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應寓教於樂

在猶太教育中,方法的多樣性是一個相當突出的特點。

猶太人認為,教育孩子要有緊有鬆,不要太苛刻,提倡寓教於樂。

一位猶太父親帶他的兒子去洗澡,當他們進入水池後,孩子凍得發抖,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父親於是把他抱出來,用毛巾擦幹了他,把他用毛巾被裹上。

身子暖洋洋的小家夥愉快地叫著:“啊哈,爸爸,啊哈!”

父親深思著對兒子說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間的距離嗎?”

父親接著說:“當你跳進冷水池的時候,你第一個發出的聲音是‘哎呀’,接著才是‘啊哈’。但當你犯罪的時候,你第一個發出的聲音是‘啊哈’,然後才是‘哎呀’了”。

這位父親沒有直接告訴孩子不要犯罪,而是形象地告訴孩子犯罪開始的感覺是“啊哈”——高興極了,而最後的感覺就是“哎呀”了——難受死了,從而啟發孩子不要犯罪。

猶太人推崇寓教於樂,自始至終強調啟發孩子的先天智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主動性,使孩子在實際參與遊戲的過程中獲得並掌握文化及經商知識。給孩子加重負擔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而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提高他們掌握知識的效率。這種啟發式教育的模式很值得家長借鑒。

重視孩子的“模式學習”

一位名叫洛倫斯的猶太生物家曾做過如下實驗:

他將一些剛剛出生不久的小鴨子與它們的母親分開,讓它們分布在他的周圍,他在它們中間踱步。後來,當他故意走開時,那些小鴨子都會跟著他走,原來這些小鴨子把他當成了它們的“媽媽”。

此後,再把它們的母親放出來,小鴨子也不理睬它們的媽媽。

原來,小鴨子存在一個認親關鍵期,這個關鍵期是小鴨子出生後的十幾個小時。在這個關鍵期內首先出現的動物會被它們當成“媽媽”。這就是動物的“追隨現象”。

猶太人認為,人的一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一種是“模式學習”,即無意識的模仿學習,發生在嬰兒0~3歲之前;另一種是“主動學習”,發生在孩子形成自我意識之後。

對孩子“模式學習”的特別重視,是猶太人獲得高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猶太教育專家說,嬰兒有辨別母親麵孔與聲音的能力。嬰兒出生後的幾天內,他的小眼睛就會睜開,這時他的視力非常差,看不清遠處的東西。他能看清楚的隻有自己母親的臉,而興奮的母親往往會長時間注視自己的“小寶貝”。由於多次觀看,母親的“輪廓”會深深留在孩子的腦海裏,這是孩子“模式學習”的結果。

嬰兒的這種模式記憶能力,既是最原始的,更是最高級的智能。早期教育要重視嬰兒的這些卓越能力,使孩子最為珍貴的能力得以保存。

多數猶太教育專家認為,嬰幼兒具備非同尋常的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比常人認為的要高得多,也要複雜得多。嬰兒時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更是一切學習的基礎。科學實驗證明,嬰兒從六周開始就已經懂得聲音,並開始注意人的聲音和物品發出的聲響。由此可以看出,對孩子進行早期語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語言能力的提高,是將來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學習的基礎。

猶太教育學家巴維總結自己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時說:“人一生的教育再也沒有比嬰兒期更為重要了。我們應該千方百計地讓孩子的頭腦和身體得到充分而全麵地開發。所謂孩子頭腦的開發就是指盡早開始教孩子學習語言,因為語言是思維工具,如果不能盡早開始教孩子語言,孩子的頭腦就得不到很好地開發。我們若是在孩子六歲前加緊正確的語言訓練,那麽這個孩子的智能一定發展得很好。”

猶太教育專家曾做過這方麵的研究:對一批滿兩周歲的兒童做智能測驗,過了三年之後孩子滿五周歲時,對他們再做同樣的智力測驗,以便比較他們的智力差異。結果發現:孩子們的智力發生了分化。於是,研究人員進行了綜合性調查,結論是:在父母的職業、收入、居住環境等條件大體相同的情況下,孩子智力發展的快慢,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子女交流的時間長短和談話次數的多少。

可見,豐富的語言刺激,是提高孩子智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應當早日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母親在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且不可缺少的角色。

孩子在幼兒時期,母親應多與孩子談話,即便他們還不會回答,但這仍然有助於開發他們的智力。專家們建議媽媽們經常對著幼小的孩子自言自語:“我的小寶貝,快看,太陽出來了,多溫暖啊!”“小寶貝,時候不早了,該起床了!”類似的一些瑣碎話語,往往成為刺激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談話時應該盡量消除背景雜音,以免孩子分心。

孩子逐漸長大一些後,就可以牙牙學語。這時的孩子常常詞匯貧乏,甚至幼稚笨拙,這就需要父母平時多與兒童講話,讓他多聽、多說,父母耐心地聆聽,耐心地與之交談,並且隨時加以指導。

現在普遍有一種現象,就是孩子說話的時間越來越晚,這是因為孩子的成長必須經曆幾個階段,如果不按部就班,跳過了中間某個階段,就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障礙。

嬰兒從零歲到一歲的這個時期,必須經過下麵這四個階段:

一是出生到三個月,隻能躺著,手腳亂動。此時的孩子處於脊髓上方延髓發育階段。

二是三到六個月,趴著爬行。此時的孩子處於腦橋發育階段。

三是六到十個月,會用四肢爬行。此時的孩子處於中腦發育階段。

四是一歲以後,會用手扶著東西走路。此時的孩子處於大腦皮質發育階段。

上麵這四個階段,與孩子的身體發育階段是一致的。假如孩子跳過四肢爬行的階段,而直接開始用手扶東西走路,這表示孩子的第三個階段的中腦沒有發育完成便進入了大腦皮質發育階段,這種結果導致中腦未發育成熟時,就已經五六歲了,於是,在語言學習上就會發生問題。

要治療這種孩子,其方法就是讓他重新練習嬰兒時期所省略掉的那一個階段,讓孩子充分地爬行三個月,則原來尚未發育完成的中腦部分就會慢慢成熟。這對語言方麵的能力極有幫助。

孩子有一段時間喜歡手腳並用。不要認為這是一種返祖現象而加以阻攔,家長應該讓他自由發展。

我們知道,孩子話多、好動。這是因為,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與溝通欲望,促使他們想明白更多的東西。現代生理心理學、腦科學研究表明,零到六歲不僅是兒童學習母語的關鍵期,更是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如果過了這個最佳時期,那麽學習第二語言就要相對困難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盡快掌握並駕馭語言,是為人父母者應學的第一課。

培養嬰兒眼睛對色彩的感覺,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很關鍵的一步。猶太教育專家利維坦的獨生子是一名“天才”,在談到育兒經時,他說:“嬰兒稚嫩的眼睛對顏色極為敏感,有效地訓練孩子的眼睛,是開發孩子智力的第一步。我第一次抱起我的兒子時,我發現他沒有看我,而是很費力地向側麵看,我感到非常奇怪,我順著他的目光看過去,才發現他看的是我們剛買的嬰兒車,是彩色的,我才明白孩子對顏色的敏感。從此以後,我提醒太太,讓孩子首先認識色彩。我們讓他首先看那些彩色的物品,如氣球、布娃娃、鬧鍾。我們還經常抱他出去接觸大自然,接觸五顏六色的大千世界。我們給他喂奶的奶瓶有很多種顏色。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當用他喜歡顏色的奶瓶喂奶時,他總是表現出很快樂的樣子,他會用兩隻小手緊緊地抓住奶瓶,而且食欲也特別好。我們還為他買來各種顏色的小鈴鐺,用細繩子拴在他的手腕上,隨著手的運動而產生聲音,孩子又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為了讓孩子分辨這些顏色,我們每周給他換一種顏色的小鈴鐺,並反複告訴他顏色的名稱。後來,他伸手試圖抓這些鈴鐺,於是,我們幫他拿到這些鈴鐺,通過這種方式,在不長的時間裏,他就記住了各種顏色。孩子稍大一點兒,我們買來畫報、助學卡片等給他看,想讓這些色彩進入他的心靈,開發他的智力。兒子最初隻是注意物品的顏色,漸漸地,他開始懂得些什麽,我們非常高興,逐漸加大了圖片的難度,我發現他的進步非常快。我的兒子就是這樣一點一點進入這個世界,並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通過眼睛,這個世界在他的心目中一點一點豐富起來。這種教育方式最為直觀,最有效。”

色彩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於男孩子。因為,男孩與女孩相比,觸覺敏感而色感遲鈍,如果不從小培養男孩對顏色的感覺,那麽他們成人後的色彩感將會非常遲鈍。

猶太民族的每一個家庭,總會為他們的孩子準備一盒蠟筆,這盒蠟筆便是孩子們獲得色彩感的最好工具。家長既可以用它教會孩子認識色彩,還可以教孩子繪畫,加深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