的管仲開弓放箭,沒射中公子小白。這時,輔佐公子小白的大臣鮑叔靈機一動,馬上讓小白倒下裝死,躺在車中。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便告訴公子糾說:“你可以安穩地坐上國君的寶座了,公子小白已經死了。”這時,鮑叔抓緊時間,立刻驅車趕入齊國。於是,公子小白當了國君。

馮夢龍先生在評價這段故事時說:“鮑叔的應變能力真厲害,其謀略的運用像疾飛的箭頭一樣快!”

三國時期的曹操和劉備,堪稱一代豪傑。曹操一向忌恨劉備。有一天,曹操到劉備的住處飲酒閑談。當談到當今天下誰稱得上英雄時,曹操說道:“如今天下的英雄,隻有你我兩入,袁本初不值一提!"這時,劉備的勺筷掉到地上,同時,天上打了個響雷,於是,劉備對曹操說: “聖人說迅雷風烈,必有大變,是真說得對呀!這一聲雷的威力,竟把我嚇成這個樣子,看來,我真不配當英雄啊!”當時,劉備正客居在曹操手下,每時每刻都在尋找時機,逃出曹營,自立門戶,擔當起複興漢室的大業。為實現這一目的,他采取了韜晦裝蒜的心術。當曹操說他是英雄時,他誤以為曹操摸到了一點兒蛛絲馬跡,故意以言語試探,為此有些驚慌,隨之失落了勺筷。這是個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曹操很可能由此發現他內心的秘密。這時,老謀深算的劉備,直覺和靈感上來了,不慌不忙地解釋了一番。劉備的解釋可謂一箭雙雕,既解除了曹操對失落勺筷的猜疑,又為他胸無大誌、平庸無能的假象增加了一層修飾。

宋文帝的時候,因為連年征戰,武器庫為之空虛。有一次宋文帝舉行宴會,北國人也在座。閑談期間,宋文帝偶然問起武器庫中的兵器還有幾件,這時大臣顧琛立即機警地撒謊應對:“還有足夠十萬人用的兵器。舊武器庫秘藏的兵器還不知道有多少。”宋文帝發問完了,追悔自己失言。但得到顧琛隨機補救的回答,心裏十分高興。

鮑叔、劉備、顧琛的反應,如此神速自如,依仗的全是靈感。在那麽緊迫的形勢下,理性思考是來不及的,這就像乒乓球運動員的快板推擋一樣。然而,也必須指出靈感和直覺也並非深不可測,它們不過是心理積澱的產物而已。例如劉備的靈感,就是他在曹操營中長期“裝蒜”保存自己的心理的感發。那些根本不懂得韜晦之術的人肯定不會有劉備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