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古英雄出少年

1839年7月8日夜裏,約翰。戴維森一洛克菲勒出生於美國的裏廳福德鎮。他的童年過得很困窘。“成天穿著破爛的衣衫,一副又髒又餓的樣子”——這是他家鄰居給他的評價。因為家境貧寒,父親總是離家外出,祖父和叔叔酗酒成性,唯一能給他保護的,就是他健壯、堅忍的母親。

洛克菲勒家裏也有田地,但父親對安分地做個農民絲毫不感興趣,將土地交給佃戶,自己則跑到外地去經商或是四處遊**。而且他一出去,常常要好幾個月才能回來一趟。不過,盡管他常常外出闖**,可是並沒有能讓留在家裏的妻兒過上好日子。

洛克菲勒的母親出生於蘇格蘭一個富農家庭,她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十分開明,見多識廣。她勤勞、樸實、節儉,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對孩子的管教非常嚴格。

在洛克菲勒3歲那年,他們全家搬離了裏奇福德鎮,來到了莫拉維亞城裏。從窮鄉僻壤到熙熙攘攘的鬧市,洛克菲勒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這裏有旅店、百貨店、紗廠、教堂。這是一個幹淨、寧靜,同時又初具規模的城市。這次搬家對洛克菲勒的成長無疑是有好處的,城市蓬勃發展的商業活動,使他從小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金錢的遊戲。

18世紀40年代的美國,正值各種經濟活動極為活躍的時期,全世界的淘金者懷揣夢想,從世界各地趕往這裏。銀行如雨後春筍地開遍了美國各地,運河裏每天各式各樣的船隻穿梭往來,鐵路和電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很快將全國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大市場。

處於時代洪流中的洛克菲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那時的洛克菲勒,已經成了一個非常完美的經紀人。當他還是一個小孩子時,就曾經到商店裏,按磅買來糖果,然後將其分成幾小份,再轉手賣給兄弟姐妹,從中賺取蠅頭小利。在母親的鼓勵下,他在7歲時,將自己賺來的錢存在壁爐架上的一個藍色的瓷碗裏。

洛克菲勒7歲時,做了一樁漂亮的生意。他尾隨一隻野火雞,等它搖搖擺擺地走開後,便從雞窩裏偷走了小火雞,但是他並沒有賣掉小火雞,而是費心喂養它們。到了第二年,他的雞群擴大。後來,他陸續賣出長大的火雞,賺了一筆對於小孩來說非常可觀的財富。

由於出生與成長在一個比較特殊的家庭環境,洛克菲勒似乎沒有同齡小夥伴那種單純的歡樂與活潑。他常常看起來有些心不在焉地在鄉間小路上散步,似乎在思考著什麽深奧的難題。盡管所有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他在學校的表現並不出類拔萃。因為他的表現欲不強,也因為他有著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主見,所以他對別人的讚揚並不在意,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洛克菲勒有一種超越其年齡的成熟,他有大多數兒童所不具備的認真勁兒。即使是在遊戲時,他也極為認真。與別人玩跳棋或象棋時,他會長時間地思考下一步棋,推算對手可能應對的招數,並為自己思考對策。

洛克菲勒謹慎的遊戲方式當然會引起小夥伴的不滿,因為在小朋友們看來,不就是玩玩嘛,又不是國際比賽,用得著那樣認真嗎?

不過,洛克菲勒可不是一個“隨便”的孩子。他會對他的對手說:“我想好了自然會走,你不會以為我下棋是為了輸給你吧?”

聰明的洛克菲勒為了能保證自己在比賽中取勝,總是在遊戲中充當那個製定規則的人。不過,因為他十分遵循遊戲規則,所以其他小朋友還是很願意與他玩。

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洛克菲勒從小就對宗教感興趣,他對教堂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這種感情絕不是出於什麽責任和義務,而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需求。

在許多人看來,宗教思想與經商理念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可是在洛克菲勒家族裏卻不是這樣。就連他那為賺錢而坑蒙拐騙的父親,也能背誦許多讚美詩,而且也常常鼓勵孩子們上教堂。有一次,他答應洛克菲勒,隻要他能夠從頭到尾背會《聖經》,就給他5塊美金的獎勵。這使得年幼的洛克菲勒早早地在心中將上帝和金錢聯係在一起了。

由於父親長年外出,作為家裏的長子,洛克菲勒受到了母親的特別的信任。對於這個過早地了解世事的孩子,母親從他身上發現了別人尚未發現的特質。正是由於母親的這種信任,使得洛克菲勒主動地擔當起了一個成年男人的角色,成了家裏不可或缺的人物。母親遇事總會與他商量,這讓他感到了自己的分量,並為此感到得意。

他經常像父親那樣,對弟弟妹妹發號施令,要求他們聽從他的指揮。他的這種自信,成為其日後成功的保證,而且也養成了他終身難以改變的習慣,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視作一個救星,專門處理那些別人對付不了的難題。

母親雖然非常信任洛克菲勒,但絕不縱容他;相反,對他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一年冬天,洛克菲勒帶著弟弟到附近的一條河裏滑冰。這是被母親明令禁止的危險行為,因為冰麵並不堅固,很有可能會掉進河裏。兄弟倆正在河麵上滑行,突然聽到呼救聲,原來是有一個正在滑冰的小孩子掉進水裏。洛克菲勒和弟弟找了一根木棒,遞給了那個渾身發抖的小家夥,將他拉了上來。兄弟倆聰明的救人行動,雖然得到了母親的表揚,但還是不足以讓他們逃脫懲罰,而且作為老大的洛克菲勒,更要負主要責任,於是他狠狠地挨了母親一頓飽揍。

由於父親不安分的個性,同時也受到大時代的影響,洛克菲勒一家似乎沒有過上幾年安定的生活。他們總是懷揣夢想,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以尋找他們理想中的生活。這樣不斷尋夢的結果,大多數是以失敗告終,但它讓年少的洛克菲勒增長了見識,早早地領略到了生活的真麵目。

他們在奠拉維亞沒有住多久,便搬到了奧韋戈。這裏比他們原先居住的地方更像大城市,有威嚴的法院,藏書頗豐的圖書館、學校及其他一些文化設施,整潔漂亮的住宅區,而且城中也的確居住著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這時,母親對長子的依賴更是有增無減,她竭力想在洛克菲勒的身上培養出丈夫所不具有的一切優點。而父親常常離家外出,又使得洛克菲勒的個性得以自由發揮。他小小年紀,已經將分擔家裏的事務看成是自己的責任,而且毫無怨言。

他在課餘砍柴、擠牛奶、打水、整理菜園、采購,母親出門時,還要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在晚年,洛克菲勒回憶起自己的這段生活時,他說:“我在10歲或11歲時,就學會了盡我所能地多幹活。”

作為家裏的男子漢,他還擔當著另一個角色,那就是掌管家裏的開銷。他盡職盡責,精打細算,將家裏的收支安排得井井有條,顯示了一般孩子所不具備的才能與天賦。

有時,他會受雇去為當地的一個農夫幹活,每天的工錢不足0.5美元。他從不揮霍任何金錢,而且也不放過任何可以賺錢的機會。漸漸地,他竟然小有積蓄。後來,他將平時攢起來的錢以七分利息借給別人,淨賺了3.5美元。他曾對自己的小夥伴透露:他將來要賺10萬美元。

洛克菲勒的弟弟威廉個性單純溫和,除了玩耍,似乎沒有特別的愛好。比起洛克菲勒來,人們更喜歡威廉,因為他更像個孩子。而洛克菲勒則不是如此,他早慧的性格使他失去了孩子般的天真,變得非常精明。他長於分析,麵對工作時,總是琢磨著怎樣做最省事。也許是洛克菲勒表現出的少年老成,人們對他有幾分敬畏。

1852年8月,開明的母親將洛克菲勒兄弟倆送進了奧韋爾中學。他們就讀的是紐約州最好的中學,這在當地是很不容易的。由於家境窘迫,一個鄰居主動出錢為他們買了書本。在那裏,洛克菲勒學會了寫文章及演說。

這所學校的學生大多是鎮上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而且學費昂貴。身處在這群與自己的家境相差很多的同伴中間,洛克菲勒心裏非常坦然,沒有感到任何拘束。有一次,學校請一位攝影師去拍攝老師上課的鏡頭,由於洛克菲勒和威廉衣衫檻褸,就沒有將他們拍進去。這件事如果換了別的孩子,可能會感到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不過洛克菲勒並不以為然,而且一直珍藏著這張照片。雖然出身低微,但洛克菲勒卻從不抱怨自己的家庭環境,也從不對別人的輕視耿耿於懷,他的眼光與精力盯住的是學習,懶得去計較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洛克菲勒學習很用功,因為他把自己的學業純粹看作是功利性的。“我很安穩也很認真,”他說,“為承擔生活的責任而作準備。”

就像所有窮人家的孩子一樣,洛克菲勒兄弟倆的學業並沒有維持多久。1853年年初,他們全家隨著不安分的父親再一次搬遷。這次是搬到一個叫斯特朗斯維爾的草原小鎮,離克利夫蘭隻有十英裏。他們的學習也因此中斷了。好在父親也重視兒子們的學習,於當年秋天送洛克菲勒與弟弟去讀鎮上的高中。由於家總是搬來搬去,洛克菲勒在克利夫蘭的幾所學校裏都受到了降級的待遇,他隻能上初中。

第二年,15歲的洛克菲勒終於進入了高中。該校因奉行自由化進步教育的理論而享有盛名。由於學校十分重視作文,洛克菲勒必須就4個題目交上論文才能升級,這4個題目是:《教育》、《自由》、《聖帕特裏克的品格》和《回憶往事》。

洛克菲勒的論文語言條理清晰、表達準確。他還是一個超群的辯論家,盡管他平時寡言少語,但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卻頭頭是道。他演講的第一句話總是“本人既榮幸又遺憾”,這句開場白逗得同學直樂,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既榮幸又遺憾先生”。洛克菲勒對同學的嘲笑從不放在心上,他仍然我行我素。

洛克菲勒小時候的嚴肅模樣令許多大人們喜愛,卻也使一些人感到不安,因為他們發現他身上有一些怪誕不經的地方。有位高中老師帶著明顯的厭惡感把他說成是“最冷酷、最不露聲色、最老謀深算的家夥。”即使他還是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洛克菲勒就要求別人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對待他。

自古英雄出少年,從來紈絝少偉男。洛克菲勒的童年與少年生活,給予他的磨難與考驗,為他日後顯赫發達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