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崗位股份製”中看責任

吳莉自從拿到管理學碩士學位後,開始不斷地奔波求職之路,但總是因工作崗位與自己的學曆不相符,很難達成心願。最後為了生計,她決定靜下心來,先找一份一般工作來做。於是,找了一份在連鎖超市做化妝品促銷員的工作,薪水比普通的理貨員還要低。工作兩個月後,她發現該超市在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貨麵的擺放相關度不高,促銷的商品沒有吸引力,員工的工作效率不高,缺乏流程管理,於是她便不遺餘力地擬了多份改進計劃書,說服公司做大規模的改革。

身邊的同事很不理解,對她說:“看看你的薪水,你為什麽要這麽賣勁兒?”

她笑道:“我這樣是為我自己工作,我很快樂。”

幾個月後,吳莉晉升為公司的副經理,薪水翻了幾十倍。尤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幾個月的改革,企業的利潤增加了幾千萬元。而她的那些同事卻還在原地踏步。

現實中,有很多的職場員工始終擺脫不了這樣的想法:“我工作隻是為了老板,做得再好也是老板受益。反正為人家幹活,所以能混就混,即便公司虧損了也跟我也沒關係。”在許多人看來,工作隻是一種簡單的雇傭關係,做多做少、做好做壞對自己意義並不大。這種觀念是對自己的極不負責任。

小汪和小常是同一天來到一家公司上班的,實習期間,老板把他們分配到一線去了解生產流程。在工作中,小汪認真考察,不懂就問,每天晚上回到住處還要填寫工作日誌。而與小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常,他完全是另外一種狀態,隻要遇到稍有些困難的工作,就推給小汪,對容易的事就搶著幹,工作是能糊弄就糊弄。

有一次,生產部門的科長讓實習員工都去設計一個“責任流程”的方案,小常一直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在快要交方案的前兩天才想起來,跑去問小汪。小汪給他講了大概的思路,並建議他去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就在這時,小常接到了女朋友打來的電話,約他晚上去看電影。小常想了一下,對小汪說:“要不你幫我寫一下吧,我真的沒有時間了,就算幫我一個忙。”

小汪熬了兩個晚上,終於設計出了兩個方案,不僅全部通過,而且被評為優秀。從此以後,小常對小汪更是信任有加。時間就這樣慢慢走過,在小汪認真工作的時候,小常要不陪女朋友,要不打牌,他還經常勸小汪:“不要這麽費勁,多傻啊!你看你,工作這麽努力,公司誰看得到啊?還惹來閑言碎語。”

“他們說我什麽?”

小常說:“有人說你動機不純,不是你的事也那麽積極去做,肯定別有目的。”

小汪聽完後,並沒有放在心上。

三個月後,實習結束,領導在討論轉正問題的時候,小汪遭到嚴重的打擊,因為領導給小常的評價是良好,可是給自己的卻是及格。

下班後,小汪遇到了他以前的老師,便開始訴苦。

老師聽了他的抱怨,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公司聘請了兩個員工,一個‘精明’、一個‘傻’,領導給他們分別布置了三個任務,‘精明’的員工挑了一個簡單的做了,把其他兩個難的推開了,而‘傻’員工把‘精明’員工推過來的兩個任務完成了。發工資的時候,兩個人都發500元工資,你說,誰精明、誰傻?”

小汪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那個完成兩個任務的人傻唄。”

老師卻說:“換個思路的話,答案正好相反。”老師畫了一個示意圖:

“老板布置了三份工作,就相當於給了員工三次積累經驗、知識、能力的機會,可是‘精明’的員工隻幹了一份工作,就等於積累了一次,而‘傻’員工卻積累了兩次。就是說,工作中解決的問題越多,問題的難度越大,解決後積累的能力也越多,職業生涯就會發展得越快。小常雖然短時間內感到占了便宜,但是,缺少能力的積累,從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來看,就等於在浪費時間。”老師指著圖解釋道,“老板給你報酬的前提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能力沒有提升,就失去了報酬提升的根基。”

小汪恍然大悟:“雖說小常和我的報酬是一樣的,但是他的能力積累比我可差遠了。看來,我應該感謝他,他把積累能力的機會都讓給我了。”

是的,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付出越多,回報自然越多,小常的做法是對工作、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高賢峰博士在2007年提出了一個“崗位股份製公司”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工作不僅是對老板負責,同時也是為自己負責”這麽一個理念。首先,我們假設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是一個股份製公司,這個股份製公司有兩個股東,一個是老板,一個是員工。老板向崗位股份製公司投入的是貨幣資本,表現為資金、廠房、設備、土地等,要求回報的是利潤;而員工向崗位股份製公司投入的是人力資本,表現為知識、經驗、技能等,要求回報的首先是知識、經驗、技能。

總結一下,“崗位股份製公司”理論可以總結以下幾點,值得我們認真吸收,為我們所用,這將對我們確立“為自己工作,對自己負責”的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1)崗位股份製公司:員工以人力資本入股崗位股份製公司,是股東之一。工資是勞動的報酬,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是股東的分紅。

(2)老板和員工分別向股份製公司投入了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但是投入的額度不一樣,一般是老板占大股,員工占小股。因此,在這個崗位股份製公司裏,老板還是董事長,員工則是總經理。

(3)打工者心理定位:緊盯工資報酬就是打工者定位。把自己定位為打工者,必然產生“我為別人做事,別人給我工資”的心理。“盡量少做事,想法多掙錢”就成為自然的“打工者邏輯”,“遇到難事躲著走,能少幹就少幹”就成為打工者的工作表現。

(4)“對自己負責”定位:把崗位當成自己的公司,“見工作就幹,不管分內還是分外”,“有困難就上,不管報酬高還是報酬低”。結果,正如上文提到的,多幹一份工作,就多積累一次經驗,就等於多分紅一次;克服一次困難,就等於爭取了一次技能提升的機會,又爭取到一次分紅的機會。最終,知識、經驗、技能大大提升,報酬的提升就有了根本的保證。

可見,你不僅是在對工作、對老板負責,你也是在對自己負責,怎樣使你自己的未來更加燦爛美好,就看你如何去對待你所在地公司的“崗位”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