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老實與聰明並不矛盾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老實人,他們胸無城府,性格耿直,一看到他人,不管是自己熟悉的還是不熟悉的,不管是與自己關係好的還是關係不好的,不管對方是怎樣想的、能不能接受,隻要一見麵,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像“竹筒倒豆子”那樣,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想法統統都說出來。他自己以為這是在“以誠待人”,自以為這就是真誠和坦率。然而,這種真誠不顧時間、條件、場合、對象和具體的情景,因而有不少缺陷。

因為這種“太老實”,起源於對社會理解得過於簡單,其中還不免包括幼稚的成分。因為這種“太老實”,適應不了複雜的人際關係;因為這種“太老實”,將會使自己付出不必要的代價。這處“太老實”的人的老實話有時反倒成了他人攻擊的把柄。

一般來說,“太老實”的人是那些秉性耿直、敢於講真話的人。從理論上講,做人應該這樣做。但實際生活遠不是這樣,實際生活中要求的誠實是一種智慧的誠實,它不僅需要人具備誠實的品格,還需要人具備高明的手段。而“太老實”的人往往隻具備品格而不具備手段,因此他們常常會因自己的老實付出大的代價。

社會是複雜的,它有虛假、醜陋和邪惡,老實人生活在其中,倘若不具備保持老實的高明手段,就不能戰勝邪惡,最終隻能被邪惡所吞噬。唐代趙蕤在《變通學》中指出:“忠臣應比奸臣還要奸,不如此,忠臣就難以伸張正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太老實的人確實應該注意,在複雜的社會中一個人如果太質樸、太簡單、太真誠了,一不小心就會上當受騙,有時甚至會被自己過分的真誠搞得狼狽不堪、頭破血流,甚至於不可收拾。

老實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人過分的老實,肯定不能很好地適應這個多變的、複雜的的社會。

那麽,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做人不要老實呢?

不對!這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因為並不是一切的“矯枉”都一定要采用“過正"這一方法來解決,關鍵是對老實的把握。

那麽,究竟怎樣把握做人要老實這個度呢?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

1.不要有害人之心

有的人為什麽會不老實?為什麽總要欺騙他人?除了一些特殊的情況(如不將重病的情況告訴那些心理異常脆弱的病人等),就是因為其心中有“鬼”,總想去侵犯他人的利益,總想去坑害他人,總想做一些使人痛苦、令自己高興的惡作劇。有了這些齷齪的想法,這些人自然就無法真誠、坦率起來。一個人心地坦**,是不是正大光明,這是做人要老實的基本前提,也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出發點。一腦子私心雜念的人是無論如何誠不起來的,總想侵犯他人利益的人其待人也一定是老實不起來的。

2.要做一個聰明的、善意的老實人

老實人之所以老實,在於不說假話。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一種老實人實在太死板,隻講究內容準,不講究時機、不講究方式、不講究分寸,不講究效果,結果往往是“好心不得好報”,經常撞壁碰灰。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麽?說明這些人還缺乏豐富的人生經驗,缺乏處理複雜事物的技巧,總的來說還很幼稚。而對一個“聰明的老實人”來說,因為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經驗,有相當高明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真誠得巧,真誠得妙,真誠得恰到好處。這樣的真誠、坦**,不僅不會使自己陷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他人還反而會感謝你、尊敬你,讚揚你。

3.要學會如何處置、對待“邪惡”

老實的人無法處置自己所麵對的“邪惡”,因而經常被邪惡所愚弄,有時弄得自己也很苦惱。怎麽辦?

要明白老實不是一種盲目、盲動,更不是一種廉價的同情和施舍,而是一種理性的升華。因此不要以一個“模式”去對所有的人,即對待老實的人一定要老實,對待“邪惡”之人,則不要“過分的老實”,但決不是說也要使用“邪惡”對待之,要有所“保留”,否則你反會被這種“邪惡”所傷害。

不要對“邪惡”采取針鋒相對、一報回一報的方式。這樣做,心眼太小,也不是真的老實。要在有所“保留”的前提下使“邪惡者”知道:你所搞的那一套我是都知道的。如在這樣的條件下,“遇欺詐的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熏蒸之;遇傾斜私心的人,以名義氣節激勵之”,就會產生“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之結果。 (明·洪自誠《菜根譚》)

徐懋庸在《老實和聰明》一文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老實人之老實,在於不說假說;聰明的老實人,則話要說得準,不但內容準,而且時機、方式和分寸都要講究,不隨便說。”

總之,對當代人來說,老實這一品性實在是太需要了,然而如果能做到老實而不失聰明,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