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培養中常見的誤區

張海是個實幹家,研究生畢業以後,他就埋頭致力於“冶金技術”的開發,不太愛說話。與張海一樣,妻子李梅也是一個不愛說話的人,她總是說:"做人就應該像我家老公張海那樣,少說話,多做事!"對於孩子的教育,張海夫婦也是從"實幹"的角度出發,認為孩子就應該從小實實在在地學點本領,這樣才能"不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剛上幼兒園時,李梅就幫孩子報了“象棋學習班”和"鋼琴學習班"。孩子跟爸爸、媽媽一樣,不太愛說話。遇到問題隻會用眼睛"詢問"老師,搞得老師很是頭疼。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喜歡打招呼,每次來上課,都一聲不吭就做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師笑著招呼:"小凡來了?"孩子隻會簡單地應一聲"唔!"學習班的老師暗暗嘀咕"這家長是怎麽教育孩子的呢?"

當今社會上,像張海和李梅這樣的夫婦很多。他們在對待孩子口才能力的培養上存在一些誤區,導致孩子小小年紀就出現了交流障礙。這不僅影響到孩子的與人交流,還影響到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是值得所有家長重視的。家長對孩子口才認識的錯誤歸結起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琴棋書畫才是技能,才是專長,至於“說話”——隻要不是啞巴,誰都會。現在說不好,等長大了,孩子慢慢就能把話說好了。

基於這種認識,許多家長很注重培養孩子琴棋書畫等技能,經常帶孩子出入各種培訓場所,以保證孩子"不輸給別人"。也因此忽略了孩子口才這種最見成效的技能訓練。造成許多孩子“懶得說話”、"不懂表達""在生人麵前說話時結結巴巴、語無倫次。”

2."口才"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需要什麽"口才"呢?貧嘴、耍嘴皮子還差不多。難道耍嘴皮子還需要培養嗎?

許多家長不喜歡總愛喋喋不休“耍貧嘴”的孩子。孩子一說話,他們就開始嗬斥:"你就不能安靜一點嗎?成天跟鸚鵡一樣!""你能不能安靜幾分鍾呢?"類似的語言無形中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表達的積極性,讓孩子慢慢就失去了說話的興趣。

3.對"成功"的狹隘認識。許多家長受"沉默是金”這一說法的影響,認為“少說話多做事""埋頭做事"才是成才之道。正因為如此,這些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專注”點做作業,不說閑話;能像大人一樣思考,不無聊地一有什麽小事情就打小報告;能保持沉默,不因為說錯了話而惹上麻煩……這樣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抽眉緊鎖,一副若有所思的小大人模樣。這樣的孩子一般也是不善於表達的。

4.思想認識不足。一是片麵的應試教學觀念,認為升學語文考試隻考讀寫,不考"口才",沒必要浪費時間去培養"口才"能力,能把學習學好、考試考好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二是膚淺的認識,看不到口才培養對其他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看不到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5.還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口才不錯,在家裏說起話來總是“貧”得很,根本不需要什麽練習。可正是這些"貧的很"的孩子在家裏和父母說話滔滔不絕,但到了人多的場合,他們就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是悶聲不吭就是唯唯諾諾,絲毫沒有了在家的“善談”。這是怎麽呢?專家認為孩子有這樣的表現,信心缺乏是一個方麵的問題,另一個方麵則是因為,在家說話,孩子可能沒有注意到說話的邏輯性,總是想到哪裏就說到哪裏,而在外麵就不太一樣了。

事實上,真正的"口才"不是"貧嘴",不是不分場合誇誇其談、東拉西扯。真正的"口才"是是一種能力,是“思維的工具”。而真正擁有好口才的孩子必然能夠做到說話分場合,說起話來有理、有物、有序、有文、有情。最重要的是,口才好的孩子不僅僅善於說,還善於觀察與傾聽,隻有這樣,才能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上,才能真正討人喜歡。

言語表達的流暢、敏捷、精確,一方麵是孩子現有思維能力的反應,同時又對孩子大腦發育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說,孩子的口才能力,是所有能力當中表現最突出,也做卓越的技能。是不容忽視的。唯有走出認識的誤區,才能把孩子培養成聰明、活潑、富有說服力的巧嘴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