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家庭口才教育啟示

說起猶太民族,世人無不驚歎其智商之高,能力之強。在猶太人中產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學科領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類專業人才,其人數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塵莫及的。然而大家可能並不知道,猶太人在家庭教育中,還非常重視語言教育。可以說,良好的語言能力是猶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所以猶太人家庭從孩子幼年開始就注重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他們認為,語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和最有利的工具,語言能力的高低與智力測驗的成績關係極為密切,語言能力越強的人將來大都能夠學得更多、更快,而且不管做什麽事都比較容易成功。

弗萊明一家是典型的猶太家庭。在他們家裏經常召開“家庭會議”。按照猶太教的規定,父親應該是"家庭會議"中的"主席"。家庭會議要討論家中遇到的一切難題和重要事務。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參加,並可以發表意見或舉手表決。

弗萊明今天不滿10歲,但家裏人總喜歡讓他發表議論,談自己對一些事物的看法與觀點。別人弗萊明小小年紀,可他說的話往往令父母都刮目相看。

有一次,家庭會議研究給弗萊明的小弟弟取什麽名字的問題。弗萊明主張給這位比他小8歲的弟弟取名亞曆山大。他解釋說,亞曆山大大帝是一位見義勇為的英雄。他還向大家滔滔不絕地引述了與此有關的一段關於馬其頓凱旋進軍的故事。

家裏人聽了弗萊明的故事,都非常讚同他的意見,因此把弗萊明的小弟弟取名為亞曆山大。

瞧,這個猶太小男孩表現出的口才、淵博的知識與智慧是多麽令人驕傲呀?類似的家庭會議在猶太家庭中比比皆是。正因為親子之間這種平等、民主、理解以及寬容的情感,使許多猶太孩子從小就能言善辯。

在古代的猶太社區裏,時常會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這是因為社區裏有事情商量,他們要對有關重大問題進行討論。

在討論的時候,主持會議的老年拉比總是讓一些年輕人先發言,然後再讓那些有點資曆和經驗的人發言,然後大家自由地討論和辯論,最後是年老的、富有權威的拉比根據大家的意見,進行公正地評價和總結,並作出決定。

在《塔木德》裏,也有這樣的規定,在猶太法席上,首先由年輕的法官發言,然後大家依次發言。這樣在猶太人的內部就形成了讓年輕人首先發言的體製,這個體製或慣例讓猶太人一直保持了新鮮的氛圍。

這種做法也要求年輕人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客觀上要求他們在平時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

美國猶太教士戴魯希金寫道:"言詞咄咄逼人、步步緊逼,是大家熟知的猶太人性格"在19世紀的東歐,有一句諺語說:"保佑我不再受基督徒的手和猶太人的舌頭傷害。"隻要看看電視轉播的以色列國會辯論,你很快就可以理解。對猶太人而言,表達自己的意誌或意思的能力經常是成功的一種利器。

有的猶太人父母定期在睡覺之前與孩子交談,有的每周都有同定的時間存飯桌上同孩子隨意談話,還有的在長時間散步或開車出行時,充分利用一對一的對話機會。這些談話是"隨意"的,但實際上是有意識的,是雙方思想的實事求是的自然表露。

猶太人還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的。學習便是經常懷疑,隨時發問,懷疑是智慧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所以發問使人進步。發問和答案一樣重要。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猶太人家庭特別注意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誨和指導。孩子們可以同成人談話和討論問題,偶爾成人還會和孩子們纏個沒完,意在引導他們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中去。

猶太家庭培養孩子口才的故事告訴我們,從小培養孩子口才的重要性。生活中,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像猶太家庭中的家長一樣,充分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培養孩子善辯的能力,我們的孩子同樣能夠擁有雄辯的口才!

良好的口才環境是父母營造出來的

每個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孜孜不倦的"學習者",他們將在父母精心營造的,愛的環境裏開始自己漫長的"學習之旅",他們將從父母——自己的"啟蒙老師"身上習得成長所需要的一切本領。父母的一聲呢喃、一個微笑都將投映到孩子幼小的心靈裏,供他們參照、效仿、學習。孩子口才的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要想你的孩子口才出眾,父母應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口才環境。

首先,父母要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濃濃的語言學習氛圍中發揮自己的語言天賦和潛力。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能力的發展有賴於家庭環境。一個在良好語言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優秀的口才能力。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教授羅伯特赫斯博士就說:"家庭語言環境可以直接影響孩子的思維能力。"事實也是如此,語言是思維的外衣,什麽樣的思維就會有什麽樣的語言表達方式。

冬冬的爸爸、媽媽喜歡扯著嗓子說話,所以,冬冬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大喊大叫。如果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大吵大鬧。

有一天,冬冬的媽媽在給一個朋友打電話,冬冬卻在這個時候想吃冰箱裏的"果凍"。於是,他在旁邊一直叫媽媽給他拿"果凍"。冬冬媽被孩子一鬧,就煩了,粗暴地衝冬冬大喊道"別吵啦!看我回頭不收拾你!"冬冬聽了,"哇"一聲,大哭了起來。

無獨有偶,娟娟家也發生過這樣的一幕。但與冬冬的媽媽相比,娟娟的媽媽就顯得有耐心多了——

娟娟在媽媽身邊鬧得不停,媽媽小聲對娟娟說:"媽媽在給阿姨打電話,你先別說話,等媽媽打完電話就給你拿!"聽了媽媽的話,娟娟果然聽話地跑到一邊去玩了。

兩個媽媽對孩子哭鬧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得到的結果自然也不同。第一個媽媽性格比較急躁,平常說話就喜歡大嗓門,所以孩子也養成了達不到要求大哭大鬧的習慣,加上媽媽又粗暴地命令他安靜,所以他學到了對粗魯命令的服從和對母親的恐懼;相反,娟娟媽媽有耐心,她使孩子理解和遵守了兩個原則:必須在他人打電話時保持安靜,要懂得與他人合作。赫斯博士認為,僅僅要求寶寶"別吵啦"的單一命令,不太可能使寶寶把他的行為與正在發生的事情聯係起來。相反,一個比較複雜的口頭請求則能鼓勵寶寶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將其行為與周圍的人和事進行聯係。

因此,第二個母親的寶寶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會以更成熟的方式進行反應。

其次,父母還應該注意自身的說話習慣。正如美國心理語言學家F.R施萊伯所言:"要想知道你孩子將來的語言如何,就必須先研究你本人現在的言語。"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最願意模仿的的對象,是孩子口才學習的第一任教師。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修養。多用正麵的、積極的、文明的語言,用對孩子激勵的、使他們上進的語言。

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粗話、髒話隨便說,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語言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為此,年輕的父母在孩子麵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龍龍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生。爸爸媽媽上班比較忙,就把龍龍教給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隔代親,對龍龍自然是寵愛又加。爺爺因為覺得孩子學說話比較有意思,所以時不時會教龍龍一些罵人的話如“小樣”“死老太婆”等;而奶奶跟爺爺貧起嘴來,也會在龍龍麵前罵爺爺“老不休”“死老頭”….

如此一來,龍龍聽在耳朵裏,記在心裏。

有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晚飯,龍龍突然冒出一句:“死老太婆,你就不會給我夾菜嗎?"原來,龍龍想要奶奶麵前的菜。孩子原本以為,爺爺平常這麽說的時候,奶奶都樂嗬嗬的,這下,奶奶一定會誇自己吧。沒想到,奶奶臉一沉,訓斥道"你這龜孫子,我是白疼了!"爸爸索性一個巴掌摔過去"你個兔崽子,什麽時候學會罵人了?死老太婆是你能說的嗎?看我今天不教訓你!"隻有爺爺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

就這樣,好端端的一頓晚飯全被破壞了。龍龍的哭鬧聲與龍龍爸爸的打罵聲焦急成一片!

正因為龍龍家的"大人"沒有起到好的表率作用,才讓不懂事的龍龍有樣學樣,學會了"罵人"。最後,追究起責任來,才知道都是“逗趣”惹得禍。可見,在孩子麵前,大人的一言一行需要謹慎才是。不要因為覺得有趣,讓孩子學會了“罵人”的話。等到孩子"出口成髒"將粗話說成習慣的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

在孩子麵前,做大人的,不但要“淨化”自己的語言,文明用語。還應該注意引導孩子說文明話,做個文明人。

第三,多與孩子交談。父母應多讓孩子說話,多聽孩子說話,多跟孩子說話,多給孩子提供表達自己的機會,讓他大膽地表達自己。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和流暢表達語言的機會,對他一生的發展都沒有好處。

隻要父母在家,就要主動和孩子說話,哪怕是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也要有意識地與孩子說話。實際上,孩子盡管不會說,他也會明白父母的意思。而且,父母的善於表達和交流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孩子會學著父母的樣子和別人說話,從交流中得到許多信息和經驗,也讓他們傾向於更願意和別人交流。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由於工作忙,沒有時間多和孩子說話,於是,孩子大多就交給了電視。結果,孩子因為缺少和人對話的機會,語言表達能力沒有被開發出來,從而導致不善於表達。

沙沙今年6歲,馬上就要上小學了。按說,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正是嘰嘰喳喳、活潑好動的時候。可是,沙沙平常從不主動和其他孩子玩耍,就喜歡坐在電視機前看卡通片,或者坐在房間裏看看書,玩玩具。一見到生人,她就急忙躲到奶奶的背後,小臉漲得通紅,更不用說張口喊人了。

看著孩子這個樣子,沙沙父母也不知如何是好,他們分析來分析去,覺是自己工作太忙,與沙沙在一起玩的時間很少。不僅如此,由於工作勞累的原因,他們很少和沙沙說話,也沒有耐心聽孩子講話。時間長了,沙沙就變得內向、不愛說話了!

可見,孩子口才的強與弱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和影響。良好的語言環境,正確的語言啟蒙,恰當的交流與溝通能讓孩子的口才能力得到很大的進步。反之,就可能導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遲緩,甚至會停滯乃至倒退。

第四,要注意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不要過於複雜,比如爸爸普通話,媽媽上海話,奶奶寧波話,保姆安徽話。孩子能聽懂各人的話,但對於還處在學話階段的孩子,模仿著說就有困難了,所以往往這種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正常,在語言表達上卻落後了。

此外,家長還應該努力豐富孩子的生活,因為生活是發展語言的源泉,豐富生活可以讓孩子的語言內容更豐富起來,讓孩子有得可說,願意說。比如參加校內外的各項活動、觀看演出、逛公園、爬山、到各地觀光旅遊等。活動之後目的在於使孩子在五彩繽紛的實際生活中攝取大量的有價值的說話材料,尋到說話的源頭。當孩子說話的興趣盎然的時候,家長還可以適當地提醒他注意自己口述的條理是否清楚,用詞是否恰當,語言是否流暢等,久而久之,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粒小小的種子,吸取了土壤中的養料,得到了陽光的撫慰與雨露的滋潤,才能茁壯成長起來,開出美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孩子的口才培養也是一樣,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土壤,父母的語言方式與恰當的溝通是口才形成的思維枝幹,而父母的關心與鼓勵是陽光和雨露,綜合了這些條件,孩子才能妙語生花!