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巧用沉默的力量

老實的人往往話都不多,這種沉默,除了可以避免“禍從口出”之外,還具有驚人能量。在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義。當文殊法師問維摩詰有關佛道之說時,維摩詰沒有說一句話。

後來,有一位禪師說他的不語好像“雷聲一樣使人震耳欲聾”。這種“如雷的沉默”,猶如台風的中心,沒有它,台風的移動是不可能的。

這種沉默,就是不可言說的“道的本身,是禪的精義所在”。

如果我們暫且拋開晦澀的佛教教理,從“沉默如雷”的角度來看,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沉默有它獨特的力量。

所以老子說:“真正的雄辯與訥言相同。”

西方人說:“雄辯是銀,沉默是金。”

“不言而言”這句話出自莊子,指人以沉默的方式來說服別人,用無言戰術來達到目的。

周武王占駐殷後,聽說殷有個長者,武王就去拜訪他,問他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這個長者回答說“大王想知道這個,那麽就讓我在中午的時候來告訴你吧。”然而到了中午,那位長者卻沒來,武王因此很生氣,暗暗責怪他。可是周公說:“我知道了,這位長者真是君子呀!他又不誹主。和人約好了而不來,言而無信,這不正是殷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嗎?這位長者已經以他的行為告訴大王了。”

還有一例:

曹操的二兒子曹植才思敏捷,聰明能幹,很得曹操的寵愛,他一度下決心廢掉太子曹丕,而立曹植。

廢長立幼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政治生活不正常的事情,往往會引發動亂不安,所以大臣們總要力爭,往往不惜獻出生命。但做皇帝的人卻往往不願意聽從臣子的意見,雙方會鬧得很僵。曹操也是這樣,自己下了廢長立幼的決心,便不再願意和臣子討論這件事。

有一次,曹操退下左右侍從的人,引謀士賈羽進入密室,向賈詡問話,賈卻沉默不語。曹操再問,賈還是不答。這樣一連幾次發問後,曹操生氣了,責問賈詡:“和你講話卻不回答,到底為什麽?”

賈詡回答: “對不起,剛才正好考慮一個問題,所以沒有立即回答。”曹操追問:“想到了什麽?”

賈答: “想到了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曹操大笑,決心不再廢長立幼。

袁本初、劉景升父子是怎麽回事呢?為什麽曹操聽到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就會回心轉意?袁本初即袁紹,是東漢末年崛起的大軍閥,占據了青、幽、並、冀四州,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者。袁紹有四個兒子:譚、尚、熙、實。袁紹認為二兒子袁尚長得像自己,有心培養他為接班人,留他在身邊,而把其他幾個兒子放為外任,讓他們一人領一個州。大兒子袁譚不服氣,於是弟兄兩個各自組成一個派別,彼此爭鬥,勢如水火。袁紹死後,曹操坐收漁人之利,各個擊破了袁譚、袁尚。

劉景升即劉表,東漢末任荊州牧,成為一方霸主。劉表和妻子都喜歡小兒子劉琮,想立他為後嗣。最有實力的將領蔡瑁、張允攀附劉琮,結為死黨。劉表把長子劉琦趕出去,到江夏做了太守。許多大臣便尊奉劉琮為劉家繼承人,於是弟兄兩個結下怨仇,終生不和。

袁紹、劉表都廢長立幼,釀下了苦酒,這些事情又都是剛剛發生過的,“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曹操為自己長遠的政治利益考慮,自然願意接受批評,改正原來的決定。

賈詡並不是不知道太子的廢立關係重大,他也不可能不提前做周密的考慮,設想多種方案。曹操連問不答,難道真的聽不見?賈詡隻是為了使曹操發問,自己為自己製造一種說話的環境而已。曹操一追問,賈詡便很自然地托出自己早已想好的話。

這種沉默在現代也經常被人們采用。有些政治家在談判時愛裝聾扮啞,為了使自己的意見能被接受,故意對別人提出的意見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