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黃帝問: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裏,是脾胃所屬的經脈,可為什麽它們所發生的疾病不同呢?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屬陰經,足陽明胃經屬陽經,兩經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時的虛實順逆也不同,病或從內生,或從外入,發病原因各有不同,因此病名不同。

黃帝說:我想聽您講說一下它們之間不同的情況。

岐伯說:人體內的陽氣好像天之氣一樣,主要衛護於外;人體的陰氣好像地之氣,主要營養於內。所以陽氣性剛多實,陰氣性柔易虛。當賊風虛邪損傷人體時,衛護於外部的陽氣最先受到侵害;飲食不節製,起居無規律時,則營養於內的陰氣最先遭受損傷。

陽分感受病邪,常常會傳人六腑;陰分感受病邪,往往會傳人五髒。病邪傳人六腑後,會出現身體發熱不能安穩入睡、氣上逆而喘息急促的症狀;病邪進入五髒,會出現脘腹脹滿、胸膈閉塞不通、大便泄瀉不止的症狀,時間長了會發展成腸澼病。喉是主管呼吸的,與天之氣相通;咽是主管吞咽食物的,與地之氣相連。陽經容易被風邪侵襲,陰經容易被濕邪侵襲。手足三陰經的經脈之氣,從足部上行到達頭部,再向下順著手臂到達指尖;手足三陽經的經脈之氣,從手部向上運行至頭部,再向下運行到達足部。所以說,陽經的病邪,先上行到達極點後,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下行到達極點後,再向上行。因此,外感風邪,多在上部;外中濕邪,多在下部。

黃帝問:脾有病會致使四肢的功能喪失,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四肢需要胃氣來充養,但是胃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經脈,需要經過脾的運化,水穀精液才能輸送到四肢。現在脾有了疾病,不能輸送胃的水穀精液,四肢因得不到水穀精氣,經脈之氣就會逐漸衰弱,經脈不通,筋骨肌肉也得不到營養,四肢功能就喪失了。

黃帝問:為什麽脾不能主旺一個季節?

岐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管中央,分旺於四時長養四髒,寄治於四季之末各十八天,昕以脾不單獨主旺一個季節。因為脾髒的功能是運化胃土的水穀精氣,這就像天地滋養萬物一樣,一時也不能缺少。所以它能從上到下,從頭到足,把水穀精氣輸送給全身各部分,而不專主一個季節。

黃帝說:脾和胃隻有一膜相連,而脾能為胃運化津液,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屬於三陰經,它的經脈貫通到胃,連屬於脾,挾著咽喉,所以脾能把胃中的水穀精氣傳送到手足三陰經;足陽明胃經是脾經之表,是為五髒六腑提供營養的地方,所以胃也能把太陰之氣輸送到手足三陽經。五髒六腑都是通過脾而承受胃氣,因此脾能為胃運化津液。如果四肢沒有水穀經氣的充養,經氣就會越來越衰弱,經脈就會不暢通,筋骨肌肉就會得不到營養,四肢功能也就會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