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巧諫慈禧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號稱“清流”的言官是朝廷中的一景。這些言官經常激濁揚清,譏諷時政、抨擊權貴,尤其喜歡為難那些手中掌握大權的地方督撫。時人使清流諧音將他們稱之為“青牛”。張之洞在京城擔任“清流”的時候,向來以直言敢諫而聞名,號稱“牛角”,足以見其戰鬥力。

1875年,四川東鄉縣知縣孫定揚違例橫征暴斂。在知縣孫定揚的壓榨下,東鄉的老百姓忍無可忍,於是結隊進城請願。孫定揚反而誣告鄉民造反,四川提督不分青紅皂白,率兵圍剿,燒屋毀寨,殘殺四百餘名無辜百姓,釀成了一樁特大冤案。由於事情牽連到慈禧太後極其寵信的四川總督吳棠,無論言官如何彈劾,朝野上下翻了天,慈禧太後就是不給予平反。張之洞知道問題的症結所在之後,便避開觸犯慈禧太後的忌諱——追究吳棠責任的問題不談。張之洞隻是奏請朝廷將釀成冤案的直接責任人孫定揚定罪。張之洞的奏章遞上去之後,對於此事向來不鬆口的慈禧太後最終采納了張之洞的建議,通過懲辦孫定揚而使民怨沸騰的東鄉冤案得以平反。

1880年,清朝宮廷中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事件,這件事雖然不大,但卻關係到慈禧太後的臉麵。原來,慈禧太後讓太監給她姊妹——醇親王的福晉送幾盒食物,可是送東西的太監事先既沒有跟守衛宮門的護軍打招呼,也沒有攜帶通行的腰牌。結果,守門護軍按照規定不予放行。這個太監仗著有慈禧太後寵著他,便跟護軍展開激烈的爭吵,激憤之下,摔了食盒。之後,這個太監便回去報告慈禧太後,說是護軍無禮,不僅不讓他們出去,還砸了東西。慈禧太後聽了太監的報告之後勃然大怒,立刻下令罷免護軍都統,並下令將當值護軍交刑部議處。由於這件事關係到慈禧太後的太監,因此,朝廷自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以下,反響強烈,一致認為慈禧太後對於這件事的做法不當,但慈禧太後對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堅持要把那幾個倒黴的護軍開刀問斬。

張之洞經過一番分析,認為眾多進諫的大臣一上來就將矛頭直指慈禧太後的太監專橫跋扈,暗含批評慈禧太後寵信太監之意,這讓自尊心極強的慈禧太後實在是難以接受,這才是勸諫失敗的根本原因。鑒於此,張之洞給慈禧太後上了一道不同於常人的奏章,奏章避而不談令慈禧太後反感的太監專權跋扈的問題,而是以嘉慶年間由於宮廷門禁不嚴,導致林清率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事件為前鑒,說明宮門護衛製度嚴格對於保衛皇室安全的重要性,張之洞的這番話說得入情入理,慈禧太後聽了之後不由得動了心。最終那幾個倒黴的護軍也得以保住了性命,涉案的太監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最難把握的乃是“分寸”二字,是成大事者必備的處世藝術和成事策略。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注意把握分寸,自然能夠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人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