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自從太武帝死去後,政治腐敗,老百姓受到鮮卑貴族和大商人的壓迫,並不斷展開了反抗。北魏延興元年(471),魏孝文帝即位後,決心實施改革。

為了使朝廷的收入增加,百姓的生活能提升穩定,孝文帝大力實施改革。首先,規定了官員的俸祿,對貪官汙吏嚴厲查辦;其次,他鼓勵開墾荒地,實行“均田製”並將土地分給百姓。男性每人分得40畝,女性每人分得20畝,讓他們種植水稻、小麥等。凡獲得土地的百姓必須向朝廷繳納稅收,並按朝廷要求服役。百姓死後,分得的田地均屬朝廷所有,但另外分配的桑田除外。

孝文帝並不滿足這樣局部的改革,他想,要將改革深入,就必須要從土地、文化、政治等方麵全麵入手。於是,他決定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

但明說恐怕會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孝文帝決定巧施計策。在一次早朝上,他提出要大肆進攻南齊。群臣激昂,一致反對,其中以任城王拓跋澄反對的聲音最響。

孝文帝在朝廷上厲聲質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難道你要阻止我用自己的兵嗎?”

拓跋澄並無退縮之意,進言道:“天下皆是皇上的,皇上就應該愛惜才是,我明知開戰會給百姓帶來災難,焉有不說之理?”

孝文帝佯裝沉思。他們哪知道,這隻是孝文帝的迂回之術而已。下朝後,孝文帝單獨召見拓跋澄,對他說:“剛才在朝廷上,我故意責罵你,那隻是做給大家看的。我認為平城乃武地,實在不適宜改革。故而我假意出兵伐齊,實則是想借機遷都洛陽而已,你看此事如何?”

拓跋澄恍然大悟,連連表示讚同。

得到拓跋澄的支持後,493年,孝文帝舉兵30萬,南下洛陽伐齊。此時正值秋季,秋雨綿綿,行軍受阻。而孝文帝固執己見,披甲戴盔命令出城。

即將行至洛陽時,本就不讚成攻打南齊的大臣們再次出來阻攔,以秋雨不便打仗為由,阻礙孝文帝。軍令如山,孝文帝舉旗厲聲道:“我30萬大軍行至此處,若無功而返,豈不是遭人笑話,”轉而又道:“若大家依舊不讚成攻打南齊,那就隻有將國都遷至洛陽,這樣才不至於落人話柄!”

事發突然,大臣們麵麵相覷,還來不及細想,孝文帝便命令道:“時間緊迫,趕緊表態,讚成攻打南齊的站左邊,讚成遷都洛陽的站右邊。”

一個鮮卑貴族立即站出來說:“隻要不攻打南齊,我願意遷都洛陽!”眾大臣略為權衡之後,全都讚成遷都洛陽。

遷都洛陽即可免去戰亂之苦,兩相比較,對厭倦了戰事的大臣們來說,遷都是唯一避免戰亂的選擇。

安排好洛陽的事後,孝文帝即派拓跋澄回到平城,向停留在那裏的官員講述遷都的好處;不幾日,他又親自回到平城,召集留守的官員,共同商議遷都一事。

說是商議,實則是巧施命令。貴族官員中,還有一些不想遷都的,羅列了種種遷都的壞處,都被孝文帝一一推翻。見大勢已去,其中一些不想遷都的官員還存有一絲僥幸,提議要占一卦。

孝文帝立即反駁道:“占卦是對未知的、無法作決定的事才管用,如今遷都已成定局,占卦又有何用?治理天下,當四海為家,才能體恤民間疾苦,哪有守著一個地方不走的道理?何況,遷都一事曆代都有,我遷都也不應遭到質疑才對。”

孝文帝一番話說得那些官員啞口無言,也隻好順應變化。

遷至洛陽後,孝文帝便要大肆改革。土地改革已初見成效,接下來就是文化、民俗改革了。

在朝堂上,孝文帝問大臣們:“你們說,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擁戴孝文帝的拓跋澄立即站出來說:“當然是移風易俗好!”孝文帝理所當然地道:“那我說改革,你們可再不能反對了。”

接著,孝文帝便宣布了幾條新法令:

改說漢語。30歲以上的人接受能力較差,改說漢話比較困難,可以暫緩,但30歲以下的、在朝廷為官的官員必須立即改口,違者輕則降職,重則撤職。

改穿漢人的服裝。

改漢姓。北魏皇室本姓拓跋,此時改為“元”姓,孝文帝帶頭改名為“元宏”,並鼓勵鮮卑族人與漢族人通婚。

孝文帝有膽有識的一係列改革,為民族統一、土地製度等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成功者與平庸者的區別,不在於才能的高下,而在於是否有膽識。有膽識的人可以過關斬將,勇往直前,平庸者則隻能畏首畏尾,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