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第十

雷公問黃帝說: 襟服》篇中曾說,要通曉針刺的原理,必須先了解經脈係統,知道經脈的循行部位和起止處,明白經脈長、短、大、小的衡量標準,知曉經脈在內與五髒相屬、在外與六腑相通的關係。這些原理,我想聽你更詳盡地解說一次。

黃帝說:人最初被孕育之時,先是父母的陰陽之氣**而生成人之精,精發育而生成人的腦髓,之後人體才會漸漸形成,用骨骼來支撐身體,用脈道來營藏氣血,用剛韌的筋來加固骨骼,用肌肉來充作保護髒腑、筋骨和血脈的牆壁,皮膚堅韌後人的毛發就會長出來,這樣人的形體就形成了。人出生後,五穀進入胃,化生精微而營養全身,脈道因而得以貫通,而後血氣便能在脈道中運行不止,滋養身體,維持生命。

雷公說:我希望了解經脈的起始之處和它們在全身運行、分布的狀況。

黃帝說:經脈除了可以承載氣血的運行,滋養身體外,還能夠被用來判斷生死、診療百病、調和虛實,因此掌握關於經脈的知識是必要的。

手太陰經是肺的經脈,它開始於中焦胃脘部,下行,和與它相對應的大腸相接,然後從大腸返回,環繞胃的上口走行,繼而上穿橫膈膜,聯屬於它所隸屬的肺,而後從氣管橫走,在腋窩處出於體表,之後順著上臂內側,行在手少陰心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前麵,繼後下行至肘內,再順著前臂的內側和橈骨的下緣,入橈骨小頭內側、動脈搏動處的寸口處,接著上行至大拇指根部手掌肌肉隆起處的魚際,最後沿著魚際到大拇指尖端。它的一條支脈,在手腕後與其分行,直出食指尖端內側,和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當手太陰肺經的經氣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時,病人則會有肺部脹悶、咳嗽、氣喘、缺盆處作痛等症狀。劇烈地咳嗽時,病人經常雙臂交叉撫按胸部,同時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臂厥病,此病由肺經的經氣上逆所致。

由手太陰肺經上的腧穴主治的肺部所生之病,症狀是咳嗽上氣、喘促、口渴、心煩、胸悶、上臂內側前端有痛感、手腳冰冷但手掌心很熱。

如果本經經氣過盛,病人就會有肩背遇寒便痛,因出汗而容易感染風寒,尿頻但尿量少等症狀;如果本經經氣虛乏,病人則會有肩背遇寒便痛,氣短,尿液顏色有變等症狀。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致的就應當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致的就應當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需要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需要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的大三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小於人迎脈的脈象。

手陽明經是大腸的經脈,它從食指的前端開始,順著食指的上邊緣,穿過拇指和食指歧骨中間的合穀穴,上行到達拇指後方、腕部外側前緣兩筋間的凹陷處,然後順著前臂外側上邊緣走行,入肘外側,後順著上臂的外側前緣上行到肩部,從肩峰的前緣出,再上行至脊柱骨之上,在大椎穴和諸陽經會合,接著向前下走行,人缺盆,而後下行和與本經相對應的肺相接,之後下穿膈膜,會屬它所隸屬的大腸。它的一條支脈,從缺盆處上行至頸部,通過頰部,到下齒齦中,再出口腔挾行於口唇旁,而後左右兩脈在人中處交叉,接著左脈右行,右脈左行,繼後向上挾行於鼻:孔兩側,在鼻翼邊的迎香穴處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當手陽明大腸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牙痛、頸部腫大等症狀。由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腧穴主治的津液缺乏之病,症狀是雙眼發黃,口幹,鼻塞或鼻出血,喉頭腫痛導致運氣不暢,肩前和上臂作痛,食指作痛無法動彈。如果本經經氣過盛,經脈所過處就會發熱腫脹。如果本經經氣缺乏,病人就會有惡寒戰栗、不易回暖等症狀。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大三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小於寸口脈的脈象。

足陽明經是胃的經脈,它自鼻孔兩旁的迎香穴始,上行,在鼻根處左右相交,同時與旁邊的足太陽**經相纏繞,接著行至眼角睛明穴,而後向下順著鼻外側入上齒齦內,繼後退出來挾行於口旁,環繞口唇,之後下行,在嘴唇之下承漿穴處交會,接著順著腮後下邊緣行出大迎穴,再順著下頜角處的頰車上行到耳朵前麵,穿過足少陽膽經所屬的客主人穴,順著發際,到達額顱部。它的一條支脈,自大迎穴之前始,下行,到達頸處的人迎穴處,順著喉嚨入缺盆,之後下行穿過橫膈膜,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胃,並且和與本經相對應的脾相接;它的一條直行經脈,自缺盆處向下走行,到達**內側,而後向下挾行於臍兩側,最後人**毛際兩旁的氣街部位氣衝穴;它的另外一條支脈,自胃下口豳門始,順著腹部內側下行,至氣街部與前文提到的直行經脈相交,之後再下行,順著大腿外側的前緣行至髀關穴處,繼而直行至伏兔穴,接著再下行到膝蓋,順著小腿脛部外側的前緣下達足背,最終入足次趾的內側;此外,它還有一條支脈,自膝下三寸處別行,下至足中趾外側;再有一支脈,從足背麵衝陽穴處別行,外向斜行至足厥陰肝經的外側,入足大趾,繼而直行到大腳趾尖端和足太陰脾經相接。

當足陽明胃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表現出周身陣寒並顫抖,如同被冷水淋濕的症狀,還會有頻繁呻吟,時常打嗬欠,額頭暗黑等症狀。病人病發時畏懼見人和火光,聞聽木器碰撞聲就會害怕,心跳不安,所以患有此病之人通常將門窗緊閉,獨居屋內。病情嚴重之人,還會出現登高唱歌、脫衣亂跑、腹脹腸鳴等症狀,這種疾病叫做骨幹厥病。

足陽明胃經上的腧穴主治血所生之病,像發高燒而神誌不清的瘧疾,熱邪過盛而導致的出暴汗,鼻塞或鼻出血,口角喎斜,口唇生瘡,頸腫喉閉,腹部積水腫脹,膝髕部腫痛,足陽明胃經循行經過的胸膺、乳部、氣街、大腿前緣、伏兔、脛部外緣、腳背等部位都作痛,腳中趾無法靈活動彈等。

如果本經經氣過盛,病人就會有胸腹發熱的症狀,如果本經經氣旺盛而充於胃腑,令胃腑之氣過盛,那麽病人就會表現出因胃熱而產生的穀食易消、頻繁饑餓的症狀,以及尿液顏色發黃等症狀;如果本經經氣缺乏,病人就會出現胸腹發寒而顫抖的症狀,如果胃中有寒,那麽就會導致病人消化無力、水穀滯留中焦,從而產生脹滿的症狀。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大三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小於寸口脈的脈象。

足太陰經是脾的經脈,它自腳大趾的尖端開始,順著腳大趾內側白肉處走行,經過腳大趾本節後方的核骨,繼而上行至內踝的前緣,接著再上行至小腿的內側,後順著脛骨後邊緣走行,和足厥陰肝經交叉而出於其前,繼後再向上走行,通過膝部和大腿內側的前緣入腹,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脾,並且和與本經相照應的胃相連,而後它再上行穿過橫膈膜,挾行於咽喉兩側,和舌根相接,同時在舌下廣泛分布。它的支脈,與其在胃腑處分行,向上走行貫穿膈膜,進入心髒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當足太陰脾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舌根僵直,食後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悶,多暖氣等症狀。病人在大便後或排出矢氣後,頓覺脘腹輕鬆,如同病邪已經消除。然而,在上述的症狀之外,病人還會有周身備感沉重的症狀出現。

足太陰脾經上的腧穴主治脾髒所生之病,像舌根疼痛,身體無法動彈,無法咽食,心煩,心下牽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小便不通,膚色發黃的黃疸,無法安睡,勉強站起,股膝內側經脈經過之處就會腫脹而發寒,足大趾無法動彈等。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的大三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小於人迎脈的脈象。

手少陰經是心的經脈,它自心髒始,出心髒而聯屬於心的脈絡,之後下穿橫膈膜,和與本經相對應的小腸相連。它的支脈,自心的脈絡處與其分行,向上挾行於咽喉兩側,而後上行和目珠連接予腦的脈絡相接;它直行的經脈,自心的脈絡處上行,到達肺部後,向下走行橫出腋窩之下,後繼續下行,順著上臂內側的後邊緣走行,同時循行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後方,接著下行到肘內,再順著前臂內側後邊緣循行,抵達掌後小指旁邊的高骨尖端,在此入手掌內側後緣,繼後順著小指內側行至小指尖端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當手少陰心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會有咽幹喉燥、頭疼、口渴等症狀,這就是臂厥症。由手少陰心經上的腧穴主治的心髒所生之病,症狀是病人雙眼發黃,脅痛,上臂和下臂內側後方作痛,手足冰冷但掌心發熱、疼痛。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的大兩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小於人迎脈的脈象。

手太陽經是小腸的經脈,它自手小指外側末端始,順著手外側走行,而後上行至腕部,從腕後小指側的高骨出,繼而順著前臂尺骨的下緣向上直走,在肘後內側兩筋的中間出,然後順著上臂外側的後方上行,在肩背骨縫處出,繞行肩胛部,繼而交於肩上,再入缺盆,接著進入體內深處和與本經相對應的心髒相連,之後再順著食道下行,穿過橫膈膜,直至胃部,而後下行,最終聯屬於本經所屬的小腸。它的一條支脈,自缺盆處與其分行,順著頸部上行至頰部,而後行至外眼角,自此向斜下走行,最後進入耳朵;它還有一條支脈,自頰部與其分行,先到眼睛下部,而後到達鼻部,再行至內眼角,然後向外斜行至顴骨處與足太陽**經相接。

當手太陽小腸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咽喉痛,頷部腫,因頸項無法轉動而不得回頭,肩部疼痛得像在被人拉扯,上臂就像被折斷般劇烈疼痛等症狀。由手太陽小腸經上的腧穴主治的液所生之病,症狀是耳聾,雙眼發黃,臉頰腫脹,頸部、頷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處的外側後緣發痛。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大兩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小於寸口脈的脈象。

足太陽經是**的經脈,它自內眼角始,向上過額部,會於頭部的最高點,即巔頂。它的一條支脈,自巔頂下行至耳上角;它直行的經脈,自巔頂向內部走行,與腦髓相接,繼而退出,再向下走行直至頸項後部,而後順著肩胛內側挾行於脊柱兩旁,到達腰際後再沿著脊柱旁的肌肉進入腹內,之後和與本經相對應的腎髒相接,並且聯屬於本經所屬的**;它有一條支脈,在腰際與其分行,沿著脊柱兩側向下延伸,穿過臀部,直人膝部的膕窩中;它還有一條支脈,自左右肩胛骨處與其分行,向下走行,穿過肩胛骨,沿著脊柱兩側於體內下行,經過髀樞部,之後再順著大腿外側的後緣繼續下行,在胭窩中與之前直人膕窩的那條支脈相交,然後再下行,經過小腿肚的內部,自外踝骨的後方出,繼而順著足小趾本節後的圓骨,行至足小趾外側的尖端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當足太陽**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如下症狀:因氣衝而導致頭痛,眼珠像要脫落似的疼痛,頸項如同被拉扯般疼痛,脊柱和腰際就像被折斷般疼痛,髖關節無法彎曲,膝腰部緊澀結滯、無法靈活運動就像被拴住一樣,小腿肚像要裂開般疼痛。這種病就是踝厥病。

足太陽**經上的腧穴主治筋所生之病,像痔瘡,瘧疾,狂病,癲病,頭、囪門與頸部作痛,目黃,流淚,鼻塞或鼻出血,項、背、腰,尻、胴、小腿肚、腳等處作痛,足小趾不能動彈。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大兩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小於寸口脈的脈象。

足少陰經是腎的經脈,它自足小趾的下方始,斜行至足心,在內踝前下方的然穀穴處出,之後順著內踝後方下行,入足跟部後上行,到達小腿肚的內側,繼後由胴窩的內側出,此後順著大腿內側的後緣上行,穿過脊柱,而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腎,並且和與本經相對應的**相連。它的直行經脈,自腎髒處上行,穿過肝髒和橫膈膜,繼而進入肺髒,接著自肺髒順喉嚨向上走行,最後歸結於舌根;它還有一條支脈,在肺髒處與其分行,之後與心髒相連,最後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接。

當足少陰腎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出現一些症狀,像饑餓卻不想進貪,臉色如同漆柴般暗黑無光,咳唾帶血,喘息有聲,煩躁不安,坐下又想站起來,視線模糊、視物不清,心像懸空般動**不安,感覺如同處於饑餓中等。氣虛的病人,經常會有恐懼感,病發時,病人心中憂懼不安,就像即將有人來抓捕他一樣。這種病就是骨厥病。

由足少陰腎經上的腧穴主治的腎髒所生之病,症狀有口熱,舌幹,咽腫,氣上逆,喉嚨幹燥有痛感,心煩,心痛,黃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內側後緣作痛,足部無力而發寒,嗜睡,腳底發熱並伴有痛感。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需以灸法治療的病人,必須加強飲食以促進肌肉生長,此外還需要適當地放鬆,如鬆開身體上緊束的帶子,放開頭發不紮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周身氣血能夠通餳。另外,就算病人還未完全康複,也需要經常下床,扶著粗杖,腳穿重履,緩慢行走,稍稍做些運動,以便舒展身體筋骨。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的大兩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小於人迎脈的脈象。

心主之經脈手厥陰心包絡經,它白胸中始,向外走行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心包絡,之後它下行穿過橫膈膜,和與本經相對應的髒腑——三焦相連。它的一條支脈,自胸中橫出到脅部,之後行至腋下三寸處,接著往上循行到達腋窩處,而後順著上臂內側,下行於手太陰肺經與手少陰心經之間,之後入肘中,繼而順著前臂內側兩筋之間向下走行,入掌中,而後順著中指行至其尖端;它的另外一條支脈,自掌心處與其分行,沿著無名指走行,在無名指尖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當手厥陰心包絡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手心熱,臂肘關節拘攣,腋下腫脹等症狀。嚴重時,病人還會有胸脅滿悶,因驚懼不寧而導致的心髒猛跳,麵赤,目黃,嬉笑不停等症狀。

由手厥陰心包絡經上的腧穴主治的脈所生之病,症狀為心煩,心痛,手心發熱。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的大一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小於人迎脈的脈象。

手少陽經是三焦的經脈,它自無名指的末端始,上行,從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出,之後順著手背行至腕部,在前臂外側兩骨的中間出,然後往上循行,穿肘部,順著上臂外側向上走行到肩部,和足少陽膽經相交叉,繼而入缺盆,分布於兩乳之間的膻中處,並散布聯絡於與本經相對應的髒腑——心包絡,接著再向下延伸,貫穿橫膈膜,依次聯屬於本經所屬的髒腑——上、中、下三焦。它的一條支脈,自胸部的膻中處向上延伸,出缺盆,上行至頸項,夾於耳後,再向上直行,於耳上角出,而後轉而下行,環繞頰部,到達眼睛下方;它的另外一條支脈,從耳朵後麵進入耳內,然後出耳,接著行至耳前,通過足少陽膽經所屬的客主人穴的前方,和上述的那條支脈在頰部相遇,最後向上走行到外眼角,在那裏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當手少陽三焦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耳聾,聽不清聲音,咽喉腫痛,喉嚨不暢通等症狀。

由手少陽三焦經上的腧穴主治的氣所生之病,症狀有汗出,眼外角痛,臉頰作痛,耳後、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處的外邊緣部位都作痛,無名指不能動彈。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大一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小於寸口脈的脈象。

足少陽經是膽的經脈,它自外眼角始,上行到達額角,然後轉而向下,繞行到耳朵後方,之後順著頸部下行於手少陽三焦經的前方,抵達肩部,而後與手少陽三焦經交叉並出行其後,繼而行人缺盆。它的一條支脈,自耳後進入耳內,轉而行出到達耳朵前方,最終行至外眼角的後方;它還有一條支脈,自外眼角處與其分行,向下延伸到大迎穴處,而後轉而上行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抵達眼眶下部後折行至頰車部,然後向下行至頸部,在缺盆部與本經主幹交會,接著向下走行到胸中,貫穿橫膈膜,和與本經相對應的肝髒相接,並且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膽,繼而它順著脅部的裏麵下行,在少腹兩側的氣街部出,繞過**邊緣,橫行人環跳穴所在處;它直行的經脈,自缺盆部向下走行到腋部,沿胸部過季脅,與上文提到的第二條支脈在環跳穴處相會合,然後下行,順著大腿外側抵達膝部外緣,接著向下延伸到腓骨之前,而後繼續下行到外踝上方腓骨末端的凹陷處,再下行而於外踝前方出,從此處沿著足背人足小趾與足的第四趾之間;它再有一條支脈,自足背處別行,入足大趾與次趾之間,而後順著足大趾內側延伸,到達足大趾尖端,轉而回行,過足大趾爪甲處,於趾甲後方的三毛處出,和足厥陰肝經相接。

當足少陽膽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有口苦,常常歎氣,胸脅部疼痛而導致身體無法轉動等症狀。病情嚴重時,病人還會出現麵有灰塵之色,周身皮膚幹燥,足外側反覺發熱等症狀。這種病就是陽厥病。

由足少陽膽經上的腧穴主治的骨生之病,病症是頭疼,頷部作痛,外眼角疼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腋下或頸部病發瘰鬁,汗出而顫抖畏寒,瘧疾,胸脅、肋部、大腿、膝蓋等處的外側以至小腿外側、絕骨、外踝前等處作痛,膽經經脈運行所經過的各關節也都作痛,第四足趾無法動彈。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比寸口脈的大一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人迎脈的脈象小於寸口脈的脈象。

足厥陰經是肝的經脈,它自腳大趾趾甲後麵的叢毛邊緣始,而後順著腳背上緣上行至內踝前一寸處,然後再向上走行到內踝上方八寸處,繼而與足太陰脾經交叉並出行其後,之後繼續向上走行到膝部膕窩內側,順著大腿內側進入**中,接著環繞並通過陰器到達少腹部,自此處開始挾行於胃兩旁,而後聯屬於本經所屬的肝髒,再和與本經相對應的膽相接,繼後它繼續上行,穿過橫膈膜,在脅肋處廣泛分布,而後順著喉嚨後方上行人鼻腔後部鼻後孔處,再上行和連接眼球與腦的脈絡相會,而後接著上行至額頭處出,在頭頂的最高點和督脈相會合。它的一條支脈,從連接眼球與腦的脈絡處分出,下行到達頰部內側,而後環繞口唇內側;它的另外一條支脈,從肝髒處分出,穿過橫膈膜,上行人肺髒中和手太陰肺經相接。

當足厥陰肝經的經氣出現不正常的變化時,病人就會因腰際疼痛而無法俯仰,男性病人癩疝生病,女性病人少腹腫脹。病情嚴重時,病人還會有喉幹,麵如蒙塵黯淡無光等症狀。

足厥陰肝經上的腧穴主治肝髒所生之病,像胸中滿悶,嘔吐氣逆,完穀不化的泄瀉,疝氣,遺尿,小便不暢通等。

上述疾病在醫治時,由經氣充盛所導致的就要施以瀉法,由經氣缺乏所導致的就要施以補法;病性屬熱的就要采用速針法,病性屬寒的就要采用留針法;屬於陽氣衰竭而導致脈道虛陷的,需施以灸法;不是由經氣充盛所致,也不是由經氣虛乏所致,而是由經氣循行異常所致的,就可以從本經所屬的腧穴著手治療。由本經經氣充盛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比人迎脈的大一倍;由本經經氣虛乏而導致的疾病,病人寸口脈的脈象小於人迎脈的脈象。

如果手太陰肺經的經氣衰竭,人的皮毛就會焦枯。由於手太陰肺經可以運行氣血,從而使人體的皮毛得到滋潤,岡此如果肺經經氣缺乏,氣血就無法循行,皮毛就得不到營養,那麽皮毛就會焦枯。當病人有皮毛焦枯的症狀時,就說明其皮毛已經失去了津液。皮毛沒有津液的滋養,病人就會出現爪甲幹枯、毫毛斷折等症狀。當毫毛開始脫落時,就說明毫毛已經凋亡了。此病,遇丙日病情便加劇,遇丁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丙、丁屬火,肺屬金,而火能克金。

如果手少陰心經的經氣衰竭,人體的脈道就不暢通。脈道不暢通,人體的血液就無法周流。血液無法周流,人的頭發和臉色就會黯淡無光。因此如果病人麵色黯黑得如同燒焦的木炭,那麽就說明其營血已經衰敗了。此病,遇壬日病情便加劇,遇癸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壬、癸屬水,心屬火,而水能克火。

如果足太陰脾經的經氣衰竭,那麽人體的經脈就無法輸布水穀精微以營養肌肉。脾主肌肉,唇舌為本。因為脾經的經脈和舌根相連並散布於舌下,所以通過觀測唇舌就可以得知肌肉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唇舌為本。經脈若無法輸布水穀精微去滋養肌肉,那麽人體肌肉就會鬆弛。肌肉鬆弛,人就會舌體萎縮,人中部腫滿。人中部腫滿,就會導致人的口唇外翻。如果病人出現了口唇外翻的症狀,那麽就說明其肌肉已經萎縮了。此病,遇甲日病情便加劇,遇乙日病人便死亡。原岡是甲、乙屬木,脾屬土,而木能克土。

如果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衰竭,人就會骨骼枯萎。由於足少陰腎經是對應冬季的經脈,它穿行於人體深處滋養骨髓,因此如果足少陰腎經的經氣衰竭,人體的骨髓就會因為得不到滋養而枯槁。隨著骨髓的枯槁,肌肉也就無法再依附於骨骼。骨、肉分開無法相連,肌肉就會鬆弛、縮短。肌肉鬆弛、縮短,人就會出現牙齒看起來相對變長且滿是汙垢,頭發喪失光澤等症狀。如果病人出現了頭發幹枯無光澤的症狀,就說明其骨骼已經衰敗了。此病,遇戊日病情便加劇,遇己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戊、己屬土,腎屬水,而土能克水。

如果足厥陰肝經的經氣衰竭,人就會筋脈拘急攣縮,無法動彈。由於足厥陰肝經是聯屬於肝髒的經脈,而且肝髒又外合於筋,因此足厥陰肝經與筋的活動關係密切。另外,各條經筋都在**聚合,而其脈又都和舌根相連,因此如果足厥陰肝經缺乏經氣而無法滋養筋脈,那麽筋脈就會攣縮拘急。筋脈攣縮拘急,人就會出現舌頭卷曲和睾丸上縮的症狀。因此,倘若人出現了嘴唇發青、舌頭卷曲或睾丸上縮等症狀,那麽就說明其筋脈已經衰敗了。此病,遇庚日病情便加劇,遇辛日病人便死亡。原因是庚、辛屬金,肝屬木,而金能克木。

如果由五髒所主的五條陰經的經氣都已經衰竭,那麽人體中眼球和腦相連的脈絡就會扭轉。如果眼球和腦相連的脈絡扭轉了,人的眼睛就會上翻。當病人有這種眼睛上翻的症狀時,就說明其神誌已經衰散了。如果病人的神誌已經衰散,可以判斷其一天半之後就會死亡。

如果由六腑所主的六條陽經的經氣都已經衰竭,那麽人的陰陽之氣就會兩相分離。陰陽分離,人就會皮表不固,精氣外瀉,從而出現如串珠般大小、凝滯不流的絕汗。此症狀表明人體精氣已經衰敗,因此倘若病人於早晨顯露這種症狀,那麽當天晚上就會死亡;倘若病人於晚上顯露這種症狀,那麽隔天早晨就會死亡。

手足陰陽十二經脈,大多數都潛伏在人體內部並運行於分肉之間,它們所處部位較深,因此無法在體表被肉眼所見。人可用肉眼看見的,隻有足太陰脾經之脈通過內踝之上的那一部分,原因是此處皮膚較薄,經脈無法隱匿。因此,大部分顯露在人體淺表、肉眼可見的經脈,都為絡脈。在手陰陽六經的絡脈中,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的大絡最清楚可見且容易診察,它們分別自手的五指之間始,上行至肘窩中聚合。喝酒後,由於酒氣具有剽疾滑利之性,因此它會隨著衛氣運行於皮膚,充滿人體淺表的絡脈,使人絡脈充盛。之後,如果外在的衛氣已經充盈且有剩餘,那麽人體內在的營氣也會隨之而滿盈,進而人經脈中的血氣也就滿盛起來了。如果人沒有喝酒,經脈就忽然滿盛並出現不正常的變化,這就表明有邪氣侵入人體內部,並且留駐在經脈的運行道路上。由於外邪入侵人體時,總是先進入絡再進入經,因此倘若經脈沒有發生不尋常的變化,則表明外邪尚且位於人體淺表的絡脈,這時邪氣無法流動,就會鬱結而變熱,從而導致脈形變堅實。如果絡脈的脈形並不堅實,則表明邪氣已深入經脈,使絡脈之氣虛空了。隻要是被邪氣入侵的經脈,就會表現出和其他正常經脈不一樣的異狀,這樣,我們就能夠得知究竟是哪一條經脈被邪氣入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