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三農問題:不讓農民再受傷

"農民荒"問題,再次將三農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三農問題又著實地"痛"起來。

具體說,"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農民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三農問題"獨立地描述是指廣大鄉村區域,隻能以種植、養殖生產業為主,身份為農民的大部分國民的生存狀態的改善與產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問題。係統地描述是指21世紀的中國,曆史形成二元社會中,城市現代化,二、三產業發展,城市居民的殷實,受製於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小康相對滯後的問題。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且不論質的提升,僅從量上考察,中國的重大經濟問題都依賴於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突破。"三農問題"實質是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同步問題,結構不協調問題。

在21世紀裏,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同樣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新的曆史征程中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於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尤其重視,提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解決"三農"問題。隻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深化下去,才能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無疑,"三農問題"的定義體現了它的重要性,而"農民荒"問題無疑體現的是問題的嚴重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迫在眉睫。然而,就在人們對"民工荒"問題寄予注意的同時,卻將藏匿於"民工荒"背後的另一種"勞工荒"現象--"農民荒"給有意無意地忽視和屏蔽掉了。一個農業大國出現了"農民荒",這是一個重大的國情變化……

當前城鄉一體化中的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輸出,即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的城市化過程中,由於農業和農村投入產出率相對較低,相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較差,農村的人才、勞動力、資本等持續、單向地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呈現資本和勞動力淨流出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更為明顯,尤其是以種糧為主的農村。這種單向輸出加劇了"農民荒"現象。

當前,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潛力有限、收益率低。由於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傳統農業比例大,收益率低。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村民董維紅介紹說,他2010年種了24畝玉米,收獲玉米約3萬斤,銷售收入3萬元,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萬元,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頭淨收益幾乎沒有。湖北省濱湖村農民給調研組算了一筆賬:好年景種植1畝雙季稻,購買種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購買農藥也需要50元,這還不包括請人幫工等其他支出;而兩季稻穀最多收獲1500斤,市場價不到1800元,相當於外出務工1個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幹旱、病蟲害等情況,算上抽水的電費、油費等開支,"種田還要倒賠錢"。

與此同時,青年農民"跳出農門"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在青年一代農民中,"打工越來越成為農民收入增加和謀生的主要辦法","城鄉流動、遷移並定居城市日漸成為農民的強烈願望"。因此,青壯年勞動力由於種地純收入太低、種地條件太苦和不體麵而不願回村耕種。

農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荒"。由於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麵的影響,近年來,農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兒童急劇減少,農民後繼乏人。

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保住18億畝耕地,最重要和最實際的是要"保住耕種18億畝地","有地必種"比"有地可種"更為重要。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荒"問題,必須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逐步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同時,要完善農產品補貼政策。

在當前糧食價格還不能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對於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農戶和社會資本進入的積極性不高,需要彌補"市場失靈"。對於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專家們建議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產業資本,依靠農業龍頭企業或者種糧大戶,組織糧食生產,確保在"有地可種"前提下的"有地必種"。同時,在企業大規模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情況下,要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