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論篇第三十一

黃帝問:現在所說的因外感風寒而得的熱病,都屬於傷寒病的範疇,其中有的人痊愈了,有的人死亡了,死亡的人會在患病六七天內死去,痊愈的人也都在十多天以後才能痊愈,這是為什麽?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想聽您講解一下。

岐伯說:太陽經是六經的統領,人體所有的陽經都隸屬它。太陽的經脈連於風府,和督脈、陽維相交會,因為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太陽為諸陽主氣,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後,會發熱,發熱雖然嚴重,但通常不會死亡;假如陰陽表裏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發生疾病,就一定會死亡。

黃帝說:我想了解傷寒病的症狀有哪些?

岐伯說:患傷寒病的第一天,太陽經首先發病,因太陽主一身之表,所以會出現頭頸部疼痛,腰脊部肌肉僵直的症狀。第二天,病邪侵犯陽明經,因陽明主管肌肉,足陽明經脈挾鼻上行,絡於眼目,下行至腹部,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孔幹燥、不能安穩臥息的症狀。第三天,少陽經發病,少陽主管骨,因足少陽的經脈循行於脅肋部,上絡於耳,所以會出現胸肋疼痛、耳聾的症狀。如果三陽經脈和絡脈都發病,而病邪還未深入五髒,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愈。第四天,太陰經發病,因足太陰經脈敷布胃中,上絡咽喉,所以會出現腹中脹滿、咽喉幹燥的症狀。第五天,少陰經發病,因足少陰經脈貫通於腎,絡於肺,連於舌根,所以會出現口幹舌燥而渴的症狀。第六天,病邪到達厥陰經,因足厥陰經脈循繞陰器而絡於肝,所以會出現鬱悶、陰囊收縮的症狀。假如三陰經、三陽經和五髒六腑都發病,導致榮衛氣血不能循行,五髒經脈之氣不通,人就會死亡。

假如疾病不是陰陽表裏兩經同時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到第七天時,太陽之病就會衰減,頭痛也會稍有好轉;第八天,陽明之病會減弱,身熱稍微減輕;第九天,少陽之病減弱,耳聾也會緩解,能逐漸恢複聽力;第十天,太陰之病衰減,腹部脹滿症狀會消退,並很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之病減輕,口不渴,舌不幹,能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之病衰退,陰囊鬆緩,少腹部的拘急也會減輕。這時大邪之氣已經消退,疾病也就痊愈了。

黃帝問:如何治療?

岐伯說:對病變所在的髒腑和經脈,分別通調,疾病就會逐漸衰退而痊愈。治療這類病的原則是,發病不到三天,邪氣仍在陽表的,可用發汗法疏散病邪;發病已滿三天,邪氣已經深入陰裏的,用瀉法瀉除病邪,疾病即可痊愈。

黃帝問:熱病已經痊愈,卻經常會有餘熱滯留的情況,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之所以會出現餘熱遺留不退的情況,是因為發熱嚴重時勉強進食.在病勢減退但仍有邪熱蘊藏在體內時,如強讓病人吃東兩,就會因為飲食不能消化而生熱,此熱與殘留的餘熱相互迫近,兩熱相合,重新發熱,就會出現餘熱不盡的情況。

黃帝說:很好。餘熱遺留該怎樣治療?

岐伯說:應當診察疾病的虛實,或用補法或用瀉法,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就能治愈。

黃帝說:患熱病有什麽禁忌嗎?

岐伯說:熱勢稍微減輕時,如果進食肉類食物,熱病會複發;如果吃得過多,會使餘熱遺留,這都是熱病病人應當注意的。

黃帝說:表裏兩經同時受邪的兩感症病人,發病的經脈和症狀是怎樣的?

岐伯說:陰陽表裏兩經同時感受寒邪後,第一天,太陽和少陰兩經同時發病,表現為頭痛、口幹、心中煩悶;第二天,陽明和太陰兩經同時發病,症狀是身體發熱、胡言亂語、腹部脹滿、不想進食;第三天,少陽和厥陰兩經同時發病,症狀是耳聾、陰囊收縮、四肢發冷。假如病情發展至水漿不能飲入、神誌昏迷、不省人事的地步時,到第六天就會死亡。

黃帝說:當疾病發展到五髒已傷,六腑不通,榮衛氣血不行的程度時,也要在三天以後才能死亡,這是為什麽?

岐伯說:陽明經是十二經之長,這個經脈多氣多血,所以感受病邪後.容易使人心神迷亂。而三天過後,陽明的氣血才會耗盡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