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可以衡量國家財富的GDP

如果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比例而增長,社會生產力與消費水平的巨大反差,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之隻有工人和農民收入倍增才能解決國家經濟中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問題。

GD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這裏所指的最終成果是沒有民族和國籍之分的,就是說在一國的領土範圍之內,無論膚色,不管國內企業還是外國企業,隻要是它在這個時間所創造的都歸入GDP內。

比如說,諾基亞在中國的分公司所獲得的利潤就要計入中國的GDP,而不能計入芬蘭的GDP;聯想在美國的公司所獲得的利潤就會計入美國的GDP,而不會計入中國的GDP。

對於GDP這個概念,我們應該把握好下麵這幾個詞:

一是"時間",就是"一定時期(一個季度或一年)內生產的",這說明GDP是個時間段的概念,不是某個時間點的概念。

二是"生產",是指所有生產的產品的價值,不包括銷售的收入,否則就會重複計算。

比方說生產了10台電視,就會有10台電視的社會財富的價值表示,並不會因為你沒有銷售出去,而隻記部分的價值表示。

三是"最終產品和勞務",這是指最終為人們所消費和使用的物品,不包括中間產品,這樣也是為了避免重複計算。

四是"價值",這是指這些最終產品和勞務都是要通過市場價格來統一計算的,不是某個廠家自己臆斷的價值。

我們在經濟生活中使用GDP是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產出,或者說是生產能力。因為這個社會其實就是由收入和支出構成,也是由投入和產出構成。任何經濟行為都可以用這兩者來計算。

所以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也應該存在一個投入和產出的問題。到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能力有多強,或者說得更簡單點就是創造了多少社會財富,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統一的度量單位,以便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進行比較。

那麽,GDP就是這個統一的度量單位。也就是說,GDP是用來衡量國家或地區社會財富的尺子。

GDP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逐漸被世界各國所采用。我國自1985年建立GDP核算製度,1992年之後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國民經濟核算體係,GDP成為核心指標。

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社會經濟活動成果的集中體現,目前,這一指標已成為各級政府製訂經濟發展計劃和戰略目標的重要依據,並成為家喻戶曉、世人關注的經濟"晴雨表"。

從價值形態上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中間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的和。

從收入形態上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分配的和。

從產品形態上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與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價值之和。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麵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

GDP和GNP,因為不管外國名還是中國名都隻差一字,因此很容易讓一般人混淆。所以有人才利用它們製造了重重迷霧,常用GDP偷偷代替GNP。

為了能夠更容易區分它們,我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個家庭,妻子在家裏種蔬菜,一年的產值是500元。丈夫在外地賣餛飩,一年的產值是1000元。他們有一間房屋出租給一個個體戶做生意,一年的產值是10000元。

那麽,這個家庭的"家庭生產總值"(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產總值,為1500元;這個家庭的"家內生產總值"(GDP)就是這個妻子和那間房屋的生產總值,就是10500元。

但是,同樣是GDP,在日本卻有著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內容。比如說2007年,日本GDP值529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二。同時日本還有3.5萬億海外資產,這是不包括在GDP內的(GDP是本土之內的產值,不問本國外國,GNP則是本土內外所有本國國民產值)。

這樣一來,就顯出中日的差距了。中國的GDP大頭是人家的,自己隻占小頭;日本的GDP,不但都是自己的(日本的外資隻占1%),海外還有相當大的一塊沒算進去。由此可見中日的差距遠不止是GDP賬麵上的2萬多億美元。

看到這裏,我們就能看出日本經濟發展的實質不是增長慢,中國經濟的實質也不是迅猛發展。因為通過看中日GDP內容的差距,就能看出差距主要體現在外資上。日本為什麽外資那麽少?因為日本發展經濟走了一條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道路。

首先日本把本國的經濟發展到了極致,例如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是由於所必需的錢得到了充分的供給才得以實現的,而日本銀行的貨幣供給通貨的最主要的渠道是靠日本銀行向民間銀行放貸,民間銀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銀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額貸款",日本為經濟增長所必需的錢正是靠這種超額貸款供給的。

其次,在國家高速增長的同時,日本把如何能夠使民眾有更強購買力放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在他們看來,如果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沒有隨著GDP的增長比例而增長,社會生產力與消費水平的巨大反差,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反之隻有工人和農民收入倍增才能解決國家經濟中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問題。

最後,在日本的製造業從鄉鎮工廠向國內市場的霸主,以及向全球企業騰飛的時期,日本努力關閉國內市場,徹底限製外資的影響力。日本《外資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申明:"本法的目的是,隻準許有利於日本經濟的自立和健全發展以及可改善國際收支的外國資本進行投資。"

由此可見,日本采用的是正宗的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理論,"超額"使用本幣、國債,嚴格限製外資,提高工資、福利,擴大國民消費力,以需求拉動做大國內市場,做到了外貿不到20%,高出低進的情況,才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

而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單純追求GDP和出口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弊端重重,多年發展下來,隻是一個廉價的打工國家。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這種發展模式再也維係不下去了。中國的發展如果繼續建立在以美元為主導貨幣的金融貨幣體製上,發展再快也是為他人在做嫁衣裳。

中國今天要利用這次西方國家的金融風波和經濟危機調整自己,在今後走出一條切實發展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