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

戰國前期,和地處中原的六個諸侯國相比,地處西部邊陲的秦國較為落後。當時,魏國和秦國相鄰,自從魏國崛起成為新興強國之後,秦國屢次遭到魏國的攻打,秦國河西地區的大片土地盡被魏國掠去。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是一位很有抱負的國君。他感受到了秦國處境的危險,決心發憤圖強,改變秦國的現狀。正所謂國家的富強離不開人才,秦孝公也深知這一點,於是,他一即位就發布了一道招納賢才的告示:“不論是秦國人,或是其他諸侯國的人,隻要有真才實學,能夠讓秦國變得富強,都將委以重用。”

秦孝公的這個招賢令發布之後,吸引了很多有才幹的人來到秦國,其中就包括商鞅。商鞅是戰國時代衛國人,本姓姬,由於他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所以有人稱他為衛鞅,後來他受封於商,便被稱為商鞅。商鞅從小就十分喜歡鑽研法學,他看到衛國弱小,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於是,他就跑到魏國,在一個公卿家做門客,但他並未受到重用。後來,商鞅聽說秦孝公廣納賢才,於是便立刻投奔秦國,並得到了秦孝公的熱情召見。

在朝見秦孝公的時候,商鞅說道:“一個國家隻有變法維新,才能夠國富民強。若想讓老百姓生活富足,就應當以農業為根本,發動一切力量來發展農業。此外,還應該訓練出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並對那些在戰場上殺敵立功的將士予以重獎。”秦孝公聽完商鞅的話,十分讚賞,於是,就任命商鞅為左庶長,主持秦國的變法。

經過反複的思考和醞釀,商鞅最終製定出了把百姓按五家為保、十保相連之法編入戶籍,獎勵軍功、獎勵耕戰等一係列法令。商鞅決心要借著秦孝公給予的權力,在全國廣泛推行以上法令,但是,如何才能夠讓秦國百姓相信有令必行、賞罰必信呢?

商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讓人在國都鹹陽城的南門處立起一根長三丈的直木,同時貼出告示,聲稱如果有誰能將這根木頭扛到鹹陽城北門,就賞給他十鎰黃金。商鞅發布的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鹹陽城的大街小巷,人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紛紛跑去觀看。但是,他們認為將一根木頭從城南搬到城北,就能拿到如此多的賞金,肯定是不可能的,老百姓都認為商鞅這是在跟大家開玩笑。因此,盡管大家對著告示議論紛紛,卻並沒有人這麽做。

幾天之後,商鞅看到大家都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又貼出了另一張告示,上邊寫著:“誰將這根木頭扛到鹹陽城北門,就賞給他五十鎰黃金。”告示一貼出來,整個鹹陽城炸開了鍋,人們都對這一消息感到十分驚訝,但是,大家還隻是旁觀,並沒有人去扛這根木頭。最終,人群中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說:“我來試試看。我現在去把那根木頭給搬走,要是官府賞錢的話,就說明他們十分講信用,以後咱們就聽他們的話;如果他們不按告示上說的做,那就說明他們言而無信,是在愚弄老百姓。以後他們再有什麽號令,我們盡可以不理他們。”說畢,這個小夥子就扛起那根木頭來到了北門。

他的這一舉動很快被擔任守護的官吏報告給了商鞅,商鞅聽到這一消息後,馬上命人賞給那個年輕小夥子五十鎰黃金,並趁機對圍觀的老百姓說:“我們秦國最重信譽,今後凡是官府頒布的法令,照辦者必有賞賜。”

那位年輕小夥子看自己果然拿到了五十鎰黃金,十分高興,一邊向周圍的人炫耀自己得來的金子,一邊說道:“看來官府還是講信用的啊!”從此,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就傳遍了整個秦國,由此,商鞅才下令在全國推行變法。法令頒行之後,秦國上下沒有不遵從的。

人無信而不立,商鞅城門立木,目的是以誠實守信來取信於民。賞賜之物看似貴重,卻比不上百姓的信任。一旦百姓對官府信任有加,便能為它唯命是從、赴湯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