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紀史 羅馬平民和貴族的矛盾

按照一般說法,羅馬貴族和平民等級之分開始於王政時代,這種等級劃分萌發於社會分工的需要,而後又和羅馬社會經濟發展引起財產分化、早期羅馬侵略擴張以及吸收外來移民有關,經曆了長期複雜的形成過程。

貴族來源於早期羅馬公社各氏族部落中的顯貴世家。相傳早在羅慕路斯時代,已從拉丁世家中選拔出100個“賢能者”組成元老院,後來又不斷吸收兼並而來的部落顯貴補充元老院,據說從合並的薩賓人和隨同老塔克文遷居羅馬的伊達拉裏亞人之中,先後各增補了100人進入元老院;這些選人元老院的人尊稱為“元老”或“父老”,他們的家族和後代就被稱為“父族”或“貴族”。文獻記載王政時代組成早期羅馬公社的三部落各有一百元老,共300元老組成元老院,這些數字如此整齊當然並不可靠,但在當時逐漸產生了元老貴族則是完全可信的。

平民不但人數眾多,而且來源比貴族更為複雜。平民來自上述部落中的非顯貴世家、脫離保護關係的依附民、零散遷居羅馬的外邦人以及較後被羅馬征服的拉丁部落居民。起初,這些平民都包括在庫裏亞組織之內,享有羅馬公社成員的權利。後來,由於羅馬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邦人移居羅馬,同時也由於羅馬不斷進行擴張,地域範圍逐步擴大,人口日益增多,因此,很難再把人們都編人三個氏族部落之內,隻得把一部分居民排除在氏族組織以外。這些由於各種原因成批遷來的居民,主要居住在羅馬外部諸山如阿芬丁等地區,大多從事工商業活動,他們可能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氏族組織和宗教信仰。這些稍後遷入羅馬的大批居民構成了平民的主體。前此已編入庫裏亞的平民,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所分化,其中有些可能由於保護關係而成為貴族的依附民,另一些則與新來的平民會合在一起,形成平民等級:

王政時代羅馬社會已發生嚴重分化。貴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在政治、軍事和宗教方麵享受特權,把持各種公職,掌握國家權力。而平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低下,他們的權利則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平民雖然享有作為私法權的通婚權和財產權,但在實際上卻受到種種限製、平民有產者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參軍服役,可是不能進入元老院和擔任國家其他要職。城市平民中隻有少數人由於經營工商業發財致富,大多數人生活比較困難,甚至處於貧困境地。鄉村中的平民缺少土地以至沒有土地。窮困的平民向貴族租佃土地,借貸財物,受著貴族的壓榨和盤剝,甚至遭受貴族的奴役。

盡管如此,在王政時代由於貴族和平民等級劃分剛剛產生,兩個等級之間界限還不十分嚴格和分明,他們雖然存在矛盾,但尚未發展到嚴格對立的地步。另外,王政後期伊達拉裏亞人入主羅馬,伊達拉裏亞王采取一係列政策措施,籠絡平民,壓製打擊貴族勢力,以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據說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實行改革,不分貴族和平民,將全體羅馬居民根據財產資格劃分等級並確定其相適的權利和義務,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有產者的地位;他還把貴族霸占的公有地分給平民。高傲者塔克文壓製和打擊元老貴族,處死了一些元老貴族,以至於元老院出現空額也不增補。這些措施鉗製了貴族勢力的發展,起到了暫時延緩等級矛盾發展的作用。

然而,在公元前510-前509年推翻王政和建立共和國以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與鬥爭日益尖銳起來。貴族直接掌握政權後,力圖鞏固自己的特權,擴大政治和經濟方麵的勢力,同時,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地位,在內部實行聯姻,封閉起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完全排他性的等級。這樣,貴族和平民等級界限森嚴,涇渭分明,他們在政治和社會方麵的權利不平等,必然導致這兩個等級發生衝突。另一方麵,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平民的處境更加惡化了。他們在政治上繼續受到貴族的壓迫,在經濟上也日漸貧困化。由於共和國早期工商業的衰落,一部分原先經營工商業活動的平民不得不轉向農牧業生產,加上人口增加,少地和無地的平民數目急劇增加起來。雖然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兼並而來大片公有地,但大部分被貴族所侵占,平民很少分得土地。同時,連年的戰爭也加重了平民的兵役和捐稅的負擔,加之敵人**鄉村田地,以及遭受天災人禍,往往造成平民負債累累,家破人亡。貧苦的平民有些投靠貴族,充當依附民;有些則向貴族借貸錢糧,維持生計。但在當時高利貸盛行,利息很高。又按債務習慣法,借債須以債務人及其家屬的人身為抵押,到期不能償還,債主有權拘禁抵債者,強使他們充當債務奴隸,甚至出賣到國外。因此,平民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困苦境地,在經濟上圍繞著爭取土地和取消債務奴役製問題展開鬥爭。同時在政治上,平民也強烈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保障人身自由和合法權益,特別是富有平民要求享受與貴族平等的權利,參與政權,結束貴族獨攬大權的局麵。高盧人入侵羅馬

公元前4世紀初,羅馬突然遭到高盧人即凱爾特人的侵襲。凱爾特人,羅馬人稱之為高盧人(意即“好鬥者”),是一個很大的部落群,原居住在西歐和中歐的廣大地區。公元前5世紀末,它們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占領了波河平原。高盧人以畜牧業為主,農業居次要地位,以掠奪戰利品為目的的軍事遠征,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他們使用的武器是兩麵帶刃的長劍、匕首和梭鏢。高盧人占領波河平原以後,由此向南推進,占領了翁布裏亞。公元前391年,數萬高盧部落在首領布倫努斯率領下攻進伊達拉裏亞,並包圍北伊達拉裏亞的克魯西烏姆。克魯西烏姆向羅馬求援,羅馬派遣使節團到高盧人那裏,警告入侵者。據說這種警告激怒高盧人。公元前390年,高盧人進攻羅馬,在離羅馬城約15公裏的阿裏亞河與台伯河匯合處同羅馬軍隊發生激戰。羅馬雖有拉丁同盟軍之助,但也抵抗不住勇猛的高盧軍隊。羅馬軍隊慘敗。阿裏亞戰役後3天,高盧人乘勝進攻羅馬城。毫無戒備的羅馬遭到洗劫和燒殺。當高盧進攻卡皮托利烏姆衛城時,由於山坡陡峭,不易取勝,圍攻竟達7個月之久。最後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高盧人也苦於疾病流行,同意和談。高盧人要求在付給他們1000磅黃金以後撤離羅馬。

後來,羅馬人對此事有著許多傳說, “鵝救了羅馬”就是其中一個。傳說高盧人攻進羅馬城,但卡皮托利烏姆要塞仍被羅馬控製。高盧人從正麵進攻,屢遭失敗,遂從卡皮托利烏姆要塞背後進行夜襲,當高盧人爬上山岡時,由於朱諾廟中鵝的啼叫,喚醒了熟睡的守衛者,卡皮托利烏姆得以未被高盧人占領。這種愛國主義的傳說,可能是由於對真正曆史有所避諱。但這個故事畢竟掩飾不了羅馬曾被高盧人占領的事實。

高盧人人侵使羅馬遭受嚴重破壞。經受嚴重創傷的羅馬人力圖恢複元氣,重建城市並建築更加堅固的城牆,同時改革軍隊組織,改進武器和戰術。軍團中士兵的配置,不再根據財產多少而是按年齡和受訓程度,把軍團重裝步兵排成三列,采用小戰術單位,一個軍團分為30個連隊。這一措施使以前動作不靈的軍團,有了比以前大得多的靈活性和機動性。進攻和防禦武器也進行了改善,用金屬盔代替皮盔,盾牌和長槍也得到改進。公元前4世紀所進行的這一改革,是保證羅馬在對中部意大利的鬥爭中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