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解篇第五十四

黃帝問:我想聽你對九針的解釋和虛實補瀉的機理。

岐伯回答說:針治虛症當用補法,針下會有熱感,因為正氣充盛則針下必定發熱。針治實症當用瀉法,針下會有涼感,因為邪氣消散則針下必定發涼。血液內有積聚已久的邪氣,則當針刺放出惡血。

對體內邪氣旺盛的病者,醫者當用瀉法進行醫治,拔針後不要按閉針孔,以讓病者體內的邪氣散出。所謂徐而疾則實,是指醫者拔針要慢,出針後迅速按閉針孔,讓病者體內的正氣無法外泄;所謂徐而疾則虛,是指醫者拔針要快,出針後不按閉針孔,讓病者體內的邪氣可以外散。

這裏所說的虛實,是針對氣至時針下涼感與熱感的多少而言。

似有似無,是指針下氣至快速且不易被發覺。

審察先後,是說要明了疾病的標和本。

掌握病的虛實,虛症對應施用補法,實症對應施用瀉法,醫者在治療時不能違背此針法準則。

倘若醫者無法很好地掌握此準則,那就會偏離正確的治療法則。

虛實補瀉的要點,是靈活地使用九針,由於九針的特點各不相同,所以它們各適合不同的疾病。

補瀉之法的選用應當與人體氣的來去開闔相合:氣來時為開,應取用瀉法;氣去時為闔,應取用補法。

九針的名字各不相同,其形態也各異。醫治時,醫者當依據治療的需要,充分發揮九針各自的補瀉功用。

針治實症當用瀉法,醫者下針後要留針,等針下有明顯的寒感時,才能拔針。針治虛症當用補法,醫者在針下有明顯的熱感時,才能拔針。

得經氣後醫者應謹慎守候,不要改變針刺手法。醫者定針刺之深淺時,需事先明了疾病的部位在人體淺表還是內部。針刺雖然有深刺和淺刺的不同,但它們的候氣之法並沒有差別。

醫者行針時,應如臨近深淵般小心謹慎;持針時,其手應像抓著老虎般堅定有力;下針時,思想不可分散,應當集中精力注意觀察病人,不能左右張望,此外還需注意,針體一定要保持端正直下,不能傾斜;下針後,一定要盯住病人的眼睛以約束其精神活動,從而使病者的經氣能夠循行通暢。

三裏穴,位於人體膝下外側三寸處。跗上穴,位於人足麵之上舉膝易見處。巨虛穴,位於人翹足時小腿外側肌肉下陷處。下廉穴,位於人體小腿外側肌肉下陷處的下麵。

黃帝說:我聽聞九針和天地四時以及陰陽是相合的,現在請您闡釋這些理論,使它們可以傳到後世成為治病的常法。

岐伯說: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的形體的各部分與這些是相對應的。而針具也應合人體的不同疾病被製作成不同的樣式,所以有九針之名。

具體來說,人的皮膚位於體表,保護全身,如同覆蓋萬物的天;人的肌肉柔軟厚實,如同厚軟的土地;人之脈的盛衰和人的壯老相應合;人的筋約束全身,其各部功用不同如一年四時各異;人的聲音和自然界的五音相應合;人的髒腑陰陽之氣的配合,和六律六呂高低有節的情況類似;人的牙齒和麵目排列得如同天上星辰;人的呼吸之氣,就像自然界的風;人的九竅三百六十五絡遍布周身,就像自然界的眾多河川縱橫交錯地分布在九州的土地上。

因此九針中,第一支針叫鐫針,用以刺皮;第二支針叫員針,用以刺肉;第三支針叫鑷針,用以刺脈;第四支針叫鋒針,用以刺筋;第五支針叫鈹針,用以刺骨;第六支針叫員利針,用來調和陰陽;第七支針叫毫針,用來補益精氣;第八支針叫長針,用來驅除風邪;第九支針叫大針,用來疏通九竅,驅散全身上下三百六十五節間的邪氣。這就是所謂的九針各有其效用和適應病症。

人的心意與八方之風相應合;人的正氣的循行與天之氣的運行相應合;人的發齒耳目五聲與自然界的五音六律相應合;人的血氣陰陽經脈與大地相應合;人的肝氣通目,與九之數相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