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我也不愛,卻很無奈”的“啃老”族

阿堪從來不知道,婚姻這麽難。他原本以為,金錢在兩個人的愛情中占份量,但不是決定因素,畢竟,兩個人是因愛而結合的。但他現在回頭看看,自己的想法過於幼稚了。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庭,乃至包括兩個家庭在內的所有家庭關係的總和。這之間,有著太多太多人,事,關係,衝突……

阿堪和LP(老婆)剛剛領證半年,小家庭資產如下:

1.房子。 阿堪找他的父母借了10萬元,說是借,他父母是不會讓他還的, 再加上小倆口的前期存款,勉強付了首付。現在每個月必須還2500元銀行貸款。

2.家庭存款共2萬元。現在的計劃是存夠了5萬元才要小寶寶。

收入呢,LP比他厲害,薪水比他多1500—2000元,差不多一個月4500左右,而阿堪呢,不到3000元。

阿堪是他父母的惟一兒子,父母身體都不好,父親還在上班,每年有幾萬的收入,所以他倒不用給父母錢,反而父母總是給他錢,說阿堪有一個新家不容易,要花銷的。

阿堪LP家裏是農村,她的父母是農民,不曉得怎麽搞的,總是缺錢,每年都寄錢回去,少則3000元,5000元,多則1萬元甚至更多。她的兩個弟弟都在本地打工,之前弟弟們的花銷都是阿堪小倆口出的;現在好些了,但偶爾阿堪LP還要給弟弟們買買衣服,吃吃飯什麽的。他LP的姐姐房子裝修,找阿堪借錢,小倆口借給他們5000元,她們還嫌太少了。

今年阿堪和LP結婚,準備了1萬元但沒用上,結婚所有的費用都是阿堪父母出的。後來,算下來,請客收禮,賺了1萬元。本來是想把這2萬元留給父母的,但他們堅決說錢屬於小家庭的,一直沒要……所以,現在的存款才有2萬元。

截至到目前為止,阿堪和他LP手上現在隻有2萬元。他LP的叔叔要擴大店麵,還找他們借錢,阿堪當時就有些火了:本來今年我們結婚就需要錢,她家裏不幫我們一把就算了,怎麽還要找我們借錢?後來,嶽父大人還比較開明,不要他們借錢給叔叔。 馬上又要到她家裏麵擺酒,因為是農村,所以,預備給他LP家裏麵5000元,看起來不夠……最少也要1萬元了。

阿堪無奈了,他對LP及她家人很不滿意。

阿堪向好朋友訴說自己心中的苦悶:

“我不斷的找我的父母拿錢,LP不斷的給她家裏麵錢。我理解她家裏麵困難。但我覺得我和她也是一個家庭啊。兩個人一共月收入也就7000多點,還必須交2500的月供,再加上物業費、生活費、交通手機費,一個月能攢2000元就算頂不錯了,一年也就攢2萬多點。可她給她家人這一筆,那一筆,算下來一年2萬都打不住。我們想存到5萬元要孩子,得存到哪輩子啊!和LP吵了一下,她說我不顧及她的感受,傷害了我們的感情。可她顧及我的感受了沒有?父母倒是說話了,如果我們要養小孩的話,他們可以讚助點,可我哪好意思再要他們的錢啊!”

“我真無能,我是徹徹底底的“啃老族”。我上大學,啃老;我初入社會,啃老;我結婚,啃老;我買房,啃老;老天爺啊,不會讓我連養小孩也啃老吧。”

“‘烏鴉跪乳,羔羊反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道理我也懂,我也想拿出錢來孝敬老人,大家都高興。可就現在這情況,我隻能說:我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不再讓老人貼錢給我,就是我奮鬥的目標,可是我的目標能實現嗎?鄙視自己,太可恨了!”

可憐的阿堪!可憐的“80後”!

像阿堪這樣的一代人,都可以算是“80後”。說起“80後”,總有一些特定的稱謂,諸如“啃老族”、“個性張揚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等。確實有一些人,對“80後”嗤之以鼻,認為他們外表光鮮而內心空虛,追求功利而不思進取,生活奢華而放縱自己,強調個性而忽視道德。不可否認,一部分“80後”確實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並非個個如此,也並非都是“80後”自身造成的。比如說到“80後”啃老的現象,就不能一概而論。

有媒體曾對“80後”中存在的“啃老”現象做過一項網絡調查,一周之內竟有10萬名網友參與,70%以上認為身邊存在“啃老”現象,可見“啃老”確實已成了一件普遍的事。但什麽才算“啃老”,就各有各的說法。據筆者分析,“80後”啃老族主要有這樣幾種類型:

1.完全型啃老族。這類啃老族一般家庭條件優越,從小舒適慣了,不喜歡工作約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謀生知識和技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啃老族。在廣東一般叫這種人為“二世祖”,多少含有一些貶低的意思。由於所有生活來源和用度都來自父母,故稱之為“完全型啃老族”。

2.階段型啃老族。這種啃老族一般在某些特定的時期依賴父母,比如說大學畢業沒找到適當的工作,又不願意從事一些薪酬少、強度大的工作,隻好暫時呆在家中靠父母過活。如果找到合適的機會,他們大多數還是願意出去工作的,故稱之為“階段型啃老族”。

3.資助型啃老族。這種啃老族多數有正當職業,收入基本能夠滿足個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結婚、買房等人生大事,僅憑他們區區的一點收入是無法應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資助,故稱之為“資助型啃老族”。

4.消費型啃老族。這類啃老族通常是時尚人士,新新人類,喜歡追求新潮,對時尚、娛樂、精品、服飾等有特殊嗜好,許多屬於追星一族。由於自身實力不能支付此類開銷,隻能打父母的主意,故稱之為“消費型啃老族”。

5.居家型啃老族。這種啃老族基本上是單身,生活在父母所在的地區。雖然已經工作,但仍同父母住在一起,吃喝拉撒睡等一切開銷仍需父母打理和操持,故稱之為“居家型啃老族”。

說完了“啃老”的幾種類型,讓我們來聊聊“80後”“啃老”的原因。一提“啃老”,許多人就歸根於“80後”自身,認為都是他們嬌生慣養、不思進取造成的。其實,筆者認為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社會、家庭等環境的因素。

筆者曾經和一位“80後”年輕人的父親探討過這個問題,他為筆者算了這麽一筆賬。他的兒子生於1980年,今年27歲。22歲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一家企業做業務員,月收入1500元,除去日常開銷外所剩無幾。去年兒子才升任所在部門負責人,收入增加到了4500元,由於工作需要四處奔波,所以購置了一輛車,老兩口讚助了5萬塊錢。

今年他的兒子準備結婚,結婚就需要買房,但如今市區房價早已超出7000元/平方米,靠兒子一個人的收入,連首期都付不起。畢竟前些年1500元的工資還不夠自己花的,而如今4500元的工資隻是最近一兩年才漲上來的,還要包括養車和水漲船高的相應開支。

他的兒子看中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屋,首期款20萬元是老兩口出的,另外結婚父母還給了2萬塊錢。他的兒子很本分,也不是個大手大腳花錢的主,但一樣加入了“啃老族”的行列,說明不全是個人的原因。

有不少人認為:為了買房而“啃老”,不孝順,也不道德。筆者卻並不完全讚同:不管是“80後”買房還是靠父母支援,關鍵要讓父母開心。這才是判斷孩子是否孝順的標準。隻要父母給得開心,子女拿得安心,局外人又何必多心?更不要隨便扣上‘不道德、不孝順’的大帽子。

那麽,什麽是“孝”呢?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係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這種倫理思想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子孫的血脈中,維係著我們民族在地球東方的繁衍生息。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論述了“孝“這一主題,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唯其疾之憂”、“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等等。這些論述的一個共同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禮儀侍奉父母,更要從內心孝敬父母。如果以為隻要能夠養活老爸老媽,讓他們吃飽了穿暖了住好了,就是大大的孝子賢孫。那就錯了。

像現在一樣,逢年過節了,給點兒銀子(比如500元——僅占日常開支的九牛一毛)給父母花花(父母很多時候舍不得花,給孫子孫女攢著呢),就是孝了。還有許多年輕人連500元也不給。給了的呢,老頭老太雖然在家裏孤孤獨獨,“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但看到500元還是歡歡喜喜的,覺得孩子沒忘了自己,忘了老爸老媽。別說隻給一點點錢了,其實光是養好父母而沒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和體貼,就不是真正的孝,是形式上的孝,甚至是一種私心,大多時候在做給親戚朋友們看。孝不是形式,是心靈的光和熱,是言談舉止之間自然流瀉的天倫之樂。

都說“80後”是蜜罐裏長大的孩子。現在,有些人卻忘了自己的蜜罐是從何而來,更忘了父母也會有看成需要照顧的一天,似乎自己享受的一切都天經地義,一切都要父母來照料。還在買房來舉例,因為房價高漲,個人承受不起,在父母樂意的情況下“啃啃老”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兒。但是具體操作時要量力而行,反對孩子不顧家庭條件,向父母強討硬要。

父母手裏那點錢,是辛苦一輩子攢下來了,而且以後攢錢的機會也少了,花一分就少一分。孩子要理解父母,盡量不要動他們的最後一筆積蓄。如果在結婚時盲目攀比,非要家裏拿出錢來達到不切實際的夢想,就會讓父母身陷困境。這才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

平和一點來看,大多數“80後”還是很努力的,並不是都那麽心甘情願“啃老”。咱中國人都講究個家庭親情,不像老外養育兒女18歲之後就撒手不管了。如果家庭條件允許,父母在兒女需要的時候給予子女一定的資助,也是很自然的事。當然,做兒女的在適當的時候應該給予父母相應的回報,不可將“啃老”看成是天經地義,更不可“將啃老進行到底”。

“80後”麵臨的壓力太多太大,希望全社會都能更體諒他們。同時,也希望“80後”的一代人,認清自身能力,維係中華傳統美德,真正的把孝落實到實處。愛父母的人才能愛自己。父母揭示我們的命運,因此對父母好不僅是回報,更是為了做好自己。

[雜談]

筆者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當你嫌棄你的父母時,請你讀讀這段話。

我的孩子:

哪天,

如果你看到做父母的漸漸老去,

反映慢慢遲鈍,

身體也越來越不行時,

請耐著性子試著了解我,理解我……

當我吃的髒兮兮,

甚至已不會穿衣服時,

不要嘲笑我,

耐心一點兒,

記得我曾經花了多少時間教你這些事嗎?

如何好好地吃,好好的穿,

如何麵對你的生命中的第一次;

當我一再重複,

說著同樣的事情時,

請你不要打斷我,

聽我說;

小時候,

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讀著同樣的故事,

直到你靜靜地睡著;

當與我交談時,

忽然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給我一些時間想想;

如果我還是無能為力,

不要替我緊張,

對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說話,

而是能跟你在一起;

當我不想洗澡時,

不要羞辱我,

也不要責罵我,

記得小時候我曾經編出多少理由隻為了哄你洗澡嗎?

當我外出,

找不到家的時候,

請不要生氣,

也不要把我一個人扔在外邊,

慢慢帶我回家,

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多少次因為你迷路而焦急的找你嗎?

當我神智不清,

不小心砸碎飯碗的時候,

請不要責罵我,

記得小時候你曾經多少次將飯菜扔到地上嗎?

當我的腿不聽使喚時,

請扶我一把,

就像我當初扶著你踏出你人生的第一步 ;

當哪天我告訴你我不想再活下去了,

不要生氣,

總有一天你會了解,

了解我已風燭殘年來日可數;

有一天,

你會發現

即使我有許多過錯,

我總是盡我所能給你最好的;

當我貼近你時,

不要覺得感傷、生氣或埋怨,

你要緊挨著我,

如同當初我幫著你展開人生一樣;

了解我幫我,

扶我一把,

用愛和耐心幫我走完人生,

我將用微笑和我始終不變的愛來回報你;

我愛你,

我的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終於有一天,

我們去世了,

突然你想起了

所有從來沒做過的事,

它們像鐵錘般痛擊著你的心。

如果父母仍健在,

那麽別忘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愛著他們;

如果他們已經不幸永遠離開了你,

那麽你必須記得,

父母的愛才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

好好看看,也請善待自己的父母。

祝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