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是古代羅馬一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英雄的起義軍在傑出的領袖、卓越的軍事統帥——斯巴達克領導下,屢敗羅馬軍隊,在意大利縱橫馳騁,所向披靡,沉重地打擊了不可一世的羅馬奴隸主統治階級,譜寫出古代世界被壓迫階級爭取解放的光輝篇章。起義前夜

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1世紀70年代,此時正值羅馬雄踞地中海,奴隸製充分發展之時。然而,羅馬疆域之廣闊,奴隸製經濟之繁榮,完全建築在對內壓迫剝削奴隸,對外張掠奪,奴役弱小國家與民族的基礎之上,其結果,勢必導致奴隸起而反抗,勢必引起被征服的國家與民族奮起鬥爭。

早在斯巴達克起義前,地中海沿岸地區奴隸起義的怒濤洶湧澎湃,一浪高過一浪。據李維等古典作家所記,公元前198年,拉丁地區的奴隸曾醞釀起義,計劃占領奧斯提亞、諾爾巴和薩爾澤伊c因叛徒泄密,起義失敗,被處死者達500餘眾,被俘者皆夾上4公斤半的足枷;公元前196年,伊達拉裏亞地區的奴隸起義,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競使羅馬動用整整一個軍團;公元185年,阿普裏亞地區牧奴起義,經羅馬大法官調查,起義者達7000餘人;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04年,西西裏島曾先後爆發兩次奴隸大起義。在第一次西西裏奴隸起義期間,奴隸們曾組成一支20萬人的大軍,並控製該島的大部分地區,還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新敘利亞王國”。在第二次起義期間,起義軍也曾在短期內占領該島的大部分地區。在西西裏起義的同時,意大利半島的明圖倫、西努耶薩、努塞利亞、小亞細亞的帕加馬都曾爆發奴隸起義。公元前104年,卡普亞郊區還曾爆發3000角鬥奴的起義。上述起義成為斯巴達克起義的先導。

斯巴達克起義前,地中海沿岸地區的被羅馬征服的國家與民族爭取獨立的鬥爭,如滾滾洪流猛烈地衝擊征服者的堤壩。在羅馬的西方,塞爾托裏烏斯成功地領導了西班牙各部族的起義,宣告了西班牙的獨立;在羅馬的東方,小亞細亞和希臘城市為擺脫羅馬的控製,全力支持本都王米特裏達梯斯六世同羅馬交戰。塞爾托裏烏斯與米特裏達梯斯六世的結盟,使羅馬完全陷入被東西夾攻的窘境。

此外,共和末期統治階級內部民主派與貴族派的“內戰”,意大利居民為爭奪公民權所發動的“同盟者戰爭”,農業的連年歉收,海盜的猖獗活動,這一切使得意大利本土兵連禍結,羅馬人坐臥不安,一籌莫展。

斯巴達克正是在羅馬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內外交困的背景下,率領奴隸大眾登上了曆史舞台。

暴動成功

關於斯巴達克起義,約有30多位古典作家曾予記述,但保存至今隻有普魯塔克、阿庇安的概述和薩留斯特、福洛茹斯、阿羅修斯、李維等人所記的片段,有些情節眾說紛紜;至於斯巴達克本人的生平事跡,古典作家更少提及。綜合各家的說法,我們隻能素描這一偉大戰爭的悲壯曆程。

斯巴達克乃色雷斯人。公元前80年,他在色雷斯反對羅馬征服的戰爭中不幸被俘:初在羅馬輔助部隊中服役,後因多次逃亡,被賣為奴。由於斯巴達克魁梧英俊、臂力過人,卡普亞一所訓練角鬥士的學校將其買下做角鬥奴。角鬥奴遭受著非人待遇,羅馬人以其互相殘殺作為娛樂的暴行,激起斯巴達克及其同伴們的無比憤慨。斯巴達克決計率領同伴逃出牢籠。他啟迪眾角鬥士: “與其以生命在劇場裏冒險,不如為自由而去擔當哪怕最大的風險”。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200名角鬥奴決意暴動:不幸.事泄。斯巴達克當機立斷,提前行動,於公元前73年春末率70餘名角鬥奴,手持廚房的刀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死衛兵,逃出城市,躲進了附近的維蘇威深山:起義者推選斯巴達克為首領,高盧人克利克蘇斯和日耳曼人恩諾馬烏斯為副將,成立了斯巴達克起義軍。

起義軍於維蘇威紮寨之初,並未引起羅馬元老院的注意,因為奴隸逃亡在羅馬已成司空見慣之事,何況元老院正苦於內憂外患,無暇顧及鎮壓起義力量。起義軍因利乘便,積聚力量,在短短幾個月裏,不僅繳獲了當地駐軍的大量武器,而且還從附近莊園、城市補充了大批給養。由於此時起義軍紀律嚴明,深得奴隸與貧民的歡迎和支持,隊伍迅速壯大起來。據公元2世紀作家福洛茹斯報道,起義軍很快發展到l萬多人。

節節勝利

起義軍活動範圍日益擴大,使愈來愈多的奴隸主惶恐不安。元老院決定迅速翦滅斯巴達克軍,於是在公元前72年春派行政長官克勞狄烏斯前去征剿。克勞狄烏斯率領3000兵馬抵達維蘇威山後,立即切斷了起義軍的退路,將起義軍圍困在懸崖峭壁之上,妄圖迫降。然而,困難見巧,起義軍隨時製宜,用山上野葡萄藤編成繩梯,然後沿繩下到山腳,繞至敵後,突襲敵人,出奇製勝。維蘇威一役打擊了羅馬官軍的囂張氣焰,提高了起義軍的士氣,顯示了斯巴達克的軍事才能,起義軍名聲大震。斯巴達克深謀遠慮,因勢利導,擴建武裝。起義軍吸收了前來投奔的坎佩尼亞地區的奴隸和破產的農牧民,將軍隊整編成投槍兵、主力兵、後備兵和騎兵。

同年秋,斯巴達克大軍浩浩****從坎佩尼亞向亞得裏亞海挺進。元老院聞訊,惶惶然派行政長官瓦裏尼烏斯率領臨時湊集的兩個雜牌軍團約12 000人前去阻截。斯巴達克針對瓦裏尼烏斯采用的分進合圍戰術,運籌帷幄,製定出擇敵薄弱環節,集中精兵逐個擊破的方針。交戰伊始,斯巴達克的精兵殺向瓦裏尼烏斯副將傅利烏斯的2000人馬,迅速取勝,繼而回轉旆旗殺向前來增援的瓦裏尼烏斯的另一副將科辛紐斯軍。科辛紐斯全軍潰敗,其本人葬身沙場。瓦裏尼烏斯見此情景,旋即改變戰術,收縮兵力,將起義軍逼至一荒無人煙、崎嶇難行的山區角落。瓦裏尼烏斯還令戰士在起義軍前方修壘挖塹,紮營下寨,企圖困死起義軍。此時起義軍因連續作戰,人人力盡筋疲,兵器損耗甚巨,加之糧食殆盡,氣候變冷,形勢十分危急。盡管如此,起義軍臨危不懼, “寧肯死於刀劍,也不死於饑餓”,積極籌劃突圍。斯巴達克意識到敵強己弱,強攻必敗,於是巧施計謀。在一個夜間讓戰士和平素一樣在營地點起篝火,然後偷偷地將死屍綁在營門木柱之上,迷敵眼目。起義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沿著瓦裏尼烏斯認為無法通行的山路,迅速突圍出去。翌日,瓦裏尼烏斯方知中計,氣急敗壞地率領兵馬追擊。起義軍擇有利地形,設下埋伏,待敵出現,呐喊衝來,敵措手不及,潰不成軍,瓦裏尼烏斯本人也險些被俘。羅馬元老院本想讓瓦裏尼烏斯挽回維蘇威敗局,以壯軍威,結果卻適得其反,損將折兵。

起義軍的節節勝利,大滅了元老院的威風。用普魯塔克的話說:“現在,斯巴達克是偉大而又威嚴可怕,羅馬元老院憂慮的已不僅僅是奴隸暴動的不體麵的恥辱,它懼怕斯巴達克了,並且意識到處境的危險。”阿庇安說: “此後,聚集在斯巴達克周圍的人數更多,達到7萬人。”起義軍占領了意大利南部許多城市,自由地馳騁在坎佩尼亞、盧卡尼亞、阿普裏亞的大地上。

內部分裂

就在大敗瓦裏尼烏斯後,起義軍領袖在戰略上產生了分歧。斯巴達克主張隊伍立即北上,盡快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境,而克利克蘇斯堅持起義軍留在意大利與羅馬人鬥爭到底。領袖間“由於彼此爭執行動的計劃,幾乎把事情弄到嘩變的地步”,最終克利克蘇斯與斯巴達克分道揚鑣,起義軍不幸分裂。

為什麽斯巴達克與克利克蘇斯在戰略上意見不一呢?因史料欠缺,學者們看法不一。主要有兩說。其一是起義軍內部民族複雜說。持此說者認為,斯巴達克屬色雷斯族,而副將克利克蘇斯和恩諾馬烏斯屬高盧和日耳曼族。斯巴達克代表了包括色雷斯在內的希臘人的利益,而克利克蘇斯代表了與希臘人有嫌隙的高盧一日耳曼人的利益。由於領袖們陷於本民族的狹隘利益不能自拔,必然在戰略上難以一致。其二是起義軍內部各階層利益不一說。持此說者認為,起義軍內部既有外籍奴隸和意大利本土奴隸,還有意大利破產的農牧民和早已定居在意大利的高盧一日耳曼人以及羅馬逃兵。由於各階層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起義的目的也不同:外籍奴隸渴望返回祖國,獲得自由;本土奴隸渴望在意大利成為自由民;破產的農牧民和早已定居在意大利的高盧一日耳曼人以及羅馬逃兵希冀得到土地。斯巴達克隻想滿足外籍奴隸的要求,而克利克蘇斯一心維護意大利人和定居於意大利人的利益,因此必然產生戰略上的分歧。

起義軍內部固然民族複雜,但在同羅馬鬥爭的問題上,民族間的矛盾早已降到次要地位。我們從現存的有關斯巴達克起義的史料中,既看不到各民族間存在什麽隔閡,又看不到各民族間采取過什麽敵對行動,反而卻能看到當克利克蘇斯率領3萬戰士離開主力遭羅馬軍圍困之時,斯巴達克聞訊前去救援的動人情景。就是在起義軍分裂後,無論斯巴達克的部下,還是克利克蘇斯的部下仍舊由多民族組成。可見,起義軍內部民族的駁雜並非導致戰略分歧的原因。起義軍內部各階層的不同動機和目的,才是產生戰略分歧的基礎和釀成分裂的重要因素。

起義軍的分裂不僅削弱了軍力,渙散了軍心,而且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同年冬,元老院派兩執政官林圖魯斯和格裏烏斯圍堵起義軍。在阿普裏亞的加爾於諾山附近,克利克蘇斯軍與格裏烏斯軍遭遇。克利克蘇斯及其部下雖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一敗如水,克利克蘇斯及其軍隊三分之二的戰士英勇獻身,餘眾突圍北上,重歸前來援救的斯巴達克軍。恩諾馬烏斯大約在此之前也已犧牲。

北戰南征

斯巴達克率領全軍按原計劃向東南迂回,準備穿越亞平寧山脈北上,打開通向阿爾卑斯山的道路。斯巴達克命令部下燒掉所有無用的東西,殺死所有的戰俘,屠宰馱獸,輕裝前進。一路上,前有林圖魯斯在翁布裏亞集結的幾萬大軍的堵擊,後有進入薩姆尼烏姆山區,準備切斷起義軍退路的格裏烏斯大軍的尾追,起義軍處於被前後夾攻的被動局麵。斯巴達克不愧為天才的軍事領袖,他率領隊伍機智靈活地在亞平寧山脈活動,很快甩掉了尾追之敵。然後,起義軍集中全力猛攻林圖魯斯的陣地,陸續挫敗林圖魯斯的幾員副將,粉碎了林圖魯斯的軍事計劃。接著起義軍旌旗回轉,撲向尾追的格裏烏斯軍,格裏烏斯軍招架不住,一敗塗地。起義軍終於擺脫了被動局麵。慶功之時,斯巴達克強迫300羅馬戰俘進行角鬥表演,用以祭奠戰友克利克蘇斯的“亡靈”。爾後,起義軍進行了短期的休整、擴充。據阿庇安說,此時起義軍已達12萬人。

整編後,起義軍沿著亞得裏亞海岸向北挺進。經20天急行軍,隊伍進入了山南高盧。山南高盧總督卡西烏斯企圖憑借穆提那的堅固防線和手中的一萬精兵進行攔阻,起義軍勢如破竹夾攻敵軍,迅速攻克穆提那城。

過了穆提那,起義軍朝思暮想的阿爾卑斯山展現在他們的眼前。此刻再沒有敵人的阻截,隻要翻過高山,就能回到各自的國家,北上的計劃即將實現了。

可是,起義軍突然改變出境計劃,燒毀了一切多餘物資,殺掉了多餘的馬匹,急轉回師,揮戈南下。

起義軍為何改變原定計劃?因史書對此無任何記載,故學者們作出種種推測。歸結起來,大體有以下三種看法。其一,阿爾卑斯山高路險,雪窖冰天,12萬大軍通過,存在重重困難,況且起義軍在意大利北部又得不到當地農民支持,隻好南下,另找出境之路。其二,隨著起義軍北征的節節勝利,戰士們戰勝羅馬的信心已愈來愈強。到了阿爾卑斯山後,戰士們認為自己的力量足以進攻羅馬,因此強烈要求斯巴達克改變原定計劃,率領他們直搗羅馬。斯巴達克此時或已喪失對部下的控製,或為顧全大局,防止起義軍再次分裂,因此順從眾意,回師南下。其三,起義軍出自階級的情感,不忍心丟下仍然呻吟在皮鞭下的奴隸弟兄而離去,為了解救苦難的弟兄,他們掉轉矛頭向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奴隸主進攻。

其實,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條件對於斯巴達克來說早已了如指掌,至於起義軍出自階級情感而放棄出境計劃更難以令人信服。因為奴隸還不具備把解放本階級作為己任的覺悟,更何況從任何史料中,找不到一點根據。奴隸起義隻是為了爭得個人的解放。當他們感到在羅馬難以達到目的之時,自然想到出境獲得自由;而一旦他們感到自己有能力在意大利贏得自由之時,原來的想法動搖了,更何況他們在意大利生活了多年,焉知出境以後之禍福?北上的勝利,增強了他們在意大利求得自由的信心和勇氣。

起義軍南下途中,在皮凱努姆再遇林圖魯斯和格裏烏斯聯軍堵截。經一場激戰,羅馬軍隊丟盔卸甲,轍亂旗靡。起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南推進。元老院擔心起義軍直搗羅馬,立即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其惶恐之狀,不亞於當年漢尼拔叩羅馬城門,甚至在選舉下年度行政長官之時,貴族競無人敢充任候選人。元老院費盡周折,直至最後才選定克拉蘇統率林圖魯斯和格裏烏斯兩執政官的軍隊和新補充的六個軍團。克拉蘇為保住羅馬,率軍迅速抵達羅馬以東的皮凱努姆地區,扼守通向首都的咽喉之路。但是,也許是因為斯巴達克感到進攻羅馬的時機尚不成熟,準備去西西裏聯合那裏的奴隸;也許是因為起義軍中許多戰士無視斯巴達克的教育,屢犯群眾紀律,促使斯巴達克恢複將隊伍帶出意大利的計劃了;也許是起義軍故作進攻羅馬之狀,以調敵軍,掃清南下障礙,總之,起義軍拋開了羅馬,快馬加鞭直指半島南端。

克拉蘇聞訊急令副將穆米烏斯率領兩個軍團跟蹤,拖住起義軍。而穆米烏斯利令智昏,求戰心切。斯巴達克抓住了穆米烏斯的弱點,在亞平寧峽穀與穆米烏斯公開交戰,一舉粉碎敵軍,殲敵7000餘人。之後,起義軍飛速穿過薩姆尼烏姆地區、盧卡尼亞腹地,向南部海濱挺進。克拉蘇為挽回敗局,竟然恢複古老的“什一抽殺律”,整飭軍紀,頓時4000兵士表生?與此同時,元老院為盡快消滅心中之患,采取措施,將克拉蘇兵力增至10萬餘人。

起義軍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終於到達了墨西拿海峽,準備渡海去西西裏島。為了解決運輸問題,起義軍曾與西西裏海盜達成協議,租用船隻,但是由於西西裏總督維裏斯收買了海盜,結果起義軍上當受騙,船隻落空。斯巴達克曾試圖以木筏強渡,但因水勢凶猛,風浪太大,渡海不成。南下出境的計劃徹底破產。斯巴達克不得不率軍北上。可是陰險狡猾的克拉蘇為了將起義軍困死在半島南端,早已下令士兵在布魯提伊半島的最狹窄地帶挖出深與寬各4公尺半,長50公裏的深溝,並在溝邊築起土牆堤壩。起義軍三麵臨海,一麵受敵,陷於進退維穀的境地。

頑強不屈

自公元前72年底,羅馬的形勢發生急劇的變化。西線龐培戰勝了塞爾托裏烏斯軍隊,東線盧庫魯斯擊退了米特裏達梯斯六世和北方部族的進攻,三年嚴重的糧荒也已結束,現在元老院可以調回主力部隊鎮壓奴隸的暴動了。於是元老院令盧庫魯斯和龐培班師回國,配合克拉蘇作戰,形勢對起義軍更加不利了。

斯巴達克聞訊羅馬主力大軍將至,意識到處境的危險,乃提出與克拉蘇談判,遭克拉蘇斷然拒絕。起義軍向克拉蘇的防線發起一次又一次的衝鋒,但接連失利,損失1萬多人。此時已屆隆冬,起義軍給養耗盡,如不能衝破封鎖,就等於坐守待斃。斯巴達克並不氣餒,積極尋找進攻時機。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當起義軍的騎兵隊伍從半島南端集結到主力部隊的地點時,斯巴達克立即製訂出新的突圍方案。他率領三分之一的步兵,巧妙地用樹枝、柴草、泥土和敵人的死屍填平一段壕塹,在騎兵的掩護下,火速越過防線。不久其餘的人也衝了出去:至此,克拉蘇以“布魯提伊陷阱”困死起義軍的計劃成了南柯一夢。克拉蘇擔心起義軍進攻防備虛弱的羅馬,旋即寫信給元老院,請求速調盧庫魯斯和龐培前來支援。

起義軍進入盧卡尼亞後,斯巴達克決計將隊伍帶到布隆迪西烏姆港,從那裏東渡亞得裏亞海出境。但是,部下康尼格斯和卡斯都斯反對此種決定並公然帶領12 300人脫離主力,結果在魯幹湖畔被克拉蘇全殲,康尼格斯和卡斯都斯皆壯烈犧牲。斯巴達克聞聽噩耗,預感到局勢的嚴重,立即率領主力撤退至伯特利亞山中。克拉蘇副將坤圖斯和財務官斯科洛見此情景,誤以為起義軍敗退,旋即率6萬大軍尾追。斯巴達克誘敵至卡魯恩特河穀,憑借山地的有利地形,一舉擊潰敵軍,羅馬軍喪生1萬餘眾,斯科洛卻身負重傷,險些被俘c之後,起義軍急速向布隆迪西烏姆進發。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料到,此時盧庫魯斯已從小亞返回,搶先占領了布隆迪西烏姆港,截斷了起義軍的去路。

起義軍的處境顯得越發艱難,前有盧庫魯斯攔截,後有克拉蘇追趕,側麵龐培軍正步步進逼。斯巴達克深知奪取布隆迪西烏姆已不可能,於是果斷決定避開羅馬主力,回師迎戰克拉蘇。好大喜功的克拉蘇仿佛預感到同奴隸的戰爭即將結束,害怕盧庫魯斯分享戰功,也急於同斯巴達克交戰。公元前71年春,一場決定起義軍生死存亡的鏖戰,終於在阿普裏亞境內拉開了戰幕。

斯巴達克麵對排成長長戰鬥行列、威武雄壯的戰士們,莊嚴地宰馬宣誓,表達了全軍與羅馬官軍決一死戰的決心。誓畢,斯巴達克率領全軍戰士殺向敵群。戰事異常殘酷,從清晨直殺到黃昏,戰場上死傷枕藉,血流成河。斯巴達克不愧為起義軍的傑出領袖,始終臨危不懼,衝殺在前,尋找仇敵克拉蘇決戰;起義軍不愧為威武不屈的隊伍,戰士們置生死於度外,頑強地抗擊12萬羅馬官軍的圍攻。由於眾寡懸殊,起義軍愈來愈力不從心,被迫分散突圍,以求保存力量。但是,就在這關鍵時刻,斯巴達克的大腿不幸被羅馬一百夫長佛裏克斯的投槍刺傷,他翻身落馬,被敵人團團包圍。斯巴達克麵對群敵,毫不懼色,他像一頭憤怒的雄獅,一手舉盾,一手揮劍,屈膝不停地還擊,英勇地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斯巴達克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使奴隸主的史學家也為之感歎。福洛茹斯寫道: “斯巴達克本人,以驚人的勇敢,戰鬥在隊伍的最前列,他犧牲了,隻有一個偉大的統帥才具有這種精神。”

斯巴達克犧牲後,戰事急劇惡化,絕大多數戰士光榮獻身。根據李維和阿羅修斯報道,起義軍陣亡了6萬人。突圍出去的戰士,雖躲進深山老林,但經克拉蘇圍剿,6000人又不幸被俘。根據阿庇安報道,嗜殺成性的克拉蘇,將這6000人殘忍地釘死在從卡普亞至羅馬城沿途的十字架上。

斯巴達克主力失敗後,起義軍餘部仍舊在各地堅持鬥爭。在伊達拉裏亞地區,一支5000人的隊伍戰鬥了將近一年。公元前70年,當隊伍向東南轉移時,不幸與從西班牙返回的龐培軍遭遇,全部陣亡。在意大利半島的南部地區,另一支起義軍餘部以杜利城為基地與羅馬進行了約10年之久的鬥爭。據記載,直至公元前62年,元老院還令奧古斯都的父親前去鎮壓。

萬古流芳

在奴隸社會中,任何一次奴隸起義無不因曆史和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導致失敗的結局,其根源出於奴隸階級本身不是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的代表。斯巴達克起義敗因亦然。這次波瀾壯闊的奴隸起義盡管人數之多,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在古代十分罕見,但是由於起義適逢羅馬奴隸製蓬勃發展,共和政體向軍事獨裁的帝製過渡之時,因此客觀上促使奴隸製度消滅的曆史條件尚不成熟,奴隸主階級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麵擁有強大的實力。在起義的整個過程中,起義軍沒有像西西裏奴隸起義軍那樣,以推翻羅馬奴隸主階級專政,建立自己的新政權為目的,因此自始至終缺乏明確的鬥爭綱領和遠大的鬥爭目標,缺乏主動進擊的路線。

此外,當時的羅馬自由人一向鄙視奴隸,尤其是農業奴隸。甚至破產的小農把自己的失地原因錯誤地歸咎於奴隸身上,因此奴隸和自由民對抗情緒較大。這種情況不能不反映到起義軍內部中來。它明顯地表現為起義軍成員因各自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對起義的目的和要求也不相同。奴隸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破產農民則為獲得土地進行鬥爭,由於二者利益的差別,不可能結成牢固的聯盟。斯巴達克代表了起義隊伍中奴隸的利益,他的三次大的軍事行動旨在把奴隸帶出意大利爭得解放;克利克蘇斯代表了起義隊伍中破產農民的利益,他為了奪得土地,脫離主力,向羅馬統治者進攻。由於領袖間意見不一致,行動不能統一,因此隊伍中始終產生不出一個能夠反映內部各階層利益並領導各階層戰鬥的領導核心,使起義軍長期處於渙散狀態。這不僅導致組織上的分裂,而且也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釀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然而斯巴達克起義的功績絕不因它的失敗而泯滅,它對羅馬社會的政治、經濟、國事等方麵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受到沉重打擊的羅馬統治階級開始認識到,現有的共和體製已完全不適應鎮壓奴隸和維護統治之需要,因此,一個新的作為奴隸主階級聯合的軍事獨裁帝國的降生已勢所必然,可見斯巴達克起義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共和向帝製過渡的步伐。此外,奴隸主階級也認識到,舊有的剝削奴隸的方式,隻能激起奴隸的不滿與反抗,因此,他們不得不較多地采用隸農製剝削形式,盡量購買不同種族的奴隸,更多地使用家生奴隸,開始允許一些奴隸成家,生育子女。

多少世紀以來,斯巴達克起義的光輝壯舉,贏得了後人的高度讚揚並世世代代經久不衰地廣為傳頌。這次起義已成為鼓舞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抗反動勢力的強大力量。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曾熱情讚頌斯巴達克.馬克思稱讚他為“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讚譽說: “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傑出的英雄”。偉大的斯巴達克起義的英勇事跡永存史冊,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