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倦怠情緒,重拾工作激情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於1974年提出。費登伯格認為,職業倦怠症是一種最容易在工作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症狀。

工作中,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對工作總提不起興趣;對於目前的職業狀態,充滿了厭倦情緒;曾經效率極高,現在的工作績效卻明顯降低,而且身體疲憊。其實,這些“症狀”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職業倦怠症”。

職業倦怠症又稱“職業枯竭症”,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於1974年提出。費登伯格認為,職業倦怠症是一種最容易在工作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症狀。有這種症狀的人會在工作中產生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心理的疲乏所致。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複一日、重複機械的工作中,就會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隻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症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

易欣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她很慶幸自己能夠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專業對口、收入頗豐還很穩定,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工作。工作伊始,易欣滿懷信心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過去了,易欣發現工作永遠是那樣井然有序,所有的行為都和計劃的沒有什麽差別,沒有任何新鮮感。她覺得這份工作不能帶給她快樂和滿足,尤其當她看到辦公室的種種爭鬥時,更感到厭倦萬分。她的情緒開始低落,行為變得古怪,經常發牢騷、發火。

其實,易欣是患上了職業倦怠症。根據國際標準,職業倦怠症包括情緒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三個指標。一份由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主持完成,調查對象涉及4000名在職人士的調查報告顯示,分別有70%、39.2%、13%的受訪者在上述一項、兩項和三項指標出現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一種感覺疲勞或挫折的狀態,可表現為生理、心理多種症狀。比如: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對前途感到無望,對周圍的人、事物漠不關心;工作態度消極,對服務或接觸的對象越發沒耐心、不柔和,如教師厭倦教書,無故體罰學生,或醫護人員對工作厭倦而對病人態度惡劣等;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下降,常常遲到早退,開始打算跳槽、轉行。

另外,患有職業倦怠症的人在生理上也會出現頭疼、胸痛、腹脹、內分泌失調、睡眠障礙等問題,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發展成抑鬱症。

職業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響到工作準備狀態,然後又反作用於工作,導致工作狀態惡化,職業倦怠進一步加深。它是一種惡性循環的、對工作具有極強破壞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職業倦怠,對於提高工作績效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嚐試從以下兩方麵去做,從而打破職業倦怠的瓶頸。

一方麵,要學會認識自我,也就是要認清自我價值,掌握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預測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觀情緒是否影響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有了積極的自我認識,我們才能勇於麵對各種情況,準確地對待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控製並盡量與周圍環境保持積極的平衡,成為自身行動的主人。因此,隻有從自我的陰影中擺脫出來,才能不斷接受變化的刺激,從而積極、愉快、主動地迎接生活的挑戰,走出職業倦怠的陰霾。

另一方麵,要工作、娛樂兩不誤。有很多人隻知道拚命工作,一開始在晚上加班1~2個小時,不久便整個星期地加班,最後連周末也成了辦公時間,工作占去了

他們全部的時間。這類人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樣時間一旦長,難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厭倦感。因此,我們要學會勞逸結合,在工作之餘尋找一些娛樂項目,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絲活力。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治。”在工作中,你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讓自己的積極情緒趕走消極情緒,從而告別職業倦怠,找回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