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問:我聽說上古時代的聖人,講求人體的形態,分別內在的髒腑,了解經脈的分布,交會貫通六合,各依不同的循行路線起止;經氣所注入的部位,各有名稱;肌肉交會處和關節連接處,各有起點;分屬部位的逆順,各有一定的條理;四季的陰陽變化,都有一定秩序;外在環境與人體內部的對應,各有表裏,這些都是真的嗎?

岐伯說:春主東方,陽氣上升而生風,風氣促進草木生長,木氣可以生酸味,酸味能煦養肝氣,肝氣又能滋養筋,筋柔軟能生發心氣,肝氣上通於目。它在自然界中是精深玄妙的,是人能了解自然界變化的道理,是大地能生化萬物的根本原因。大地能生化,所以能產生萬事萬物;人能了解自然界變化的道理,因此能具備無窮的智慧;萬事萬物精深玄妙,變化神妙莫測。這種神妙莫測的變化,在天為風氣,在地為木氣,在人體為筋,在五髒為肝,在五色為青色,在五音為角,在五聲為呼,在人體的病變為握,在七竅為目,在五味為酸,在情緒上為怒。大怒會傷肝,悲傷可以遏製憤怒;風氣會損傷筋,燥氣可以平抑風氣;酸味會傷害筋,辛味可以平抑酸味。

夏主南方,陽氣旺盛而生熱,熱能生火,火氣能生苦味,苦味能滋養心氣,心氣能化生血氣,血氣充溢能濡養脾氣,心氣關聯於舌。它的變化在天為熱氣,在地為火氣,在人體為血脈,在五髒為心,在五色為紅,在五音為徵,在五聲為笑,在人體的病變為憂,在苗竅為舌,在五味為苦,在情緒上為喜。大喜會損傷心,驚恐可以遏製喜悅;熱氣能損傷氣,而寒氣可以平抑熱氣;苦味會傷害氣,鹹味則能平抑苦味。

長夏主中央,長夏產生濕氣,濕氣能生土氣,土氣能生甘味,甘味能充養脾氣,脾氣能滋長肌肉,肌肉豐腴能充實肺氣,脾氣關聯於口:它的變化在天為濕氣,在地為土氣,在人體為肌肉,在五髒為脾,在五色為黃,在五音為宮,在五聲為歌,在人體的病變為噦,在苗竅為口,在五味為甘,在情緒上為思。思慮損傷脾,怒氣可以平抑思慮;濕氣會傷害肌肉,而風氣可以平抑濕氣;甘味可損傷肌肉,酸味能平抑甘味。

秋主西方,秋天產生燥氣,燥氣能生金氣,金氣能生辛味,辛味能充養肺氣,肺氣能滋長皮毛,皮毛潤澤能滋養腎氣,肺氣關聯於鼻。它的變化在天為燥氣,在地為金氣,在人體為皮毛,在五髒為肺,在五色為白,在五音為商,在五聲為哭,在人體的病變為咳嗽,在苗竅為鼻,在五味為辛,在情緒上為憂。憂傷會傷害肺,喜悅可以平抑憂傷;熱會損傷皮毛,寒冷可以平抑熱氣;辛味會傷害皮毛,苦味能平抑辛味。

冬主北方,冬天產生寒氣,寒氣能生水氣,水氣能生成味,鹹味能充養腎氣,腎氣能滋養骨髓,骨髓充實能滋養肝氣,腎氣關聯於耳。它的變化在天為寒氣,在地為水氣,在人體為骨髓,在五髒為腎,在五色為黑,在五音為羽,在五聲為呻,在人體的病變為戰栗,在苗竅為耳,在五味為成,在情緒上為恐。驚恐會傷腎,思慮可以平抑驚恐;寒氣會損傷血,燥氣能平抑寒氣;鹹味會損傷血脈,甘味能平抑成味:

因此說:天和地,分別在萬物的上部和下部;陰和陽,如血氣與女男之相對待;左和右,是陰陽運行的通道;水和火,水屬寒性,火屬熱性,它們是陰陽的征象。總而言之,陰陽變化是萬物生長的原動力。

黃帝問:陰陽的法則在人體是如何反映出來的?

岐伯說:如果陽氣過盛,身體就會發熱,腠理閉合,氣粗喘促,呼吸困難,身體也會因此而起伏反側,不出汗且發熱,牙齒幹燥,心中煩悶,如果還出現腹部脹滿的現象,此為死症,屬陽性之病,所以冬天姑且能支撐,夏天就經受不了了。如果陰氣過盛,身體就會發冷,並且出汗較多,或者身體總是覺得冷,常常打寒戰發抖,甚至手足厥逆,如果出現手足厥逆而腹部脹滿的現象,此為死症,屬陰勝之病,所以夏天姑且能支撐,冬天就經受不了了。上述症狀就是陰陽偏勝失衡在人體上的變化反映。

黃帝問:如何調攝人體的陰陽呢?

岐伯說:如果能掌握七損八益的養生之道,就可以調攝人體的陰陽,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就會提早衰老。

一般人到四十歲時,體內陰氣就已自然消減掉一半了,起居行動上會出現衰老跡象;到五十歲時,會感覺身體笨重,耳不聰、目不明;到六十歲時,陰氣萎弱,腎氣大大衰減,九竅不能通利,出現下虛上實的現象,還會不時淌眼淚、流鼻涕。

所以說:懂得了這個道理去調攝陰陽的人,身體就健康;不調攝陰陽的人,身體就容易衰老。人原本的身體狀況都是相同的,最終卻有健康和早衰兩種結果。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發現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隻知道身體衰弱時和強健時有所不同。不注重調攝陰陽的人,總是感覺精力不足,而注重調攝陰陽的人,常常感到精力旺盛。精力旺盛則耳聰目明、身輕體壯,原本年邁的老者會變得很健碩,而原本就很年輕的人,身體狀況則會更好。

正因為聖人不勉強行事、自尋煩惱,以樂觀愉悅為旨趣,總是神清氣爽,過著寧靜的生活,所以能延年益壽,與天地長存。這就是聖人的養生之道啊。

天之陽氣在兩北方不足,因此西北方屬陰,而人的右耳也就不如左耳敏銳;地之陰氣在東南方不足,因此東南方屬陽,而人的左手左腳也就不如右手右腳靈活。

黃帝問:為什麽會這樣?

岐伯說:東方屬陽,陽性向上,就人體來說,陽氣積聚在上部,上部強盛了下部就必然會虛弱,因而才出現耳聰目明卻手腳不靈便的狀況;西方屬陰,陰氣下降,就人體來說,陰氣聚積在下部,下部強盛了上部就必然會虛弱,因而才出現手腳靈活卻耳不聰、目不明的狀況。所以同樣是感受了外邪,如果是在上部,那麽身體的右側就會病得較重;如果是在下部,那麽身體的左側就會病得嚴重。天地陰陽之氣不能處處均衡,而人的身體也有陰陽盛虛的區別,所以邪氣才能乘虛侵襲人體。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天有八節之綱紀,地有五方的道理說明了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

陽氣輕清上升為天,陰氣重濁下凝為地,因此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以陰陽的變幻莫測為綱領,而使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周而複始,循環不止。

隻有通曉這些道理的人能配合天氣以養護頭,順就地氣來保養足,依傍人事去養護五髒。天的輕清之氣與肺相通,地的水穀之氣與咽相通,風木之氣與肝相通,雷火之氣與心相通,溪穀之氣與脾相通,雨水之氣與腎相通。

六經好似河流.腸胃好似大海,九竅為水津之氣貫注的地方。如果用天地的陰陽比喻人體的陰陽,那麽人的汗,就好像天上降下的雨;人的氣,就好像天地間的暴風;而人的怒氣,就好像雷霆;逆上之氣,就好像陽熱的火。故此,調養身體若不取法於天地之理,那疾病就一定會發生。

所以外邪侵害人體,快得就像疾風暴雨一樣。善於治病的醫生,當病邪還在皮毛時,就會進行治療;醫術平庸的醫生,在病邪侵入肌膚時才進行治療;醫術較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脈時才進行治療;醫術更差的醫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時才進行治療;醫術最差的醫生,在病邪已深至五髒時才進行治療。如果病邪深入五髒,病情就十分嚴重了,這時隻有一半的治愈可能。

人們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氣,就會傷及五髒;感受了飲食的寒或熱,就會損傷六腑;感受了地的濕氣,就會損傷皮肉筋脈。因此,善於運用針刺治療的醫生,對於病因在陽的病,常從陰分引導病邪外出,對於病因在陰的病,常從陽分引導病邪外出,或取右側來治療左側的病,取左側來治療右側的病,還用自己的正常狀態來對比病人的反常狀態,並根據病人外部的表征來掌握內部的病變,判斷病的太過或不及,這樣就能在疾病剛出現的時候,找出病邪的所在進行治療,不致使病情發展到危險的地步。

因此,善於診治的醫生,通過觀察病人的氣色和脈象,先判斷病症的陰陽;審視五色的清濁,就能了解病變發生在哪個部位;通過觀察病人的呼吸,傾聽病人的聲音,就能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通過診視四時的色澤和脈搏,就能得知病在哪個髒腑;通過診察寸膚的滑澀和寸口的浮沉,就能明確判斷發病的原因。如此診斷就不會有錯誤,治療也不會失誤。

所以,疾病剛發生時,可用針刺治愈;當病情嚴重時,則要等病邪稍退後再進行針刺治療。病情較輕時,應用發散輕揚的方法治療;病情較重時,應用消減法治療;氣血虛弱的,應用補益法治療。

形體衰弱的,應該溫陽補氣;精氣不足的,應該用味道濃厚的食物補之。如果病邪在上部,可以用吐法;病邪在下部,可以用疏導的方法;病邪在中部,表現為脹滿的,可以用瀉下法。

病邪在體表的,可以使用湯藥浸漬的方法發汗;病邪在皮膚的,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使病邪外泄;病勢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狀,以製伏之;屬實症的,可用散法或瀉下法。診察疾病的陰陽性,以斷定治療方法用剛還是用柔,陽病應該治陰,陰病應該治陽;判斷病邪在氣在血,防止血病損害氣,氣病損傷血,因此血實的適宜用瀉血法,氣虛的適宜用導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