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得意時低調說話

蘇格拉底曾說:“低調是藏於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生長。”我國也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可見,低調為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際法則。

明智的人,誌得意滿也不要自吹自擂、不知天高地厚地漫天胡說,謙遜、低調應是不變的風格。相信一個頗有教養、內斂低調的人,無論他得到了多麽讓人豔羨的成績,也不會成為大家忌妒的對象。

遇到得意的事,低調一點兒是明智的,但如果謙虛過頭,就會給人虛偽的感覺:就像很多不懂得低調之道的人,得到領導的表揚,同事的誇獎,內心著實想謙虛,卻尋找不到適當的方式。要麽手足無措,麵紅耳赤,支支吾吾,要麽說一些“歸功於公司,歸功於全體同事”的套話,方式陳舊,語言貧乏,給人矯揉造作之感。甚至有些時候,不能恰當地用言語表達,給人留下一個不實在的印象。所以,在這裏,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低調做人的潛規則。

正所謂“人生得意也不能盡歡”。要知道人心難測,誰也不知道哪句話就說中了別人的痛處,從而引發一場不必要的矛盾。所以,每逢開口說話,不管是什麽內容,一定要先考察一下場合,如果發現有“危險”的信號,那你的“好事”還是不說為妙。

張延剛當上人事科長,新官上任幹勁十足,單位裏誰家有什麽事都少不了他。前不久,退休幹部老孫去世了,張延忙前忙後地幫助料理後事,直到出殯都沒得閑。但是,等喪事辦完了,老孫一家人卻對張延心生埋怨,關係變得很不好。

張延熱心地幫助料理後事沒有錯,但他卻過於招搖。單位裏每每有人來慰問家屬的時候,張延都會熱情地上前招待,每次還都不忘說上一句:“我當了人事科長,就要為大家辦事, 以後有什麽難處就找我,我一定盡力。”

當官是好事,想為職工解決問題也是好心,但不顧死者家屬感受的做法卻無法被老孫一家人諒解,他們甚至認為張延是在借機炫耀自己。所以,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他們就把張延“請”了出去。

與人交流也要學著“審時度勢”,自己有了高興事想說給別人聽,先要知道別人是否有興趣聽,場合是否適合你講。如果隻顧自己的心情說個痛快,結果得罪了人還不自知。

做人要學會看臉色。比如自己有了好事,卻發現某人正處於失意時,那你的好事就千萬不要說給他聽,否則對方會認為你的自我誇耀是在侮辱他、嘲笑他,幾句話,就很可能引發一場衝突,讓你難以收場。

一天下班後,肖東亭約了幾個朋友來家裏吃飯,這些人都是他的舊友。他把他們聚集在一起主要是想借著熱鬧的氣氛,讓一位目前正陷於情緒低潮的朋友閆敬齊心情好一點兒。

閆敬齊不久前因各種原因致使經營了許多年的公司關門了,妻子也因為不能忍受現在的生活壓力,正與他談離婚的事,焦頭爛額的他,現在非常苦惱。

來吃飯的朋友都知道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因此大家都避免去談與事業有關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姓薑的朋友因為目前賺了很多錢,酒一下肚,忍不住就開始談他的賺錢本領和花錢功夫。那種得意的神情,肖東亭看了都有些不舒服,何況閆敬齊呢?

正失意中的閆敬齊低頭不語,臉色非常難看,一會兒去上廁所,一會兒去洗臉,後來就找了個借口提前離開了。肖東亭送他到巷口的時候,他很生氣地說:“老薑會賺錢也不必在我麵前炫耀嘛!”

肖東亭非常了解他的心情,因為以前他也經曆過事業的低潮,正風光的親戚在他麵前炫耀他們的薪水、高檔的房子、名貴的汽車,那種感受,就如同把針一支支插在他心上,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

當我們與別人相處時一定要注意,切記不要在失意者麵前談論你的得意!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談論不太容易,誰不想讓別人看見自己的意氣風發,對這種人也沒什麽好責怪的。但是談論你的得意時要看場合和對象。你可以在演說的公開場合談,對你的員工談,享受他們投給你欽佩的目光,更可以對路邊的陌生人談,讓人把你當成神經病,就是不要對失意的人談,因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談論在他聽來都充滿了諷刺與嘲弄的味道,讓失意的人感到你“看不起”他。

說話是一門藝術,中國的語言更是博大精深,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場合常會有不同的含義。所以,在說話的時候,就要找準時機,不能亂說。哪怕你說的是好話,也不能毫無顧忌。

認清說好事的場合、掌握好說好話的時機,是每個想掌握高超言談技巧的人的必修課程,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麽話能說,什麽話不能說,什麽場合能說什麽話,什麽場合不能說什麽話。這看起來似乎簡單,可是做起來卻很複雜,不少人吃過這方麵的虧,後悔不已。

由此可見,說話的學問一大把,聰明的人一定是先看場合再說話,任誰也挑不出自己的毛病來。

因此,我們必須掌握好以下幾點“潛規則”。以至我們能夠應對那些“小人”。

潛規則一:巧用比喻法。低調固然可貴,但弄不好會給人虛假的感覺。特別是兩個人之間,如果僅僅說“你比我強多了”這類話,容易產生嘲諷揶揄之嫌。遇到這種情形,你不妨用比喻方式,巧妙地表達謙虛。

有一天,郭沫若和茅盾這兩位文學大師相聚,談得非常愉快,話題很快轉到魯迅先生身上。郭沫若詼諧地說:“魯迅先生願做一頭為人民服務的‘牛’,我呢?願做這頭‘牛’的尾巴,為人民服務的‘尾巴’。”聽說郭老願做“牛尾巴”,茅盾笑道:“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吧!它可以幫助‘牛’把吸血的‘大頭蒼蠅’和‘蚊子’掃掉。”郭老看看茅盾,說:“你也太謙虛了。”這兩位文學巨匠圍繞著魯迅先生“牛”的比喻,展開聯想,一個自喻為“牛尾巴”,一個自喻為“牛尾巴”的“毛”,非常低調地說明了自己隻是別人的一部分。這種方式既生動形象,又把兩位大師博大的胸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潛規則二:巧改詞語法。遇到讓自己得意的稱讚和誇獎,在語言上做文章也是表現低調的一種好方法。

某大學中文係搞一次講座,請著名教授談治學方法。在講座、之前,主持人用讚譽之詞把教授介紹了一番後,說:“下麵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李教授談治學經驗。”老教授走上講台後,馬上更正說:“我不是談治學,而是談‘自學’。”老教授說完,台下一片掌聲。“治學”本就是對教授的褒獎,因為沒有成就的人是沒有資格對大學生們“談治學經驗”的。而老教授隻改一字,卻盡得風流。人們更見其治學嚴謹,為人低調的風格,真可謂妙不可言。

潛規則三:轉移對象法。如果有人表揚你,讓你感到在眾人麵前太張揚的話,你不妨想辦法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使自己低調地“脫身”,把表揚或誇獎的對象“嫁接”到別人的身上。

一年“八一”建軍節,賀龍參加興縣的文藝晚會。一位“少年詩人”朗誦他的新作:“我要講一個英雄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南昌起義,這個英雄就是賀老總!”剛朗誦到這裏,突然有人喊:“小鬼,你這話不對頭,南昌起義怎麽隻有一個英雄?”

說話的正是賀老總。賀老總把他招呼到跟前,親切地說:“小鬼,我告訴你,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是周恩來副主席,還有朱德、劉伯承、聶榮臻同誌,那時我還不是共產黨員呢,能算什麽英雄?不過你朗誦得挺有感情,回去好好改改,改好,再朗誦,下一次我一定還來聽。”賀老總不讓“少年詩人”歌頌自己,而是把歌頌的對象轉向周恩來、劉伯承等人,充分表現了他的謙虛、豁達,體現了賀龍虛懷若穀的品質。在場的群眾對賀老總更加崇敬了。

潛規則四:自輕成績法。其實,得意的事人人都會有,如果自己遇到了,不妨像繪畫一樣,輕描淡寫地勾勒一筆,卻在淡泊之中見神奇。

牛頓創立的“牛頓力學”聞名世界。當朋友稱他為偉人時,他謙虛而真誠地說:“不要那麽說,我不知道世人怎麽看我。不過,我自己隻覺得好像一個孩子在海濱玩耍的時候,偶爾拾了幾隻光亮的貝殼。但是,對真正的知識大海,我還沒有發現呢。”牛頓把知識看成大海,把自己巨大的成就隻看做幾隻“貝殼”,而且說得十分輕鬆,似乎他的成就連一個孩子都能取得。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自己低調的精神,而且富有情趣。

潛規則五:相對肯定法。有了得意的事,如果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反倒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人屢見不鮮。比如有人稱讚某影星演技高超時,她竟不屑一顧地說:“這算什麽?”言外之意,她的真本領還沒有拿出來。再如有一位小說作者,受到幾篇評論文章的吹捧,就飄飄然如墜五裏雲霧之中。當記者稱讚他時,竟說什麽“隻不過手癢玩玩而已!”這種謙虛,充其量是一個“藝術阿混”,因為他對藝術缺少真誠的態度。

所以,低調的同時,也要適當地肯定自己。有人問丹麥物理學家玻爾說:“你創建了世界一流的物理學派,有什麽秘訣嗎?”玻爾幽默而含蓄地說:“也許因為我不怕在學生麵前顯露自己的愚蠢。”玻爾對別人的讚揚,沒有自我炫耀,但也沒有完全自我否定,而是相對地肯定了自己“不怕在學生麵前顯露自己的愚蠢”的優點。

別人不會因為你低調兒,就把你的成績看作一文不值,相反,會更敬佩你的為人,這也是為什麽有心計的人都更喜歡用低調隱藏自己的鋒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