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我聽說古代治病,隻需轉移病人的精神,並改變病人氣機的運行,用“祝由”的方法就能使病痊愈。而現在治病,內服藥物,外施針石,還未必能治好,這是為什麽呢?

岐伯說:古代人穴居野外,生活在飛禽走獸間,天氣冷了,就活動身體來抵抗嚴寒,酷暑到了,就到陰涼之處避暑,內在的精神上沒有眷戀思慕的情誌牽掛,外在的形體上沒有四處求官奔波勞累之苦,生活在安閑清淨、不貪名、不奪利、精神內守的境界中,外邪因此很難侵入體內,所以不用內服藥物,也不用外施針石。一旦發生疾病,隻需轉移病人的精神並改變其氣機的運行,用“祝由”之法就能把病治好。

現在的人們則不一樣了,在內遭受憂愁思慮的牽累,在外遭受疲憊勞役之苦,不能順應四時時令的變化,又常常違背寒暑養生的原則,經常受虛邪賊風的侵犯,正氣衰竭,外邪則趁機侵入,在內深入五髒骨髓,在外損傷孔竅肌膚,這樣,病勢輕的會發展成重病,病勢重的會死亡,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治愈了。

黃帝說:說得好!我想在為病人治病時,能察出病人的死生,明辨疾病的疑似,如果掌握了這個要領,心中就像有日月照耀一樣明朗,你能把這種診法說給我聽嗎?

岐伯說:望色和切脈的方法,遠古帝王十分看重,這是先師教授給我的。

上古時候有個叫僦貸季的名醫,他探求望色和切脈之道,通曉陰陽變化的道理,並把色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四時、八風、六合相配合,應用這些自然現象的正常規律和異常變化來綜合研究聲色,觀察它的奧妙,了解要領。而您想知道的要領,其實就是辨察麵色和脈息。麵部的氣色猶如太陽一樣,有陰有晴,脈息則猶如月亮一樣,有盈有虧,能從四時陰陽的變化來掌握色、脈的變化,正是診病的重要關鍵。

麵部氣色的變化是跟四時的脈象變化相應合的,這受到了上古帝王的高度重視,因為它是符合自然界規律的。如果能懂得這個道理,心領神會,就能運用無窮,知道如何使病人規避死亡達到安全,健康長壽。您若能做到這點,就會被人們奉為“聖王”。

中古時期的醫生,在疾病初發時就能及時治療,首先服中藥湯劑十天,驅逐“八風”“五痹”之邪。假如十天後不能痊愈,再根據病情,配合使用草藥,使其互相佐助。醫生能掌握疾病的根本和表症,標本兼治,因此邪氣被製伏,疾病被治愈了。

可是後世的醫生就不同了,他們診治疾病時不能以四時的陰陽變化為依據,不懂陰陽變化與色、脈的關係,不能辨識病情的順逆,等疾病已經形成時,才用微針從外部治療,用湯液從內部治療。這些醫術粗淺、草率莽撞的醫生,自以為這樣做能夠治愈疾病,可結果不但不能治愈舊疾,反倒因治療失誤而又添新病。

黃帝說:我想聽聽臨症診治的要領。

岐伯說:診治疾病最重要的是不能在望色和切脈上出錯,隻有熟練掌握望色和切脈的技術,才不會被疾病的假象迷惑,這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法則。醫生如果不能掌握望色和切脈的方法,就不能正確診斷疾病的順逆,在治療時就有可能倒行逆施,使病者陷入危險。這就好像治國時施法不得當,則國家必亡!所以,現世的醫生一定要盡快丟掉舊知識,研究望色和切脈的新學問,積極創新,隻有這樣才能趕超遠古真人。

黃帝說:我從你那裏聽到了這些重要道理,你所說的診斷疾病的關鍵是注重色、脈,這個我已經明白了。

岐伯說:診治疾病還有一個關鍵。

黃帝問:是什麽呢?

岐伯說:這個關鍵就是問診。

黃帝問:怎麽去做呢?

岐伯說:選擇環境安靜的地方,關門閉戶,耐心細致地詢問病情,但一定不要讓病人有任何疑慮,要使其暢所欲言,以了解詳情。經過問診後,還要參考病人的色、脈,若病人麵色潤澤,脈象平和,就是得神,則預後良好;若病人麵色無華,脈逆四時,言語模糊,就是失神,則預後不良。

黃帝說:說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