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的為政之道

在楚莊王即位之前,楚國的內政經曆了長期的混亂。楚莊王的爺爺楚成王意圖爭霸中原,被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不久卻又禍起蕭牆。起初,原定商臣為太子,但不知怎的,楚成王居然發現商臣眼如黃蜂,聲如豺狼,生性殘忍,想改立王子職為太子。為了把事情弄清楚,商臣故意設宴招待姑母,席間又輕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憤怒地說:“怪不得你父親要殺了你另立太子!”因為楚成王遇事總與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認為姑母的話證實了傳言。

商臣連忙向老師潘崇問計,潘崇問:“你願意事奉公子職嗎?”商臣說:“不願。”又問:“你能逃出楚國嗎?”回答說:“不能!”潘崇最後問道:“你能成大事嗎?”商臣堅定地說:“能!”

公元前262年,商臣率領宮廷衛隊衝進成王的宮殿,成王喜吃熊掌,這時紅燒的熊掌尚未燒熟,成王請求等吃了熊掌再殺他,商臣說:“熊掌難熟。”他怕夜長夢多,外援到來,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殺。自己即位為楚穆王。穆王在位十二年,死後由其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時很年輕,即位之始,他並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樣雷厲風行地幹一些事情,而是不問國政,隻顧縱情享樂。他有時帶著衛士姬妾去雲夢等大澤遊獵,有時在宮中飲酒觀舞,渾渾噩噩,無日無夜地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每逢大臣們進宮匯報國事,他總是不耐煩地回絕,任憑大夫們自己辦理。他根本不像個國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當昏君看待。

看到這種情況,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著急,許多人都進宮去勸諫,可楚莊王不僅不聽勸告,反覺得妨礙了他的興趣,對這些不著邊際的勸告十分反感。後來幹脆發了一道命令:誰再來進諫,殺無赦。

三年過去了,朝中的政事亂成一團,但楚莊王仍無悔改之意。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晉見莊王。來到宮殿一看,隻見紙醉金迷,鍾鼓齊鳴,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姬妾,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美酒珍饈,麵前是輕歌曼舞。莊王看到伍參進來,當頭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嗎?是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製住慌張,連忙賠笑說:“我哪敢來進諫,隻是有一個謎語,猜了許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聰慧,想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

楚莊王這才放下臉,說道:“那你就說說看。”

伍參說:

高高山上,

有隻奇怪的鳥,

身披鮮豔的五彩,

美麗而又榮耀,

隻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飛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實在不知是隻什麽鳥……

當時的人喜歡說各種各樣的謎語,稱作“隱語”,這些“隱語”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謎語這樣單純。因此,人們多用這些“隱語”來諷諫或勸諫。楚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思考了一會說:

三年不飛,

一飛衝天;

三年不鳴,

一鳴驚人。

此非凡鳥,

凡人莫知。

伍參聽後,知道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就又趁機進言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就中,隻是此鳥不飛不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哪!”

楚莊王聽後身子一震,隨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參回去後就跟大夫蘇從商量,認為莊王不久即可覺悟。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後,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不僅沒有改過,還越發不成體統了,蘇從見狀不能忍耐,就闖進宮去對莊王說:“大王身為楚國國君,即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桀、紂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啊!”

莊王一聽,立刻豎起不遜眼,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長劍指著蘇從的心窩說:“你難道沒聽到我的命令,竟敢辱罵我,是不是想死?”

蘇從沉著從容地說:“我死了還能落個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願就死!”說完,麵不改色,請求莊王處死他。

楚莊王等待多年,竟無一個冒死進諫之臣,他的心都快涼了。這時,他凝視了幾分鍾,突然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說:“好哇,蘇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尋找的社稷棟梁之臣!”

莊王說完,立刻斥退那些驚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著蘇從的手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竟至廢寢忘食。

蘇從驚異地發現,莊王雖三年不理朝政,但對國內外事無巨細都非常關心,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了如指掌,對於各種情況也都想好了對策。這一發現使蘇從不禁激動萬分。

原來,這是莊王的韜光養晦之策。他即位時十分年輕,不明世事,朝中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幹,況且人心複雜,尤其是若敖氏專權,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輕舉妄動。無奈之中,想出了這麽一個自汙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靜觀其變。在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賢愚,也測試了人心。他頒布勸諫者死的命令,也是為了鑒別哪些是甘冒殺身之險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隻會阿諛奉承,隻圖升官發財的小人。如今,三年過去,他年齡已長,經曆已豐,才幹已成,人心已明,也就露出廬山真麵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開會,任命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公布了一係列的法令,還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並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犯人以安定人心。從此,這隻“三年不鳴”的“大鳥”開始勵精圖治,爭霸中原,終於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從其所作所為及對霸業的認識水平來看,都應該算是首屈一指的。

楚莊王的韜光養晦並非是在遭到失敗與挫折時才被迫進行的,而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未來而主動進行的,這尤其需要耐心、修養、智謀和膽識。這足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啟示:即使在一帆風順的時候,也要注意使用各種方法增長自己的見識,砥礪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