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當買方遇到賣方

均衡價格是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地形成的。均衡價格的形成也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因此,價格也就是由市場供求雙方的競爭所決定的。

均衡價格就是消費者為購買一定的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的商品所願意接受的供給價格一致的價格。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不妨看看以下生活中的實例:

買者:你這件衣服賣多少錢?

賣者:500元。

買者:太貴了,這衣服也就值200元。

賣者:200太少了,你要是誠心買,我以進價賣給你450!

買者:唉!還這麽貴?!要我說,最多300元!

賣者:300元,您給的也太低了。要不咱們來個對折,400元成交!

買者:不行,350元頂天了。350元,你賣不賣?不賣我就走了。

賣者:等會等會,算了,350就350吧。這次絕對是虧本賣給你了。

這件衣服最終以350元成交,這個350元就是買賣雙方都能接受的均衡價格。均衡價格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均衡價格的形成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需要強調的是,均衡價格的形成完全是在市場上供求雙方的競爭過程中自發形成的,有外力幹預的價格不是均衡價格。

我們知道,當供過於求時,市場價格會下降,從而導致供給量減少而需求量增加;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從而導致供給量增加而需求量減少。供給與需求相互作用最終會使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給量在某一價格水平上正好相等。這時既沒有過剩(供過於求),也沒有短缺(供不應求),市場正好均衡。這個價格就是供求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均衡價格,市場也隻有在這個價格水平上才能達到均衡。

我們用橫軸OQ表示商品數量,縱軸OP表示價格,D表示需求曲線,S表示供給曲線,那麽D和S相交的E點被稱為均衡點,與E點相對應的價格PE成為均衡價格,與E點相對應的商品數量QE成為均衡數量。

當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物品的供給量將超過需求量,這樣就會存在物品的過剩。例如,當水果市場上存在超額供給時,水果商就會發現,他們的冷藏室中越來越裝滿了他們想賣而賣不出去的水果。他們對這種超額供給的反應是降低其價格,價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場達到均衡時為止。同樣,當水果市場出現超額需求時,買者不得不排長隊等候購買可提供的幾個水果的機會,由於太多的買者搶購太少的物品,賣者可以做出的反應是提高自己的價格。隨著價格上升,市場又一次向均衡變動。

在物品銷售的市場上,作為理性人,買賣雙方都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麵,對於商家來說,追求的是收益的最大化,所以,通常會製定遠遠高於進貨成本的價格;另一方麵,對於消費者來說,追求的是商品效用的最大化,以期盡力壓低價格。買賣雙方所能接受的價格即為均衡價格。市場上無數的買者與賣者的活動自發地把市場價格推向均衡價格。

不過,市場均衡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如果市場上隻有一種或幾種商品達到供求平衡,這是局部均衡。如果所有的商品都達到了供求平衡,這就是一般均衡。必須強調,一般均衡才是真正的價格均衡,局部均衡隻是暫時的價格均衡。

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一般在市場機製的作用下,這種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會逐步消失,自動回複到均衡價格水平。首先,當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商品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出現商品過剩,一方麵會使需求者壓低價格,另一方麵又會使供給者減少商品供給量,這樣商品的價格必然下降到均衡價格水平。相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出現商品短缺,一方麵迫使需求者提高價格,另一方麵又使供給者增加商品的供給量,這樣該商品的價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價格的水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變動;供給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的變動,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

一旦市場達到其均衡價格,所有買者和賣者都得到滿足,也就不存在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壓力。在不同市場上達到均衡的快慢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價格調整的快慢。但是,在大多數自由市場上,由於價格最終要變動到其均衡水平,所以,過剩與短缺都隻是暫時的。

在供給和需求的互相平衡下,市場同樣會達到一個均衡的狀態。商品均衡價格是商品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

需求與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如下:

①需求變動引起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即需求增加,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需求減少,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減少。

②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反方向變動,均衡數量同方向變動。即供給增加,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增加;供給減少,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