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記得當時年紀小,青春正少

阿文出生在80年代的第一年,小時候的記憶漸漸在眼前回放,也許是現實太過壓抑,人突然懷舊起來了,對自己那個時代的事物充滿了眷念,說起來突然覺得時間過的真快,一轉眼學生時代已經結束,空氣熾熱而悶慌。

阿文沉浸在自己的回憶中:

“從幼兒班起我父母就是雙職工,祖父母那一輩也是看‘文革’結束了,要為社會主義發揮餘光餘熱,所以我每天拎著小飯盒去上幼兒園,早上扒著幼兒園的大門大哭大吼不肯進,晚上要等到老師都著急回家才被父母接回去,獨自等待那個孤單寂寞啊!更可憐的是上長托的小朋友,那個時候還是單休日,每個禮拜隻能回一次家。扒著幼兒園的窗戶看的情景那叫一個可憐巴巴啊!

我是常常被爸爸媽媽反鎖在家裏的獨生子女,長大一點就開始把鑰匙串一根紅線掛在脖子裏跳躍著去上學。80年代是父母們努力賺錢的轉折期,於是我上學的時候從來沒人帶領,跟著旁邊的叔叔阿姨們亂穿馬路,偶爾看見討飯的老人還會上前叫一聲‘爺爺’。

小學時,物質條件真是艱苦。我最怕冬天,整個人被裹得像大熊貓,臃腫不堪。媽媽能給我的最保暖的鞋子是她自己親手縫製的棉鞋,還有棉褲。下課後我總爭分奪秒地跳橡皮筋、跳繩,把腳跳得熱乎乎冒汗,那一刻真是舒服呀,隻可憐了上課40分鍾,腳底迅速冷卻,熱氣化成冷水珠,凍得我直跺腳。一路踩著積雪,到家後原本幹烘烘、暖暖的棉鞋已濕嗒嗒得讓人不忍多看。

那時奶奶總是一邊責罵我,一邊迅速讓我把腳泡進熱水裏,然後利索地把我的小腳擦幹,放到暖暖的“火囪”上。這個“火囪”現已不多見,它是用金屬製成的有蓋有環的器皿,是當時比較流行的取暖設備。裏麵裝著生爐子用下的冒紅光的熱灰,為避免燙手,奶奶會在最外麵包一層棉布。腳踏“火囪”,倚靠火爐,就著昏黃的燈光,看屋裏火苗忽忽地跳躍,窗外雪花悠揚地飄舞,真愜意呢!

可惜,這樣讓人凍得刻骨銘心的冬天越來越少,衣服鞋子保暖性能越來越強,取暖設備越來越先進,冷得大雪飛舞、北風呼嘯的冬天卻是越來越少,再也不見屋簷上細細、脆脆的冰棱,不見積雪鋪地的風光。那時人們盼雪是瑞雪兆豐年,如今盼雪是物以稀為貴了!

夏天呢?等日照西山時呼朋喚友河裏遊泳去,乒乒乓乓打水仗,比賽誰遊得快,看誰從岸上跳得最遠,兩腳丫子撲咚撲咚打水,稀裏嘩啦遊一陣,我總是匆匆忙忙趕回家,一邊擦身換衣服,一邊大聲問媽媽幾點了,迫不及待打開電視機,一休、恐龍特級克塞號、葫蘆兄弟、黑帽警長、機器貓、藍精靈、聖鬥士星矢、希瑞……雖然是14寸的黑白電視機,隻有3個頻道可以清楚地顯示,但少的才更珍貴嘛!

好不容易上了個還過得去的初中,就要開始玩命考重點高中了。暑假寒假是比現在的小孩輕鬆點兒(大部分人學鋼琴書法什麽的,雖然也有高瞻遠矚的父母),但是奧校英語計算機已經開始了輪流的轟炸。

快要中考時,我搖擺不定,中專還是高中,如果是現在,大家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考高中,但就我那時,中專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之前,被錄取中專的都是學校裏的尖子生,其身份相當於現在的重點高中。誰家孩子考上了中專,那是值得敲鑼打鼓的喜事。在那樣的餘威下,我有一些同學也去考了中專,我也一個衝動差點要去考,最後還是鬼使神差地報了高中,回想起來,那時對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真是沒概念,仍然清楚地記得我初三時對著天空默默想,快點結束吧,讓我考上隨便什麽高中,然後隨便讀個什麽大學。

上了高中,我們被當成了“教改試驗品”,會考折騰一次,然後高考是3+2再折騰一次,到了高三最後折騰成3+x。學校都幾年沒重視過生物課了,搞得人心惶惶,一片兵慌馬亂。就這樣,匆匆的,我告別了我的高中,進入了一所二流大學。”

這就是阿文的少年回憶,不花哨,但真實。說起來,不知道他生於這個時代是幸運還是悲哀呢,有人說是經曆改朝換代,有人說是承上啟下,對他來說,這些都叫得那麽無力。高中開始越來越普及,大學開始擴招,這些阿文都首當其衝地碰到了。80年代1980年出生的他似乎就是處於社會風口浪尖的那一點。

無論過去是怎麽樣了,我們都不必過多的再去回憶,過去就是過去了,不可能再回頭。一味的埋怨生的不是時候,而不去考慮以後該怎麽辦,這種人就太過消極了,不值得大家理會。

記得小時候大人老說:到什麽年紀就該幹什麽事。年少時讀書為了前程;青春懵懂時愛得青澀單純;步入社會了把自己變的越來越現實;該結婚了,該給自己找個心安的地方了……於是該嫁就嫁,該娶就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生,都有不同年紀該幹的事,都有自己的“階段性奮鬥目標”,連聖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就講過自己的一生奮鬥史:他少年時代發憤學習;30歲左右成家立業;40歲前後有堅定的信念;50歲上下明白萬事都有天命,要順應時代走勢;60歲的時候,什麽話都能夠聽得進去了,對各種意見都能正確地理解和對待;70歲時對社會的法則運用自如,精神進入自由王國。

聖人回顧生命曆程,飽含人生的品味和慨歎,言有盡而意無窮,令千古後人讀之,莫不感慨萬千。

在生命的各個階段,“80後”都有過挫折,並從中得到了鍛煉。他們被關進學校接受教育,爾後他們離開爸爸、媽媽和童年時代的家。他們結婚,生育子女,最後也得讓他們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但不能否認的是,現代的年代,是“80後”的時代。“60後”已經過去了,它的宏大敘事已經走向了曆史性的終結。“70後”在前幾年的喧囂中曾經風頭出盡,它的文化訴求曾引領了時代的風尚並力求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表征。然而短短幾年間,似乎橫空出世般的“80後”就已經迎頭趕上,他們的閃亮登場使“70後”不得不黯然退場。“70後”必須讓位於更能與這個社會的特征契合的群體的出場。

毛澤東曾經這樣寄語年輕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80後”出生在物質生活比較富裕的時代,沒有政治運動,沒有經濟上的大起大落,他們心智比較理性、陽光,善於溝通,容易信任他人,喜歡走出去接觸新鮮事物,認識新鮮群體,因而也容易被他人接受和認可。

“80後”在“養尊處優”和“有求必應”的環境中長大成人。可以說,他們的成長與整個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伴隨,從他們來到中國社會的那一天起,就乘上了現代化的高速列車,開始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豐碩成果。他們從不諱言對財富的向往,但更注重自我實現,成功人士是他們的人生榜樣。

“80後”喜歡移用一個概念,改頭換麵一番後再重新推出,博得一陣驚豔和認同,無數個新版《大話西遊》台詞的出場就是最好的證明。換句話,他們崇尚並樂於引諸經典,但他們沒能創造經典。他們沒能,因為他們來不及。日益速食化的傳媒總是推波助瀾,每當有一個新鮮說法出爐,總會被其敏銳地捕捉,打造成新一輪吸引眼球的工具。

“80後”是一群自以為是的人。上一輩雖然赤著腳想趕上他們的步伐——拚命地學著互聯網,終究因為不會用他們的語氣去聊天而被趕下來。而他們的下一輩們已經變得和他們一點都不同了。我們想,即便是抓住80年代尾巴或者是最前頭的還是幸運的。他們是一群“半調子”,不會迎合主潮流卻過得非常幸福的一代。

“80後”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國人都不曾有過的成長經曆。他們幾乎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曆史同齡,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洶湧澎湃的市場經濟大潮,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構成了這代人成長與發展的社會大背景。正是這種宏觀的社會環境,給“80後”青年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與“文化標誌”,他們成為中國實力的代表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80後”愛國但不愛黨,但是他們也會覺得滿足。他們不會像之前的時代那樣個人崇拜,也不會像後麵的時代那樣什麽都不愛,人的道德在社會的懸崖中徘徊的時候,“80後”也不得不融入這個自己陌生的時代,良心漸漸在你走過街邊角落的時候被人們喧嘩的聲音淹沒。但是,作為一個出生在夾層的人們,他們清楚之前,掌握之後,他們將會是社會的主宰,社會會因為他們的再一次成長而變化的。

他們就是“80後”,比“70後”飄得更遠、更恣意、更自我的一代。“80後”的未來會怎樣,不會取決於任何客觀條件,更不取決於身邊的任何人,它取決於每個“80後”的人們。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曆過懷疑、探尋和思考的“80後”青年,將會最終走向成熟,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脊梁。

[雜談]

“80後”坦白十大尷尬事

尷尬一:大學文憑算哪跟蔥

辛辛苦苦小學六年勤勤懇懇初中三年廢寢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進考場卻趕上國家擴招,任他貓貓狗狗也能混個大學文憑,現在大學文憑算什麽蔥啊!

尷尬二:剛畢業就失業?

稀裏糊塗大學混了四年,使盡渾身解數拿到英語四級、計算機三級證、畢業證、學位證二證在手卻怎麽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連工作都找不到——剛畢業就失業。

尷尬三:幹的還沒民工開心

千心萬苦進了外商獨資企業當白領,還是世界500強,才發現中國現在遍地是外企,五百強有499家都在中國有分號。幹白領的活承受巨大的壓力天天加班掙的比民工又多不了多少,稍微發點牢騷就有老外拍桌子:“你他媽什麽玩意兒,上午把你FIRE下午我就能再找一個!

尷尬四:房子是心頭之痛!

福利分房早已成為昨日黃花,住房公積金少的可憐,又趕上無恥之徒畜生一樣遍地炒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發現不吃不喝睡大街衣麻袋一年攢的錢才能買四五平方米的住房,貸款住進新房一點都開心不起來——還要二十年的貸款啊!

尷尬五:哪裏有“真”可言?

小時侯教育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中學大學又普及誠信教育,工作後卻不的不抽假煙,喝假酒、說假話,上了拿假文憑人的當,在假發票上簽了字,最糟心的是——花錢叫了個小姐,一摸身上全是假的。

尷尬六:發現:“所學無用”

他們說計劃經濟的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他們說要普及素質教育,結果我們什麽都的學,什麽都剛摸到皮毛卻連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參加工作發現原來在學校裏什麽都沒學到,的花大把大把的錢去上這個班去考那個證。班上完了,證也考到了,發現自己是一個二百五。

尷尬七:“網上人生的迷茫”

電子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網上信息如潮如湧,不論是垃圾還是精華都讓人疲憊不堪,沒手機沒電腦人家會覺得你生於六十年代,有人天天打遊戲有人天天上網也有人天天在網上釣魚——美人魚出現的幾率小於萬分之一。

尷尬八:對社會心灰意冷

從小學完雷鋒學賴寧,接著再學李素麗、孔繁森,之後還有濟南交警還有抗洪英雄還有在異國他鄉被炸死的記者還有……說一套做一套,表麵文章做足了接著自私自利尷尬

尷尬九:一事無成,一錢未賺,一權未謀

闖**社會若幹年發現一事無成,一錢未賺,一權未謀,必不得己重新拾起書本泡在這個考前衝刺那個精華筆記那個製勝寶典那個某某密題中,希望能夠再去學校混個更高一點的文憑出來好混日子。

尷尬十:誰把我們放在了眼裏?

美好的生活屬於誰呢?二十年前,屬於我,屬於你,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十五年前:太陽是我們的, 太陽是我們的,月亮……。”十年前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美好!”八年前,不經曆風雨,怎麽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現在我閉上眼睛就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