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偏概全”不可取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以偏概全。由於某種所謂的經驗或者推理,就輕易地斷定其他的也是如此,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這是一個值得人們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我國現代作家朱自清親耳聽到月夜的蟬聲。後來,他在散文《荷塘月色》裏提到月夜的蟬聲。但是卻有讀者寫信給他說,蟬在夜晚是不叫的。為此,朱自清寫了一篇《關於“月夜蟬聲”》的文章。文章中說: “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做概括的推論。例如由有些夜晚蟬不叫,推論到所有的夜晚蟬都不叫,便相信這種推論是真理。其實這隻是成見。”這裏所說的成見,指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錯誤。

“以偏概全”是一種常見的錯誤,是把片麵(或局部)的認識加以誇大或者把片麵(或局部)說成全體的錯誤。

廣東某3歲女童識字超過三千,立即使眾多的年輕父母對生養一個神童似乎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建在北京農村的鐵路岔路口盡管設有隔離網,卻總有人不顧交通安全在火車到來時依舊穿行。因為他們圖方便已不止一次,他們認為以往的事實已證明沒有危險。看到有人炒股票成功了,就以為人人炒股票都會成功。諸如此類的“以偏概全”,其實都是主觀上的成見。

1980年,裏根當選美國總統時,美國一個名叫威廉·卡特遜的人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零因子》。書中記載了以下事實:

哈裏森,1840年當選美國總統,1844年死於肺炎。

林肯,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1865年遇刺身亡。

加菲爾德,1880年當選美國總統,1881年遇刺身亡。

麥金利,1900年當選美國總統,1901年遇刺身亡。

哈丁,1920年當選美國總統,1923年死於中風。

羅斯福,1940年當選美國總統,1945年死於腦溢血。

肯尼迪,1960年當選美國總統,1963年遇刺身亡。

於是,有人便得出結論:凡是在末位數為零的那年當選的美國總統都不能活著離任,不是病死,就是遇刺身亡。這就是所謂的“美國總統零年因素”,並認為這是一條“規律”。

其實這也是“以偏概全”。按照“美國總統零年因素”,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的裏根似乎難逃厄運了。盡管1981年3月30日裏根真的遇刺了,可是他死裏逃生了。盡管1985年裏根又動了結腸癌手術,但癌細胞也沒有奪去他的生命。1989年1月20日,裏根告別了白宮,用他自己的話說,從此“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裏根的經曆充分說明, “美國總統零年因素”並不是什麽規律。不過,從中倒是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成功路上要警惕“以偏概全”。

我們都要注意避免和糾正“以偏概全”錯誤。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要注意廣泛枚舉。所謂廣泛枚舉,就是盡可能地增加被考察對象的數量和擴大被考察對象的範圍。比如考察能導電的金屬越多,那麽“所有金屬都能導電”這一結論就更可靠;又比如,多考察幾個地區企業改革的經濟效益,總比隻考察一個地區所得出的結論更可靠。這樣可以少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二要注意相反事例。所謂相反事例,就是與推出的結論相矛盾的事例。比如有人根據我國許多地震發生在農曆初一或十五前後的事實,推出結論:“我國地震都發生在初一或十五前後。”但是1950年8月20日西藏察隅發生過一次5級地震,而這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既不是初一前後,也不是十五前後)。這是一個相反事例,有了它就能說明上述推出的結論不能成立。不論推出什麽結論都應當充分估計到出現相反情況的可能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相反事實是避免“以偏概全”錯誤的有效措施。

以上的兩種做法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不妨親自試一試。總之,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以偏概全”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