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以柔克剛,化被動為主動

一塊巨石掉落在堅硬的地方,就會產生巨大的撞擊,而如果是掉在棉花裏,就會被其包圍。硬碰硬,是最容易兩敗俱傷的結果。

春秋末期,鄭國宰相子產在治理國家上就采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方法。

子產為政剛柔並濟,以柔為上,柔以製剛。鄭國是一個小國,國力甚弱,要想在大國林立的空間求得生存,增強國家的實力刻不容緩。子產提倡振興農業,興修農事。同時征收新稅,以確保有足夠的軍費供應和給養。

新稅征收伊始,民眾怨聲四起,沸沸揚揚,甚至有人揚言要殺死子產。朝中也有不少朝臣站出來表示反對,而子產毫不理會,也不作過多的解釋,耐心等待事態的發展。隻說:“國家利益為重,必要時自然需得犧牲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我聽說做事應當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有善始而無善終,那樣必然會一事無成,所以,我必須堅持將這件事做完。”

新稅照常征收,但由於他還采取了振興農業的辦法,很快農業發展了,民眾由怨到讚,眾人賓服。

子產在各地還遍設鄉校,鄉校言論自由,因此有些對政治不滿的人往往把鄉校作為論壇進行政治活動。有人擔心長期下去會影響統治,便建議取締。子產卻說:“這是沒有必要的,百姓民眾勞累一天,到鄉校中發發牢騷,評談政治實乃正常。我們可以作為參照,擇善而從,鑒證得失。若強行壓製,豈不如以土塞川,暫時或許會堵住水流,但又必將招來更猛的洪水激流,衝決堤壩。那時,恐怕就無力回天了,倒不如慢慢疏導,引水入渠,分流而治,豈不更好?”

眾人皆服,子產正是采用了以柔克剛的為職之道。

《明史》記載,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隨行護駕。江彬素有謀反之心,他率領的士兵,都是西北地方的壯漢,身材魁偉,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書喬宇看出他圖謀不軌,從江南挑選了一百多個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隨行。

喬宇和江彬相約,讓這批江南拳師與西北籍壯漢比武。江彬從京都南下,原本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與江南拳師較量,屢戰屢敗,氣焰頓時消減,樣子十分沮喪,蓄謀篡位的企圖也打了折扣。喬宇所用的就是“以柔克剛”的策略。

空城計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蜀國丞相諸葛亮錯用馬謖,失去街亭後,隻有2500名軍士駐守在西城縣。忽然,哨兵飛馬來報:“司馬懿引大軍15萬,往西城蜂擁而來!”這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眾位官員聽到這個消息,個個大驚失色。諸葛亮登上城頭一看,果然塵土衝天,魏軍分路往西城縣殺來。諸葛亮立即傳令道:

“將旌旗全部隱藏起來,軍士們各守衛在城上巡哨的崗棚,如有隨便出入城門及高聲講話的,殺!大開四個城門,每個城門用20個軍士,扮為百姓,打掃街道。如果魏軍到時,不可亂動,我自有計謀對付。”

傳令下去後,諸葛亮披鶴氅,戴綸巾,引兩個少年攜帶一張琴,來到城頭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演奏。

魏軍的前哨急忙將這個情況報告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命令軍隊停止前進,自己飛馬向前。果然見諸葛亮在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彈琴。左麵一個少年,手捧寶劍,右麵也有一個少年,手執麈尾。城門內外,僅有20餘名百姓,低頭打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懷疑城中有重兵,連忙指揮部隊撤退。

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莫非諸葛亮沒有多少兵力,故意這樣的?父親為什麽要退兵呢?”

司馬懿板著臉說:“諸葛亮平時一向十分謹慎,從不冒險。今天大開城門,必定有重兵埋伏。我們若冒然衝進去,必定中計。你們懂得什麽?還不快退!”

諸葛亮見魏軍遠去,哈哈大笑起來。眾官員問他說:“司馬懿是魏國的名將,今統率15萬精兵來到這裏,見了丞相,慌忙撤退,這是什麽原因呢?”諸葛亮說:“他料定我平生謹慎,從不冒險,見我們這樣鎮定,懷疑有重兵埋伏,所以退去。我並非在冒險,隻因為不得不這樣啊!”

大家敬佩地說:“丞相的計謀,鬼神也不能預料啊。如果我們來指揮,必定會棄城而走了。”

諸葛亮說:“我們隻有2500人,如果棄城而走,必定走不遠,不是很快就會被敵人追上嗎?”

諸葛亮深諳以柔克剛的道理,他清楚如果此時跟司馬懿硬碰硬絕對是不明智的,憑著他對司馬懿的了解,還有他的大智慧,巧妙地給世人唱了一出“空城計”,留下了千古佳話。

政治鬥爭紛繁複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所以在權力場裏生存往往是第一要務,處理好這個才能談什麽平步青雲。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柔”勁是必需的。

跟以柔克剛相連的還有後發製人的策略,示人以柔、以弱,方能做到後發而製人。《荀子·議兵》雲:“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後發製人在軍事上的運用很多。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講到:“秦晉淝水之戰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人,因而戰勝的。”

公元221年7月,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親自率領軍隊攻打孫權。孫權命陸遜率五萬軍兵迎敵。戰爭持續了幾個月。到第二年2月,劉備重新組織兵力,沿江而下,向東吳發動了大舉攻擊。東吳麵對強敵,采取後發製人之策略,先讓劉備一步,退至夷陵(湖北宜昌境內)一帶。吳將陸遜領軍與蜀軍相持半年之久,待蜀軍士卒疲憊、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時,陸遜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決戰,以火攻大敗蜀軍。

1812年6月,拿破侖親自率領60萬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部隊,向俄國發動進攻。俄國用於前線作戰的部隊僅21萬人,處於明顯的劣勢。俄軍元帥庫圖佐夫根據敵強己弱的局勢,采取後發製人的策略,實行戰略退卻,避免過早地與敵軍決戰。在俄軍東撤的過程中,庫圖佐夫指揮部隊采取堅壁清野、襲擊騷擾等手段,給予敵軍以大量殺傷。接著,又將莫斯科的軍民撤出,讓一座空城給法軍。10月中旬,法軍在莫斯科受到嚴寒和饑餓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撤退。此時,庫圖佐夫抓住戰機,予以反擊,將法軍打得大敗。幾十萬法軍,幸存者隻有三萬人。

能夠施展“以柔克剛”和“後發製人”,並能很好地將這兩者統一起來的人,才能給予對手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