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城

巴比倫遺址坐落在巴格達以南90公裏處。 “巴比倫”的實際含義是“神祗之門”的意思。巴比倫的最初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此建立的聲名顯赫的占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王國第一王朝第六位國王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他除了統一了兩河流域的整個巴比倫尼亞外,還製定了人類曆史上迄今所知的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古巴比倫王國的最後一個王朝即第四王朝為亞述人所滅;巴比倫城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亞述人的首都也隨即遷至底格裏斯河上遊東岸的尼尼微。嗣後,亞述王國被閃米特族的迦勒底人所滅亡。迦勒底人奪得政權後又在巴比倫城建立了新巴比倫王國,並對老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在新巴比倫王國之後,巴比倫城又相繼成了波斯帝國和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東侵時的帝國新都。公元前322年,亞曆山大病死,亞曆山大帝國也隨即分裂;盛極一時的巴比倫城,因戰火連綿,屢遭洗劫,逐漸走向冷落衰敗,至公元2世紀,淪為廢墟。巴比倫城自古巴比倫王國第一王朝在此建都始至亞曆山大帝國分裂止,共經曆了15個世紀。

我們現在談論巴比倫城,一般都是指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後的巴比倫新城,而不是指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時期的巴比倫舊城。原來的舊城遺址地處幼發拉底河東岸,呈一近似的正方形;而擴建後的新城,除保留舊城遺址外還一直延伸至幼發拉底河西岸,呈一東西長、南北窄的近似長方形,但城市的主要建築物仍分布在河東。尼布甲尼撒時代的巴比倫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有內外城,外城牆長達約18公裏,城內麵積約1 000萬平方米。在巴比倫全盛時期,城中究竟有多少居民已無確切的記載;但據專家們估計,這樣規模的古代城市足可容納下20多萬人。巴比倫城固若金湯,由內外城牆護衛。外城牆由內、中、外三道圍牆組成:內牆用土坯砌成,厚約7米;中牆用磚砌成,厚約7米;外牆也用磚砌成,厚約3米;在城牆的端麵建有各種塔樓。至於內城牆,則由內外兩道磚砌的圍牆構成:內牆厚約6.5米,外牆厚約3.7米,在城牆的端麵也建有各種形式的護衛塔樓二沿內城牆外側有護城河環繞,河麵寬窄不一,大致在20-80米之間。護城河的堤岸,內壁用磚石砌成,並塗以柏油防水。堤岸上辟有多處碼頭,便於人們搭船擺渡或環河遊覽。

巴比倫城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沿幼發拉底河東岸由北向南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偏北方向是全城的繁華區。城內交通四通八達,通衢大道相互垂直,縱橫交錯。城內的主要街道均用磚石鋪砌並澆柏油加固,因此,路麵既平整又堅實。巴比倫的北門——伊斯塔神門和通過該門的隊列街是全城最壯觀的城門和街道。沿隊列街,南北向南逐一分布了全城的核心建築物。它們是:北宮苑、南宮苑、巴比倫塔和馬爾杜亥大神廟。現在,就讓我們通過伊斯塔門,沿著隊列街行進,來領略一下這些建築物的風光吧。

戰神伊斯塔門和隊列街是巴比倫建築藝術的象征。它們雄偉的氣勢和精湛的結構曆來受到旅行家、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矚目。目前,伊拉克巴比倫遺址的人口處已按原樣重建了伊斯塔神門,使參觀者大飽眼福,歎為觀止!隊列街通過伊斯塔神門,一直通往市中心的巴比倫塔,它是巴比倫城最豪華、最莊嚴的一條大街。凡是凱旋回師的軍隊或慶賀新年的儀仗都要從隊列街和伊斯塔神門通過。伊斯塔神門的外壁是用色彩豔麗的釉磚砌成。在底色為深藍色的牆麵上飾以形態生動,紅、棕、黃、白等色彩的神獸浮雕,如神牛、神龍等。每一種神獸都是象征天上的某一個神。這些浮雕的高度約90厘米。伊斯塔神門的另一個特色是,它有兩個形式、規模完全一致的並連在一起的城門。這就使神門顯得更加端莊、雄偉,給人以一種堅不可摧、大氣磅礴的氣勢。通過伊斯塔神門的隊列街,它的寬度約20米,路麵是用白色的石灰石和紅色的角礫岩石板相間鋪成的,具有天然的色澤和紋理,顯得光潔而典雅。此外,在進入伊斯塔神門之前,在隊列街的兩側,築有很長一段用琉璃磚砌成的路牆。每一麵牆上都飾有60幀象征伊斯塔戰神的彩獅浮雕,其裝潢之精美,實不亞於伊斯塔神門本身。

規模宏大的北官苑坐落在伊斯塔神門外,即隊列街西側的路牆後麵。在苑中陳列著許多龐大的石雕,它們的製作年代大致自公元前20世紀一前5世紀。在這些雕刻作品中有遐邇聞名的“巴比倫獅”:一頭魁偉的雄獅和躺臥在獅子腳下的人像。這尊石刻雕像是用整塊近似黑色的火成岩雕琢的,刀法渾厚粗獷,氣勢雄壯。由於在北宮苑發現的雕刻作品形式多樣,年代紛雜,不像是一個地域一個時代的作品,因此,目前不少學者認為,北宮苑很可能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家博物院,用來陳列他的戰利品和其他心愛的物品,以此來炫耀他的赫赫戰功和榮華富貴。

隊列街向南進入伊斯塔神門後,路麵稍窄,在路的西側就是與北宮苑相對的南宮苑。南宮苑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最大的宮苑之一,它的麵積為3lOx200米。它的入口為一巨大的拱形宮門。宮苑中建有五大院落;其間,各種形式的建築物層層疊疊、錯落有致,計有大小宮房數百間。南宮苑是尼布甲尼撒處理軍政大事的場所。第三院落(麵積為60x55米)是尼布甲尼撒正殿的處所,他的寶座就安放在大殿的南牆正中。南宮苑中,還有舉世聞名的“空中花園”。

從南宮苑出來繼續往南走,就到了市中心,那裏矗立著巍峨的巴比倫塔。巴比倫塔共有七層,除最高層(即第七層)是一個神廟外,其餘六層均為長寬相等、端麵為正方形的實心體土壇;內用土坯壘成,外用磚塊鑲麵。六層土壇和頂端的神廟,自下而上逐層縮小。底層的長度和為295英尺(約90米),高度為108英尺(約33米);第二層的高度為59英尺(約18米);第三至第六層每層高度約為19.75英尺(約6米);第七層即神廟的高度為49英尺(約15米)。因此,整個塔高約為90米,也就是說,塔的高度與底層的長度和相等,均為90米。每層壇的正麵兩側,均築有台階,可拾級而上,直至塔頂的神廟,台階的寬度約為9米。

“巴比倫塔”,是近人對這個建築物的稱謂。關於這個建築物的用途,在曆代泥板文獻中有多種解釋,在學術界也引起過爭論。目前,比較普遍的認識是,這個建築物是用來充當天地間的聯係、交互的場所。古巴比倫的原始宗教認為:天上的神,有時要到地上來。為了對天神表示敬奉,就造了這個高壇神廟,俗稱“天廟”;以便天神下凡時,有一個歇腳的地方。因此, “巴比倫塔”,實際是獻牲、奉迎神靈的場所。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古代兩河流域的原始宗教,對神的看法,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人與神之間是可以相互溝通的。

緊挨巴比倫塔的南部,即是著名的巴比倫主神一一馬爾杜亥的大神廟,俗稱“地廟”。這個神廟金碧輝煌,與巴比倫塔互相呼應,構成市中心兩大建築物。據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約前484-前425年)在遊曆了巴比倫之後的實地記載說: “緊接著巴比倫塔,在同一條街上有另外一個神廟.裏麵供奉著一個純金的裘貝特爾神(即指馬爾杜亥神)的坐像,在像的前麵有一方也是用金子打成的供桌。坐像的寶座和座身也統統用金子製成。一個迦勒底人告訴我,這些金子重量達300瓦茲納(約合3噸)。在廟的外麵設有兩個祭壇:一個是金製的;另一個是普通的,但麵積很大,上麵香煙繚繞,放置了許多獻牲的動物。”

在大神廟西側的幼發拉底河岸,有一座用五個石墩支撐的大橋,通過它可抵達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巴比倫新區。

我們在上麵談到的,就是隊列街上的主要建築物。通過對這些建築物的粗略巡遊,我們可窺見當年巴比倫城規模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