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巴納姆效應”,做情緒的主人

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響,迷失在環境當中,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日常生活中,人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於是隻能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響,迷失在環境當中,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給一群人做完多項人格檢查表後,拿出兩個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這項研究說明,每個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之極。

由於巴納姆效應具有籠統性和一般性的特點,因此使得很多描述似是而非,從而影響人們的真實判斷。一旦判斷出現了偏差,就很容易導致人情緒失控。而情緒失控的後果,很多人是知道的,所謂“衝動是魔鬼”,這個“魔鬼”會阻礙你的成功,會掠奪你的快樂……因此,你必須要打破巴納姆效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就需要你調整自己的心態,時刻以平常心去麵對眼前發生的一切。

如果有人對你惡言相加,你不要馬上去反擊,試試做幾個深呼吸,在心裏告誡自己不要衝動,要三思而後行,或者嚐試著用數數法,在心裏默默地從1數到10,讓自己慢慢平靜下來。其實,“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當你想通了,你就不會再有那麽大的情緒波動了,也就不會受他人影響了。

一天,一位作家和他的朋友在街上閑逛。作家看見一家賣報紙的小攤,就向攤主買了一份報紙,並且很有禮貌地說了一聲“謝謝”,但這個攤主並沒有理睬作家。

朋友很氣憤,當作家跟他朋友又走了一段路後,朋友終於忍不住了,問道:“你不認為剛才那個攤販的態度很差嗎?對此你不感到氣憤嗎?”作家笑笑說:“我每天來他這裏買報紙,他都是這樣的,這沒什麽啊!”朋友更驚訝了:"他每天對你的態度都是這樣差,你為什麽還是每次都很有禮貌地跟他說謝謝呢?”作家笑著對朋友說:“我們何必讓別人來影響自己的心情呢!”

情緒是自己的,不必讓別人來左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你總是斤斤計較,便永遠得不到平和。不如學著多一點豁達,多一分寬容,多一些理性,讓憤怒、憂鬱像滴落在旱地上的一滴水,瞬間蒸發。

每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存活於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外界的變化影響著自己。比如,他人的言行舉止,自然環境的冷暖變化,客觀事物的更替等。每個人都應努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在至關重要的時刻保持理智。即使你當時沒能左右自己的情緒,也應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恢複理智,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心理學家經研究發現,情緒是可以控製的,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如果提高了,他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自然也會跟著提高,從而使自身減少情緒化,增強理智性。這就好比在頭腦中裝上了一個控製情緒活動的“閥門”,讓情緒活動聽從理智和意誌的節製,而絕對不能任其自流。

掌控情緒是一個長期訓練過程,生活中,當你和別人即將發生爭執的時候,當你要發怒的時候,當你聽到奇怪的言論的時候……首先你要讓自己平靜下來,想想這些事情是不是真的,想想如果自己情緒焦躁、發怒有沒有作用,能不能改變事實等問題,當你想明白了你就不會再有那麽大的情緒波動了,你就是一個不受他人影響的人了。長此下去,你就會成為打破“巴納姆效應”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