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找到知"魚"之樂

在經濟學裏,"效用"這個概念與偏好有關。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因此,同樣的東西,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效用。就此而言,"效用"其實就是一種感覺。我們初學這個經濟學概念時,教師經常舉的例子是:同樣大小的一個饅頭,一個餓極的人吃了,覺得效用特大,特別的滿足;一個快吃飽的人,吃不吃這個饅頭無所謂,所以效用就很小;而對於一個吃撐著了的人,讓他再吃這樣一個饅頭純粹是浪費,效用是負的。在愛情中,兩個人一見傾心、相互愛慕,相互拉拉手就激動得渾身顫抖;而換成另外一個人,卻視若無睹,全然沒有感覺。這就是效用的不同。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曾熱播於神州大地。劇中主角信子和她父親大島茂的故事賺足了觀眾的眼淚,而精明的商人卻從中賺足了錢。一家服裝廠推出了信子裙,另一家服裝廠推出了大島茂風衣,但結果很不一樣。信子裙的廠家大獲其利,大島茂風衣的廠家卻虧本了,其原因就在於不同消費者的不同行為。效用理論正是解釋消費者行為的。

消費者購買物品是為了從消費這種物品中得到物質或精神的滿足,這種滿足被稱為效用。消費者消費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效用不同於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產生於物品的屬性,是客觀的;效用是消費者消費某種物品時的感受,是主觀的。某種物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因人而異,效用大小完全取決於個人偏好,沒有客觀標準。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乎?"魚在水中暢遊是苦不堪言,還是悠然自得、其樂無窮,隻能由魚自己感受到。這形象地說明了效用的主觀性。同樣,都是根據一個故事而開發的衣服卻有不同的命運,就是因為女中學生與中年男子從衣服中得到的效用不同。女中學生崇尚信子,認為穿信子裙可以得到極大的心理滿足;中年男子雖然尊敬大島茂這樣的父親,但並不以穿同樣的衣服為榮,大島茂風衣對他們並沒有什麽特殊效用。

女中學生認為信子裙帶來的效用大,即主觀評價高,所以願意用高價購買,廠家當然獲利。但中年男子並不認為大島茂風衣有什麽效用,即主觀評價低,所以不願意出高價,當廠家的定價高於他們的需求價格時風衣就賣不出去,隻能賠本。可見,能否對消費者心理做出深度分析和準確判斷是商家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在消費領域,效用這一概念用來衡量消費者獲得滿足或幸福的程度。一種商品對消費者是否具有效用,取決於消費者是否有消費這種商品的欲望,以及這種商品是否具有滿足消費者欲望的功效。

根據功利主義的看法,效用是所有公共和私人行動的最終目標,政府的正確目標是使社會每一個人的效用總和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