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活中的經濟學 第一節 新經濟時代下的賢妻良母

當今社會,中國女性一般由兩種類型組成:一類是賢妻良母型;一類是事業進取型。從家務活上,分析這兩種類型女人,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心得。

某女子生長於傳統的相夫教子之家,五年前初為人妻、少涉世事,立誌繼承母業,做一名賢妻良母,便一人獨攬家中的所有家務,先生下廚、買菜、洗衣被她拒絕。她為獨攬家務瑣事樂此不疲。

丈夫很是慶幸自己能娶到這樣賢惠的妻子,並由衷地感到幸福。他欣賞妻子的能幹,歎服女人的耐力。歲月流逝,光陰荏苒,就這樣過去了兩年,丈夫似乎早已習慣了自己躺在沙發上或看電視,或看報紙,等著妻子將飯菜做好,更為可惡的是,妻子耳畔的讚美也銷聲匿跡了。再後來,妻子自己的事業如日中天,開始繁忙起來,漸漸無暇顧及家務事。一旁的丈夫很是不適應,對此頗有微詞。妻子陷入了勞而無功、勞而有過的尷尬境地。

一日,妻子與好友相見,好友談及某日親自下廚為其丈夫操辦生日,此番舉動令她的丈夫好生感動,並由此對她倍加憐惜。相比之下,妻子不由得哀歎上天如此不公。

冷靜下來,我們分析一下原因,是妻子忽略了一條基本的經濟學規律--邊際收益遞減。妻子難得下廚,奉獻行為稀缺,邊際收益很高,而妻子的奉獻如江水滔滔,長年累月擔負著家務之責,自然淹沒了感覺。況且水漲船高,夫妻博弈如同鬥雞,其均衡的模式是你進我退。丈夫由讚歎到麻木直至挑剔,精確地描述了這泛濫的奉獻造成的邊際收益遞減。常言道,"久居蘭芝之室,不聞其香",倫理學崇尚克己、奉獻、博愛,而經濟學注重成本收益的比較。在經濟學家的眼裏,婚姻更像一張契約書,體現著平等互利、等價有償,界定著雙方的權利義務,即使像七仙女和董永這樣的"天仙配",也得"你挑水來我澆園"。

家庭也像團隊生產,激勵約束不相容同樣會產生偷懶及搭便車的行為習慣。賢妻良母型女性不僅使自己的收益成本不對稱,而且會帶來較大的外部性,例如造就丈夫的懶惰、兒女的低能等。由賢妻良母導演的家庭悲劇也屢見不鮮。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提醒女性:賢妻良母難做。在為家庭做奉獻時是否應該有一個把握的度?

有一本書名叫《像經濟學家那樣地思考》,很是發人深思,其實,斯蒂格裏茨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就提出一個觀點: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言外之意,經濟學家與一般人的思考不同,對同一問題、同一事件,經濟學家得出的結論與一般人得出的結論往往偏差很大,甚至完全相反。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意味著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智慧,做家務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