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管他人的非議

俗話說得好“謠言與非議止於智者”。古往今來,謠言與非議都會混淆視聽,危害社會。但是,謠言與非議也可以考驗一個人的智性——對於謠言與非議,持有謹慎態度的人,便可以不被其所傷。因此,如果你也想成為一位智者,就要學會將非議視為耳旁風。

有社會學家曾對謠言與非議作了這樣的分析:謠言與非議=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傳播謠言與非議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是“傳播者”沉浸在自己“什麽都知道”的虛假滿足感中;二是一些人借謠言與非議挑起各種各樣的風波,自己看看熱鬧;三是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謠言與非議營私,達到卑鄙目的。當然,也有不少善良的人們被蒙蔽。謠言與非議的傳播,往往是一件事首先使人感到迷惑,繼而產生好奇,隨即因好奇而引發猜測,再在猜測中自覺不自覺地加上主觀臆想的成分,於是越傳越離譜,到後來完全走了樣……

謠言與非議帶給我們的生活是不便的。一旦謠言與非議上身,麻煩必定接連不斷,人們會在背後三五成群地議論不休,更有甚者,會時時刻刻“監視”著你,以證實謠言與非議的內容。一旦被謠言與非議纏上,你的形象無疑會受到損害,你的精神壓力也會陡然上升,從而直接影響到你的工作和生活c

謠言與非議雖然可怕,但卻不是每件事都能傳出謠言與非議,也非每個人都能成為謠言與非議中的主角。擺脫謠言與非議的關鍵,在於你的潔身自好,當然直麵非議時,應把它當做耳旁風。有道是“身正不怕影斜,腳正不怕鞋歪”,杜絕謠言與非議最重要的,就是做人要“正”。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在對兒子進行教導時,總是把高潔的品德放在第一位。他曾作詩一首,表達出了對兒子行為的滿意:“吾兒雖憨素業存,頗能伴翁飽菜根。萬鍾一品不足論,時來出手蘇元元。”

蘇元元是當時一位很有正氣、並為百姓謀福的名人,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說,兒子們雖然愚笨,但為人清正、業績尚存,並且能夠吃苦耐挫折,對於高官厚祿,更是不屑一談。他們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夠有用武之地,成為蘇元元那樣的人。陸遊的言傳身教,對於兒輩的成長,無疑有著極好的影響,他對“身正”的追求,十分明智。

人們聲彌不怕謠言與非議時,是因為自信立身正直。再善於說謊的人,也沒有可能把根本不存在的事情編得栩栩如生。所以謊言的立不住腳,是因為它不是事實,但謠言與非議卻可以流傳很久,因為它含有事實的影子。正所謂無風不起浪。

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拘束的東晉詩人陶淵明,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田園。雖然生活清貧,卻固窮守節,老而益堅。他為官時一身正氣,清正廉潔。時逢桓玄篡位,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平叛亂,陶淵明欣賞劉裕作風的不凡,以及凡事以身作則的行為,一度與之交往甚密。但當他發現劉裕為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諡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重要的官職時,他對這黑暗現象感到徹底地失望了。

在劉裕—係列鏟除異己的行動中,也有一些心懷鬼胎的人在劉裕麵前說陶淵明的壞話。但由於陶淵明平素剛正的做派,即便是劉裕也對這些言論產生了懷疑,並沒有過多地難為他,隻是在陶淵明上交辭表時,放他離去。

倘若陶淵明品行不夠高潔,而是慣於鑽營、結黨營私,恐怕即使沒有人進讒言,劉裕也會對他心生戒備,產生懷疑。不要說解甲歸田,就是留在身邊他也放心不下。所以說,人格也是一種力量。

有位古人說過:“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實於自己的德行。”具有高尚品質的人,一旦這種品質堅定地和目標融合在一起,他的力量就可驚天動地,勢不可當。每個人都應該把擁有好的品格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之一。

《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一個人的思想、品格和言行,不能為了某種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扭曲本性,正直更是做人的本分。襟懷坦**、秉公持正、堅持原則、剛正不阿……這些都是值得稱頌的高尚品格。當一個人具備了這種本然的品質之時,他無疑是受人尊敬,被君子所欣賞,但同時也被小人所忌憚。做人隻有保持內心的純淨時,謠言與非議才不敢在你的身上停留。

同時也要注意,“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問,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士人說:“夜行人不為盜,但不能使犬誤吠。”就是說君子即使行得正,也要遠離是非之所,以免被人懷疑。

進入社會的人,大多個性品質已基本形成並穩定下來,很難改變。尤其是不同個性、不同觀點的人要去改變別人更加困難。當麵臨這種謠言與非議最好的辦法就是,潔身自好,修養自己的品性。不要參與是非議論,隻要與你無關的議論或謠言或非議,聽後不要人腦。即便是聽到與你相關的非議,也不要驚慌,隻要不是當你麵說的就別理他,相信事實與時間會讓大多數人明白真相。至於對當麵說的一些非議,也應沉著冷靜、以理辯駁,保持處事不驚的態度。

總而言之,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隻要我們潔身自好,莫管那些無謂的謠言和非議,便可以脫離它們的魔掌,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